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针对时弊有感而发,句句切中要害,其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力量发人深省,时隔近百年,在构建文明社会及和谐校园的今天,仍需我们重拾其中的教诲,反思当下学校教育问题,学子求学宗旨、学习现状,都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重拾;演说;德育精髓
近日,给学生讲授蔡孑民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备课讲授之余,有感于先生对时弊认识之深刻,对学子热切之关注,走马上任,对北大革新之期待,时隔近百年,这篇用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古朴典雅的演讲,字字珠玑,仍振聋发聩,充满着文化智慧和道德力量。不仅没有过时,更需我们重拾其中的教诲,挖掘这篇演讲对当时现实的意义,甚至于当今教育的意义,都将大有裨益。
这篇演讲中心突出,结构明晰,脉络清楚。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引出话题,正文围绕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如何进行内心道德构建,明确的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三点看似简易,但并非泛泛而谈,而直接就当时社会风气和北大疴疾提出,针对性很强,事关北大的未来,学子思想的纯正,社会民风的向善。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①
当时的北大封建思想严重、官僚习气浓厚,毫无学术氛围,如一潭死水,科举时代“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未消,上课时,官僚子弟带有听差,进教室行礼口称“请大人上课”,生发出一些诸如此类的有趣故事。北大学生选科学习多抱做官发财梦想,蔡先生劝告青年学子,如果倍加珍惜求学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就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就会敷衍塞责,将来必误己误国。
如今又何尝不是这样?求学功利化,学校行政化,办学保守化,文凭贬低化。现今“高富帅”们的读书学习生活和当时的纨绔子弟何其相似,读大学被戏称为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知识改变命运的命题已大打折扣,这种负面效应已经映射到中学教育,近年来,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多地出现高三学子拒绝参加高考的情况,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实际参考人数比报考人数少近百万,创历史新高,新的读书无用论正悄然抬头。《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阿诺·汤恩比曾在《文明受审》中写道“物质力量俞强大,人们对精神层面的洞察力与美德的需求也就愈迫切。”有人说“教育是诗意的栖息地”,套用一句广告语“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而今宗旨既乖,教育怎能培养出经世之才?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当能束身自爱,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混乱和无序。辛亥革命不彻底,革命果实被窃取,历次军阀割据、混战,致使当时的北京动荡不安。人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底线,令蔡元培痛心疾首。因此,他希冀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可谓语重心长。他力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意即进步修德,树立新道德新风尚。约定不赌博、不饮酒、不纳妾,成立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正当科学的消遣娱乐方式,培养他们的有益趣味。
反观今天的社会,有人直言,当下是一个人格严重萎缩,精神严重缺失的社会。人们只在乎自己,不关心他人;只追求物质刺激,不寻求精神慰藉;只关心当代,不关心未来;人们不讲诚信,不讲道德,只讲名利;面对正常的娱乐,缺乏热情;面对时代楷模、道德榜样,缺乏共鸣与珍惜②。砥砺德行着眼于品行,呼吁当代学子为人光明正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抛弃“低俗、庸俗和媚俗”,忠诚于使命,不辜负美好时代,今日旧事重提,仍然意味深长。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
在此,他希望北大学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相互勉励,维护个人形象和北大的荣誉,共同进步。如今,社会上连连出现不尊师重教,甚至轻视老师,侮辱、殴打教师的现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事故频频曝光,宿舍投毒惨事件屡屡发生,因恋爱而自伤甚而伤他者时有发生,明理乐群的概念淡漠,究其因,是我们在平时重教书而轻育人、重成绩而轻过程。因此,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梳理出良方,中国文化中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都可资借鉴,和谐人际关系首先要从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开始。
蔡先生是一位国学功底很深、民族意识极强的学者。中年留学欧洲,中西学养兼备,他能融会贯通,对中西文化精心甄别、遴选加以保留吸收。他在清季就有翰林院编修的地位和较好出路,然而,他内心刚强,依然从事革命,热心教育,齐聚“温良恭俭让”之美德,实行“身教”,使当时狂傲的学子和个性十足的教授都心悦诚服。其在任教育总长时就认为任何挽救时弊的教育,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以上三点规劝看似简单,但在当时却有着力矫时弊、以儆效尤的重要意义。“不仅给当时的北大一个灵魂,而且给全国的青年一个新启示”③,能让学子远离浮躁,重建斯文。
忽然想起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篇经典的演讲至文我们要常读常新。“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敏感的晴雨表”,培养有理想、能担当的青年,进而感召和培育国民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才如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提“人人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教育艺术·生命的选择》 2012.09
③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谨以此文纪念先师蔡孑民先生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