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素质提高成为迫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得到迅速开展。但培训过程中缄默知识的缺失、针对性指导性不强等因素严重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培训积极性。本文拟在缄默知识的视角下,根据教师培训这一成人学习的特点,从培训观念、培训模式与培训平台三方面分析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缄默知识;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我指导性学习
缄默知识的概念在1958年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通过书面文字、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显性形式加以陈述的一种知识形式。缄默知识是指我们知道但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是个人所独有,与众不同,并隐藏于个人大脑的思维方式、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个人经验、心得体会、灵感直觉、价值取向、气质、修养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波兰尼在详尽地对比了两种知识的差异后,提出了几点缄默知识独具的特征:第一,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第二,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如果说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讲授、传媒表述等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那么缄默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主体都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第三,无意识性,即不能加以反思。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具体的语言符号,在头脑中经过加工处理后获得的知识,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而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直觉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因此不能够通过理性过程加以批判和反思。波兰尼还强调了缄默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类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是以缄默知识为基础的。
在波兰尼之后,很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也对缄默知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包括耶鲁学者斯腾博格(R.Stenberg)。他提出了缄默知识的三点特性:一是缄默知识是知识主体主观获得的一种程序性知识。由此可推知,缄默知识是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的,是对这种情景任务的综合把握,即情境性特点。二是缄默知识的获得一般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涉及知识主体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信念、判断力、想象力、直觉、价值观、审美观、个人兴趣等,并以个体直接经验表现出来。这一特性即个体性。三是可测量陛,缄默知识是可以触及的,甚至是可以测量的。
到了2O世纪80年代,有关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研究,开始引起一些心理学家的注意。由此,缄默知识研究也进入了实践研究的新阶段,缄默知识也由哲学论述转变为可供管理、销售、政治、军事、教学和法律等专业领域的人士学习借鉴的理论。
在教育领域内,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样也是由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组成的系统整体。教师的显性知识指他们从师范学校教育中接受的教育理论以及当前教育领域内受大家推崇的教育理论,包括学科内容知识,课程组织、设计等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知识等。教师的缄默知识指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获得的关于教育的认识、经验和技能,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不同学生进行控制管理的办法,能针对不同课型、不同班级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能,还有教师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同时还包括了教师对自身的了解与调节能力,教师对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教师的显性知识是他们可以意识到并能够用文字或言语加以表述,能够进行交流传递、批判反思的知识。相应地,缄默知识是教师自己获得的、难以明确意识与清楚表达、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的知识。基于此,有学者把教师缄默知识分为六种类型:教师的教育信念,即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一、教师缄默知识与教师教学行为、专业发展的紧密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收获了自己的感悟,积累了一套适用于自身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与经验。这些缄默知识的获得并不是依靠专家直接讲授,也很难用语言完全地表述,而是依靠教师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感悟。但是教育缄默知识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并非如此简单。缄默知识既可以对与之同性的显性知识的获得起到辅助作用,也可以对与之不一致或冲突的显性知识的学习起到阻碍作用。正如斯腾伯格所说:“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
如一名英语教师虽然知晓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由于所任职的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加之其认为“英语基础打不好,如何谈到听说能力的培养?”故而其教学行为依然是以重、难点内容的讲解为主,跳过了对学生兴趣、知识结构、情感等因素的考量,这样的结果是挫伤了一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抗拒英语学习。
隐藏在教师观念中、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思维的缄默教学常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着深刻影响,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师生交流等重要的教学步骤。因此,越早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缄默知识的存在,就能越早地有意识地将当前宣讲的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避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情形。缄默知识在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身具有的缄默知识的知觉程度,对自身缄默知识的分析态度,以及在学习显性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时与自身缄默知识的自觉兼容性,提升自身的缄默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专、I发展。
二、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笔者在对农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中发现,许多教师都认为教育理论本身是不错,但是囿于所在学校的硬件配备、生源等问题而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去甚远,因而排斥参加继续教育;更有一些教师把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看作升职称或者获得高一级文凭的一个手段,和自身的教学工作完全脱节。究其原因,是培训者在进行理论培训时注重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考核,而没有充分地考虑受训者的缄默知识的存在。一方面,不少培训院校坐落在省会城市,培训者没有机会或鲜有机会深入到农村学校去了解真实具体的教学状况。由于农村与城市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教师在处理教材中的城市化题材时会遇到各种始料不及的教育情境。如果忽视农村参训教师的缄默知识中的情境知识,而单单进行教学理论的传授,是很难吸引参训教师的。另一方面,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有别于青少年在学校进行集体学习。由于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感知觉能力、记忆力均不及青少年学习者;教师在社会中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使得教师难有大量的时间完成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学习方式也由学生时代的累积性学习、吸收性学习过渡为具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具有学习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自我指导性学习。如果培训教师一味地讲授理论,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抹杀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现实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者大多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理论的阐释,没有把参训的教师看作拥有大量教学经验、教学感悟的群体。
三、教育缄默知识在农村教师继续培训中的显性构建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改变过去重理论灌输、轻缄默知识构建的弊病,培训者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注意参训教师缄默知识的构建。
1.培训观念的更新
培训者必须意识到真实教育生活中大量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由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变为一个促使参训教师反思、促进缄默知识的显现并对之进行修正应用的启发者。参训教师并非对教育理论全然不知,他们有的更多的是独特的生活境遇与授课体验。这些都构成了参训教师独特的教育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不完善、不系统,但是真正影响教学实践的正是这些模糊的、直觉的教育缄默知识。一些显性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只有与缄默教育知识整合,才能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为此,培训者必须以鲜活的、与农村参训教师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案例、实例为“引子”,通过对这些教学实例的描述分析,唤醒参训教师的缄默知识,继而就教学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引发参训教师展开对话和讨论,进而实现最新教学理论的内化及教师知识结构的整合。
2.培训模式的改变
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双方真诚自由的对话氛围。参训教师所承担的社会、家庭责任以及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之比起青少年学生更容易在培训过程中产生焦虑感,进而妨碍其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另外,参训教师在情感、认知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自我认识,只有抛弃单纯教育理论的讲授与外在灌输,针对具体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行平等、真诚的讨论、对话,才有可能使参训教师缄默的教育信念、缄默的教学策略性知识等显性化。有研究表明,个人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内省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培训者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教学难题,引导参训教师进行过程回忆,使其把课堂上直觉的模糊的教学行为上升到意识层面。在揭示参训教师缄默知识的基础上,培训者对零碎的缄默知识进行理性的分析,引导教师们进行讨论,比较其异同、优劣,完成对教育缄默知识的检讨、修正、批判和应用,实现教师缄默知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3.新型培训平台的搭建
在传统的师资培训中,培训必定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在封闭的教室内聆听记录培训者讲授教育理论。网络培训这一模式改善了传统培训维度单一、孤立于隋景的旧面貌,把教师所生活的所有时空都视为“培训基地”。培训院校可以开设参训教Ij~QQ群,鼓励参训教师开设教学微博,为各参训教师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激发参训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参训教师可以把教学生活中随时随地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学心得、师生感人故事或原创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同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共享。同时鼓励其他教师跟帖、评论,再由培训者分期分批地进行点评、分析。教师缄默的各种教学观点、教学策略得到了展现、分享、切磋与改进,无疑将实现教师教育知识的增长和教育才能的提高。布莱克曼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来完成的”。其中交换、分享、刺激与讨论的正是教师缄默的教育知识。只有实现了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构建,教师继续教育才算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强调教师缄默知识显性构建的重要性在于,它使极端个人化的知识经验的交流、分享成为可能,这将大大丰富教师的个人缄默知识,提高实践性、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效率,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校教学工作的稳步提高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101—108.
[2]张民选.隐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可能[J].全球教育展望,2003(8):15—2t.
[3]张丽丽.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研究[D1_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4]李翠泉.略论基于缄默知识的教师专业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5~):86—88.
[5]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