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代表作《红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该小说发表于1850年,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清教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呼唤人们的“叛逆”精神。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被刻画成崇高道德的化身,虽然经历社会排斥、旁人指责,但最终不但感化了不敢承认事实的情人丁梅斯代尔,也感化了这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而她的丈夫罗杰•奇林沃斯,被描写成一个充满复仇心理的消极人物,在小说中只起到情节铺垫的作用。
1 海丝特•白兰的轻率和自私
在一定程度上,海丝特并不算是一位合格的家庭成员。为了追逐所谓的真爱和幸福,她甚至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利益,这对丈夫奇林沃斯和女儿珠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以悲剧收尾。这可谓是海丝特性格当中消极的一面。
1.1 海丝特对于婚姻的轻率
海丝特在少女时代便嫁给了奇林沃斯医生,然而,她并不爱他。因此,当她偶遇到年轻帅气的牧师丁梅斯代尔时,她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现有的婚姻和家庭。不可否认,抛开奇林沃斯性格当中不好的一面,海丝特的轻率是诱使他展开报复的主要原因,从而最终导致了家庭破裂,致使奇林沃斯和丁梅斯代尔二人走向死亡。海丝特对待婚姻和生活的态度是如此轻率,她应该为这场失败的婚姻负主要责任。
1.2 海丝特对于家庭的自私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海丝特应该为她失败的婚姻负责。由于她的背叛,奇林沃斯不遗余力地展开报复,并欲置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于死地。虽然丁梅斯代尔最终死于内疚和自责,但是,仇恨和报复却耗尽了奇林沃斯的毕生精力,致使他心力交瘁,最终也走向了死亡。
此外,海丝特的女儿珠儿也是她自私自利的受害者。这个小女孩见证了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悲情故事。她是在阴暗的监狱里出生的,一出世就要忍受旁人的各种偏见和歧视。童年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她和母亲被外界社会所孤立。由于她的私生子身份,她不能和那些受过洗礼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这无疑对她的性格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她形成了孤僻和野性的性格。
因此,海丝特无论是作为妻子、情人或母亲,都是不合格的。
2 海丝特•白兰的反抗精神
除了海丝特性格中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她勇敢反抗清教社会的迫害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而霍桑也希望通过该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同情和钦佩。
2.1 海丝特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反抗
海丝特早在少女时期便嫁给了奇林沃斯,但他们之间没有真爱。海丝特是这场婚姻的牺牲品,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牺牲品。从奇林沃斯这位年长的、忧郁的残疾医生那里,她没有感受到一点点的家庭关爱。就连奇林沃斯自己也承认:这段婚姻确实毁掉了这位年轻漂亮女孩的生活。在他们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奇林沃斯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对妻子和家庭却漠然视之,但他并没有任何的愧疚感,这便是现今社会所称的“家庭冷暴力”。
海丝特和奇林沃斯当年从英国移居到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消失两年了无音讯,海丝特以为他已经过世。这就是为什么海丝特会背叛婚姻,并爱上年轻帅气、知识渊博的牧师丁梅斯代尔。
只身来到波士顿后,海丝特生活在清教社会中,尽管她清楚知道清教教义,也知道犯下通奸罪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但还是无法遏制心中的爱情之火,从而选择走上违背清教法规的不归路。究其原因:一方面,她深爱着丁梅斯代尔;另一方面,可以推断出,她对之前的不幸婚姻极度不满。这个不公平又残酷的社会给了她反抗的勇气,让她毫不犹豫也不顾世俗道德的约束。这可谓是她值得称道的地方。
2.2 海丝特对清教社会的反抗
当时,美国波士顿尚属英殖民地,在清教主义和男权主义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在肉体上和心灵上都没有真正的自由[1]。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海丝特对一切事情处之泰然,并不认为爱上丁梅斯代尔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她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反抗,同时,也说明她对生活充满热爱。
从海丝特对待A字(在宗教神学盛行的欧洲中世纪,红字“A”是通奸的象征[2])和女儿珠儿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她对清教社会充满反抗精神。她接受惩罚,在胸口佩戴着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但她并不认为这是耻辱的象征。当她走出监狱时,人们从她脸上看不到任何的局促不安和惭愧难当。相反,她自信微笑、眼神平静,甚至连胸口的A字也熠熠生辉。她用金线镶在A字的四周,通过美化去忽略其社会意义,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反抗精神。
正如A字,珠儿也是海丝特耻辱行为的证明。尽管总督贝灵汉表示,她犯有通奸罪并生下珠儿,没有能力完成使孩子成为清教徒的重任,应该与珠儿分开。但是海丝特坚决不同意,宁愿放弃一切也要与珠儿相依为命。因此,当总督欲处罚珠儿时,她便毫无畏惧地公然反抗。幸运的是,当地官员没能将母女两分开。勇敢的精神伴随着她对清教恶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3]。
3 海丝特•白兰欲创造充满爱和自由的新生活
在《红字》中,海丝特被塑造成一位极具个性的女性,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反抗精神。她与当时的清教社会相抗衡,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自由和尊重,是世界女性的榜样。
3.1海丝特乐观和坚韧的人生态度
海丝特有着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勇敢面对现实。她从监狱释放后,带着女儿珠儿靠针线技艺维持着生活,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来维持家庭开支。她们离群索居,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以便尽快适应拙略的生活环境。
虽然生活很艰辛,海丝特却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她经常送食物和衣服给周遭的穷人。甚至,当灾祸发生时,她常常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别人。瘟疫爆发时,她像天使一样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安慰。因此,海丝特改变了胸前那个A字的意义,它不再意味着耻辱,而是尊严和荣誉。她消除了外界对她的偏见和歧视,重新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3.2 海丝特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在当时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海丝特所犯的罪行是天地不容的。她带着珠儿孤单度日,心中却始终深爱着丁梅斯代尔,拒不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在她看来,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关系是坚不可摧的。为了维护这份爱情,海丝特建议他们一起离开这里,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开始一段新生活。
然而,丁梅斯代尔最终还是没能战胜自己内心的负罪感和良心的谴责。他选择在海丝特的搀扶下登上了绞刑台,一手拉着珠儿,一手拉着海丝特,在众人面前说出了在心底埋藏了七年的秘密,他就是珠儿的父亲。得到爱人的肯定,海丝特终于勇敢地摘下胸前那个象征着耻辱的红色A字,并把它扔的远远的。
在这一点上,作者霍桑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女性形象。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海丝特表达了她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让人为之动容。尽管逃离英属殖民地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海丝特的反抗精神却展露无遗。
4 霍桑创作海丝特•白兰人物性格的原因
4.1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晚期发起于欧洲的一场文学哲学运动。美国浪漫主义从18世纪末一直延续到美国内战爆发前,虽然受到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它仍具有不同于欧洲大陆的异国特点,并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如下:强调个人主义观念,提倡释放人的本能情感,从习俗惯例的约束中得到解脱并获得自由,反对过于理性地控制内心情感,反对集体主义和权威。浪漫主义还认为人性本善,是纯洁无暇的。
这一时期,美国文学作品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重视自由表达人物情感,并日益关注人物的精神层面。霍桑将《红字》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采用倒序写法,以海丝特站在绞刑台上受审来开篇。为了追求真爱和幸福,海丝特遭遇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仍对美好未来充满希翼——梦想着和丁梅斯代尔远走高飞,并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奋斗。可见,霍桑巧妙地将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融入到了这部小说当中。
浪漫主义在“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英格兰超验主义”也称“美国文艺复兴”,是欧洲浪漫主义的美国版本[4],发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领导者是美国思想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后发展成美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主张人能超越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交流,倡导解放人性、提高人的地位,这对今后美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由于受到“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影响,霍桑在作品中侧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例如第十六章“林中散步”对海丝特内心世界的描写,堪称细腻到位。读过小说,大家会有共识:正是海丝特心底的直觉意识,才使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丁梅斯代尔;心中似火的激情,让她敢于面对社会的排斥、旁人的指责,并鼓励情人和自己一起私奔;也正是这种激情,在她被情人拒绝之后,能够坚毅地独立抚养女儿成长。超验主义同样强调人性中的高贵一面,认为人性本善,海丝特艰难度日依然坚持帮助穷人的例子恰好能说明这一点。
4.2 女权主义运动
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贯穿于整部小说当中,在《红字》中,海丝特坚决反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但在当时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很多女性无法接受她的想法。
正值霍桑创作《红字》时,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发展到了顶峰,他有幸结识到运动中的一些女性朋友,这对其思想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哈金森是其中值得一提的一位,她是早期清教社会的著名人物,是当时伟大的女性宗教领袖之一。其次,玛格丽特•福勒,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知识女性,提出许多女权理论观念,致力于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创作和研究权利。另外,伊丽莎白•皮波迪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她是超验主义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海丝特反叛精神的现实原型。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学女教师,在文学领域同样拥有巨大成就。她们无疑是霍桑笔下女性人物的灵感来源,特别是他笔下那些具有反叛精神的女性人物。
受到客观生活环境以及同时期思想革命的影响,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被逐步培养起来。正是有感于这种女权主义意识,他才能够创作出像海丝特这样的女权主义先驱式人物。
此外,当时清教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却引起了霍桑对女性的极大同情心。因此,他把海丝特设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中。霍桑认为,越是对女性进行严酷镇压,反而越会引起女性的逆叛心理。海丝特的反叛思想和行为恰恰能够反映出霍桑的这一观点。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女性总是屈居于男性,为了挑战这一观念,霍桑把海丝特设定为小说里最重要的人物角色,颠覆了重男轻女的二元对立传统思想。除了对海丝特反叛精神的描写,霍桑还用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她独立抚养女儿的自恃精神,这同样是海丝特性格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结论
霍桑经历了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和女权主义运动,又深受当时清教社会的影响,创作出《红字》中女主角海丝特的双重性格:既勇敢面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又大胆追求真爱和自由。尽管海丝特的反叛行为以失败告终,但其精神却激励了今后的人们为公平和自由而战。
参考文献:
[1] 翟俊巧. 试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女性意识[J]. 洛阳理工学院: 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章陶. 美国小说《红字》中红字A的象征及人物评说[J]. 名作欣赏, 2012,(35).
[3] 李儒寿. 《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性格特征探析[J].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04).
[4] 赵利翔.《红字》中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探析[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