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高校学报面临转型还是转企的大讨论下,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校学报转型之际对处于“中间地带”的“特色栏目”进行综合述评,有利于在未来专业化转型中正确对待“特色栏目”问题。
关键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含义;作用;类型;跨学科研究
栏目设置对期刊来讲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特色栏目是期刊的旗帜与窗口,凸显着期刊的个性与本色。2002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支持高校社科学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2004年l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通知,并于2004年11月评选出了高校学报第一批名栏16个。2011年lO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并于2012年4月评选出高校学报第二批名栏21个。
青华大学学手(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与评价”栏目近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探讨当前普通高等学校学报的发展现状及改革路径等问题,作者都是业内的资深主编和编辑,他们写作的视角独特,针对当前学报不容乐观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在众家的观点之中,笔者对几家都有论述的期刊栏目“特色化”问题特别感兴趣。“特色化”在学报界逐渐兴起是由于面对越来越多的改革和转型的呼声,被许多人认可的“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短时间内还很难在综合性学报中转型成功,因此出现了一种比较中立的观点,即“特色化”。可以说,它是逐渐实现转制的“中间地带”,是一种“折中说”。对于学报栏目“特色化”,各家的看法并不一致。朱剑在((杆9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的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中指出,在学报体制未能进行变革的前提下,特色化发展已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希望,但是特色化只不过是办刊方法之一种,对于高校学报所“患”的“体制病”来说,它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尹吉玉的《沦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的切入点》(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中认为,“特色论”很容易使大学学报放弃根本使命和基本功能误入歧途。陈颖在《f本制之弊与纠偏之路一也谈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中指出,目前许多学报都在致力于创办特色栏目,并且已涌现出了一-*tt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名副其实的特色栏目,但在千刊竞特的潮流中也要防止把学报的内涵发展等同于创办特色栏目。康敬奎在《高校学报专业化的特色之路——兼评朱剑及尹吉玉的相关观(《:}青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中指出,必须对学报进行合理定位,建立一支术有专攻的编辑队伍,坚持以问题意识统领的专题研究,打造以特色栏目为平台的学术共同体,并辅以科学合理的组稿、审稿、用稿制度,而所有这些都是高校学报走特色化之路的必然选择。
因此,基于教育部的“名栏”工程方案和方家对“特色化”的激烈讨论,笔者以“篇名”为“高校学报栏目”、“高校学报品牌”、“高校学报特色栏目”、“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名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共检索出文章199篇,剔除“电视名栏解析”、“某某学报被评为名栏”、“特色栏目征稿启示”、“农学学报栏目设置”等相关文章113篇,以86篇为蓝本考察当前学术界对“特色栏目”(笔者以“特色栏目”来替代“品牌栏目”和“名栏”,以期获得统一叫法)的相关研究,以期厘清关于“特色栏目”与“名栏”的关系,整理出“特色栏目”创建的基础和方法,对“特色栏目”的跨学科研究发展之路作出展望。
一、“特色栏目”的含义及本质内涵
李启贤(2004)将学报品牌概述为“高校学报品牌的创立一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也就是找到惟我所有、别人所无的施展空间;二是必须善于个性策划,坚持不懈地探索以自己的特质优于其他同类的学报”。
任辉(2005)认为,“特色栏目的特色,形象地说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新的东西,二是要有精品,二者是递进关系”。
赵同卷(2005)认为,“所谓名栏,就是你的栏目受到一个相当数量的固定的读者群的关注和喜爱,具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潘志清(2006)认为,“特色栏目是反应学报主办学校及该学报独特风格和特殊个性”。马殷华、李小玲(2007)对“特色栏目”作了最为详尽、最为具体的介绍,他们认为:“广义的特色栏目是指在期刊的栏目体系中,可以集中体现办刊宗旨和编辑方针、起主导作用、文化品位较高、个性特色鲜明、有较强适应能力和维持能力,并受到读者普遍认同和良好赞誉的栏目”。“狭义的特色栏目(特指综合性高校学报),是指能集中体现高校办刊方针、思路,反映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学术水平高,有前瞻性、原创性,连续报道,并在相关领域有影响力和得到认同的栏目”。
吴海霞(2007)认为,“特色栏目是该栏目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具有与其他同类期刊相区别的、不可重复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认为“特色栏目除了‘新’和‘独有’,还应该包括‘大和强’,这样才能扬起属于自己的特色大旗”。
鞠德峰(2009)对特色栏目进行了界定,他认为特色栏目是“有别于常规栏目的那些富有创新性的栏目,它以选栏策划的多样性为核心,以独具匠心的原创性栏题为形式、以集中刊发高质量相关选题研究成果为内容,通过潜心经营,连续累计,逐步形成学报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品牌效应”。
以上几种论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认为,之所以将“学报品牌”、“名栏”与“特色栏目”放在一起进行综述,是因为这三个概念的本质是一样的,“学报品牌”是以“特色栏目”为依托的,因此二者是一致的;而“名栏”是在“特色栏目”中甄选出的几个最优秀的栏目,所以说“名栏”只是教育部在选择全国优秀栏目时的叫法,其实质就是“特色栏目”,三者的实质相同。因此,本文将三者统称为“特色栏目”。
二、“特色栏目”的建设、分类及作用
薛世平(2002)认为,高校学报具有创建品牌特色的潜力,这是由于高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比较集中、学科设置比较齐全、科研条件配置较好。他认为建立特色品牌的举措应该包括品牌特色的栏目设置;加大选题策划的力度、积极主动开拓稿源;建立科学严格的审稿制度。由薛世平的观点可以看出,虽然他比较早地提出创建“品牌”与“特色”,但其观点还不成体系,没有系统化的视角,只为后人提出了一个可以研究的领域。
阎现章的《关于高校学报品牌栏目策划的思考》(2003)比较早地指出学报品牌策划的意义及作用,他的许多观点被后人反复引用。他首次提出“创建品牌学术栏目是创造品牌学报的基础、是对学报编辑思想观念的优化升级、是对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深度开发”,并指出在品牌栏目策划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品牌栏目与一般栏目的关系问题、关于品牌栏目的运作机制问题、关于品牌栏目功能发挥问题”。他认为关于学报品牌的策划是创造品牌学报的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工程,也是一种新的出版实践。
陈维新的《关于名栏的思考》(2005)是在教育部第一批社科学报名栏公布之后的思考,文章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一位主编的真实想法。他指出,“启动名栏就是凸显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上下、高低、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样对比高下就必然促进竞争”。“首先要认识到名栏的竞争所面临的挑战地域广阔,竞争对手众多的难度。不能简单地依傍地缘优势、已有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入围的名栏学刊应以不入围tk,态对待自己和其他未入围的学刊”。“最后是跨人名栏的期刊,要强化整体意识,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在特色中求出色,在优势中求优秀,走个性化道路”。陈维新老师强调的是一种敢于面对竞争、虚心学习、扬长避短、勇于创新、居安思危的精神,朴实中透着大智慧。
任辉在((略论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2005)中认为,建立特色栏目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结合地域及其文化研究创建特色栏目;立足学校定位,依据本校优势培养特色栏目;结合N~4-~需要设置专栏,强化栏目的针对性。应该注意,做好特色栏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和编辑的学术前瞻性是深化特色栏目的保证。
刘自兵、薛江在((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内涵刍(2005)中关注到在名栏建设中的编辑队伍的建设,指出“编辑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较强的策划能力”;“编辑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团结一批相关专业的研究队伍”;“编辑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能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
邵霭吉的《高校学报“名栏”工程与地方高校学报建设》(2005)对名栏总结得比较到位,后来的学者多采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名栏建设要分三步走:一是办好一般栏目,二是办好特色栏目,三是办好名牌栏目。办好特色栏目需要彰显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报特色、学科特色和课题特色。办好名栏要定名、定期、定量、定责任人。
马殷华、李小玲在《综合性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战略性规划与建设》(2007)中指出了特色栏目良性运作的几个重要指标:“栏目来稿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期刊重要指标的增长、国内外检索系统和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国家权威政府职能部门的肯定”。
刘洁民(2oo7)的《沦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类型》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将各个学校学报的特色栏目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主要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进行了总结。
姚申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2009)中认为,若要构建特色栏目,应该处理好四种关系,即“主打栏目、重点栏目与一般栏目之间的关系;特色栏目内稿与外稿之间的关系;特色栏目设置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潜心打造特色栏目与提升影响力之间的关系”。
鞠德峰在《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与选题策划分斤》(2009)中从选题策划角度分析,将特色栏目分为本土史主导型栏目、时代主题延伸型栏目、区域定向专题型栏目、强势学科拓展型栏目、编者立意导向型栏目。他认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建设不尽如人意,现状与办栏初衷距离相当大,选题过程中多数注重栏目特色的形式,而忽视了栏目建设的长远策划,使特色栏目越走越窄,很难形成品牌。因此在策划中应该注意角色定位分析、资源优势分析、质量前瞻分析、设栏可持续性分析、开栏效益分析。
黎文丽、宇文高峰的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后续建设的思考》(2012)对地方高校特色栏目后续建设进行了分析,这是首个对特色栏目后续发展进行研究的文章,立意较为新颖。文中指出,在特色栏目后续建设中主要的矛盾是栏目特色与组稿的矛盾、栏目稿源与组稿的矛盾、特色栏目与本校学科建设的冲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做到:强化特色意识,坚持开放的办刊理念;积极推广特色栏目主持人制度;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强化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加工能力;精心打造学报网页,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他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学报网页的精心打造”是前人没有提出和关注的角度,这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学报而言确实对读者和投稿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从我国期刊界最早提出“学报特色论”的岳玉禄(1983年)开始,2O余年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大多数都认为在学报还不能进行改革的前提下特色化发展已经成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因此,学者们从各个角度论证“特色栏目”建设的可行性依据、“特色栏目”的作用和“特色栏目”的分类等问题。虽然研究的人数众多,但是真正有自己观点的作者很少,后来者都依照前人的观点稍作重整又组成一篇文章,学术含金量不高,未能从根本上指明其真正的“归宿”,未能走出低水平重复的命运。从研究的时间来看,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始于教育部第一批名栏建设的发布,年开始有大量关于“特色栏目”的研究,之前仅有零星论文,而且论述较分散,不成系统。
三、“特色栏目”的跨学科研究
陈燕、黄鹏的《科“名刊、名栏”的学术传播生态分析》(2005)第一次对名栏进行了学术传播生态分析,将“刊社”比作市场学中的“买方市场”,认为它们在同行中争取本领域的“高端”信息源,而将那些名家、大家、专家比作“卖方市场”。按照传统生态学的观点,如果将学术媒介的共同体视为一个系统,那各学术媒介可视为不同的生态“部落”,部落与部落之间既互利共生,又在各自的生态位置上竞争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其中,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部落”成为“部落首领”,名栏的概念就类似于“部落首领”。此后,蔡红燕(2006)也从“生态位现象”论述了栏目的策划,强调要注重“生态平衡”和“生态优化”。
赵佳荣、熊楚才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岗位目标管理略论》(2007)以独特的视角,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岗位目标管理的策略,指出:“所谓栏目岗位管理就是以栏目为单位,对其编辑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即通过划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方法,将许多关键的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确保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和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使期刊发展建立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
刘岸挺的《聚集效应:普通高校学报创建名栏的关键》(2009)以社会经济学中的“聚集效应”来阐述学报名栏的创建。聚集效应追求的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益,他认为名栏可以打造名刊,特色栏目获得社会影响力、成为名栏的关键是扩大其聚集效应,这是因为特色栏目围绕一个创新性专题进行集中性的多角度、深层次探讨,必然会产生学术研讨的聚集效应,吸引这个学科的研究者更加广泛参与其中,产生学术影响力。扩大聚集效应的两条途径是:创新性和高生长性。创新性是特色栏目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高生长性取决于四个条件,即课题的生长性、作者队伍的生长性、编辑的学者化发展和栏目风格导向和塑造。贺香梅等的《从信息不对称理论看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构廷(2010)从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看普通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构建,她认为多学科栏目的设置,造成了学报有效版面的分散、专业关注度不集中。与专业性学术刊物相比,普通高校学报所展现的学术、科研信息反映的信息总量少,信息质量不高。由于当前强调核心期刊效应,所以使大部分优质稿件纷纷向核心期刊聚集。普通高校学报的优质稿件数量稀少,因此使稿件所反映的学术、科研的信息质量无法与重点高校学报以及一些专业性学术期刊相比,只能处于劣势地位。她认为应该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特色栏目,发挥信息优势。
刘灵芝的《高校学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CJIS)研究》(2010)别出心裁地将“形象识别理论(又称形象管理或形象战略设计理论,简称CIS)”运用于高校学报品牌形象树立上,在合理借鉴CIS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报品牌识别系统(简称CJIS)”的概念,认为这一系统作为一种形象战略,主要包括了学报品牌理念识别系统MICJ、学报品牌行为识别系统BICJ、学报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CJ~方面的基本内容。并对CJIS形象识别系统的结构层次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三部分内容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为作用的。认为:MICJ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与灵魂;BICJ是系统的主导,是精神理念的具体体现;VICJ是系统的外在表现,属于静态的识别符号。MICJ位于最高的决策统领层,而BICJ和VICJ是受MICJ支配的。
纵观全文,我们对“特色栏目”的含义、建设、作用、分类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特色栏目”是成为“名栏”的基础和前提,而“名栏”又是使学报成为“名刊”的累积过程,因此,“特色栏目”的建设是一个基础,它也是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的“中间地带”。在前人对“特色栏目”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论述不全面之处:一是各家对“特色栏目”的概念未进行全面解读;二是许多人的论述仅仅是低层次重复前人成果,缺乏创新性论点,仅仅列出“特色栏目”的作用和建设意义等内容,未从实质上全面解析“特色栏目”的发展空间;三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仅仅是从定义上将理论套在“特色栏目”上,缺乏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