家访原本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常规项目,是指班主任利用寒暑假或是其它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到班级部分(甚至是全部)学生家里了解其家庭状况、在家里的生活和表现,有目的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从而在学校采取更适当、更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家访”这个词,正逐渐淡出教师和家长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电话联系、短信联系、短信平台联系、电子邮件联系、QQ联系、微信联系......总之,把便捷的、可能用到的方式都用上了,教师和家长的联系真的是方便了。
无论是当年的“家访”、面谈还是今天的“电访”、“网访”都是一种必然,其存在的客观性是首要的。从时间上说,无论是学生在校时间,还是寒暑假时间,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自主时间;从空间上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能把大的范围相对变小,但也能把小的范围相对变大;从教师的地位来说,从前比不上工人老大哥,现在是国家干部,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这是显性地位,更重要的是隐性地位,班主任是家里每一个宝贝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监护人啊,这就不得了了!另外,社会贫富差距变化也是家访渐趋消失的一个推手,从前,家家的生活差别没有现在这样悬殊,眼下无论是巨富还是赤贫,都需要保护个人的隐私,这样在一家庭中就已经把班主任拒之门外了。
总之,班主任和家长以现在的方式沟通是一种必然。但是,那些曾经的场景是那么的令人怀想。班主任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一边走一边打听,找到某位学生的家,或者,由班里的另一名(几名)学生带路,师生边走边聊,时而大声说笑,笑声飘过大街小巷或者是稻田、瓜地、果树林......当班主任在现在家门口时,家长的惊讶、错愕、喜出望外、掩饰不住的感激、忙不迭地招呼让座倒水......而这个家里的学生呢,眼里的惶恐、心中的忐忑和揣测,听到老师说明来意之后释然的表情、贴心的微笑、感激的目光......还可能家里有老人,没有文化,痴痴地望着这个特殊的来客,眼前的这个谈话的场景在他们看来既神圣又神秘......
这些画面,朴素、真挚、和谐,我相信,对于画面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将是一生的回味。而对于现在的师生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沟通。
现在,班主任和家长面对面,除了面向群体的家长会之外,多数是家长被班主任“召见”来到学校的,多数是因为孩子违纪了。再高的职位、再富的身家,来到班主
任、老师面前,都一律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变为学生;再刚烈的性格、再挺直腰板做人的人,来到班主任、老师面前,都不得不低下头、弯下腰。好的老师,和颜悦色,以礼相待,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批评教育的方法或者惩罚的措施;差的,劈头盖脸、连怨带损,说这个孩子如何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如何让自己没面子、如何让自己损失了奖金等等;最差的,甚至颐指气使、恶语伤人,令家长尊严扫地,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班主任、教师和家长,本来是教育学生的共同体,却可能因为有些事情处理不当而走向对立。
现在,很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家访的障碍和网难,但也不是说家访就成了不可能,我认为,做班主任,甚至做学校的领导,真的有必要对一些比较典型的学生做一些走访,面对面的沟通,还应该是最真诚、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家长包括学生打开心扉,把班主任当做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把学校当成家。就像科学技术这样发达,但远程教育并没有让学校消失一样,现场感是任何先进的技术模拟m来的场景所不能替代的。当然我们提倡家访,也不能奢望它是万能的,就因为曾经家访了,问题就必须最好、最快解决了,这也是不客观的。更不能因为对某个学生进行了家访,自己就居功自傲,觉得自己对学生如何如何厚爱了,如何如何付了,让家长和学生背上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这非但无助于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反而产生了新的障碍。
新的时代,尊师重教成为风尚,教师地位也空前提高,这也难免让教师群体产生了一些优越感,加上随着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老师的身价也因为借了孩子的光而不断攀升。但是,作为教师,真的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尊重家长,善待学生,平等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学段的成长规律,给学生最多的既原生态又理性的爱,让孩子在他的学生阶段感受到最天然的爱的阳光,让他在懂得回味的时候仍然觉得校同是一个圣洁的地方。那些自高自大的教师真的应该赶紧走下“神坛”,卸下包装,摘下面具,展露真诚的笑脸,播洒文明和智慧。如果能够这样,那么我想,那些以教师、学校为弱者的群体或个人,会给我们以尊重、理解和配合,教师群体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才真正能够达到应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