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日常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发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是目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障碍,下面结合我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谈谈如何有效矫正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培养其健康人格。
一、运用爱心,浇灌心灵 ,矫治创伤性逆反心理
班里的小郑同学特别冷漠,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同学经常向我哭诉他的暴力倾向。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他年幼的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的性格。不久前,他父母离了婚,使他受到很大打击,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这种不愉快刺激叠加和积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感情伤害。
我一定要唤醒这个伤痕累累孩子。孩子缺少亲情,我每一次跟他谈话时,都有意识地抚摸一下他的头,拉拉他的手.他每一次课堂发言都被我大张旗鼓地称赞,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我总在放大他的闪光点。慢慢地,得到了温暖的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向同学们敞开了心扉。
父母的离异对于儿童来说,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当儿童产生此类逆反心理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我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用真挚的师情、友情去滋润他们的心田,抚平他们的心理创伤,只有这样,儿童的创伤性逆反心理才会逐渐消退。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探奇性逆反心理
小学生年龄越小,知识经验越少,好奇心越重。但是好奇心一旦遭到反对,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都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 如果没有说明可以被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常常会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性反应,这就是探奇心理。但当探奇心理发展演变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故意对抗违反学校禁令的行为时,便形成了探奇性逆反心理。
小学生中存在的明知学校禁止玩电子游戏、喝酒、吸烟、看黄色书刊、在校园中燃放烟花爆竹行为而故意违反学校的规定,都是探奇性逆反心理的表现。对于出现这种情形,只要教师灵活引导,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在宣布禁止的事项时,就应该向学生说明禁止的原因,让小学生了解事理,消除小学生对禁止的事物的神秘感,消除小学生产生探奇性逆反心理产生诱因。
三、减轻负担,扬长避短,消除厌学性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向我诉苦:为什么我的孩子在低年级时,特别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厌学,甚至一反常态与大人顶嘴呢? 细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些家庭都有共同的特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诱发厌学性的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碎”。
针对这一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与他们的父母沟通,帮助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不能拔苗助长,要重视发挥孩子的优势,扬长避短。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她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保持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她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矫正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必须端正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布置重复低效的题海式的课外作业,保护同学们学习积极性。
四、委婉批评,引导自省,矫正自负性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后进生身上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可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常遇到各种优秀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小敏在阅读对话时,发表了自以为很有见地的观点,在她洋洋得意的时候,一位平时并不多话的同学当全班同学和众多听课老师的面反驳她的观点,让她无言以对。小敏认为这位同学是存心和她过不去。在以后的相处中,处处刁难这位同学,最终发展到当众与这位同学厮打的地步。
优秀生学习成绩好,有某方面的特长,长期被家长宠爱着,被老师特别关照着,被周围的同学簇拥着,自然而然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盲目自负自傲、看不起同学的心理。这就是优秀学生身上常常出现的自负性逆反心理。
对待有这种自负性逆反心理的优秀生,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其进行直接的批评、指责,因为说教越多,逆反心理也就越强。根据这种逆反心理的成因和特点,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①采取个别谈心的方式,委婉地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既不伤他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接受意见和建议。②让家长与老师共同配合,营造友好、和睦的气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学会谦虚,消除高人一等的思想。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时期是人生至关重要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时期,对于因各种原因诱发的逆反心理的小学生,老师应该想方设法将孩子向积极的方面引导。用无限关爱和满腔的真诚帮助小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无忧成长,自信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