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者生存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竞争激烈,贫富差距加大。在此背景下,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诠释了嘉莉所具有的对物质无穷无尽追求的性格特征。在1860~1900年间,美国人口迅速增长,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城市。就拿芝加哥来说,在1833年,芝加哥只是一个拥有359个村民的小村庄,57年后的1900年,它变成了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都市。这种巨大的发展和改变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加剧了商业竞争,加之大量人El涌向城市,失业人数增加,贫富差距也随之加大。在此大背景下,底层人士的生存是极其艰难的,嘉莉也不例外,她向往大城市繁华的生活,以及各种农村无法企及的快乐,因此便坐上开往芝加哥的列车,希望在姐姐的帮助下,实现心中的梦想。但在姐姐家中见到的一切和所受的冷遇,很快使她感到失望,她对城市美好的幻想几乎破灭,她只好到外面寻找工作,可是她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复。最终她在一家鞋厂找到一份工作,然而,恶劣的工作条件、菲薄的工资与嘉莉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及对快乐的追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切正如德莱塞所言:“在主宰与支配宇宙万物的各种力量面前,一个没有经验的人简直就像一颗风中的弱草。我们仍处于人类文明的中间阶段,因为人类还没有摆脱本能的支配。”因此,为了生存下去,她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美貌来换取两个男人的帮助。在当时美国社会“适者生存”的大环境下,唯有生存和发展才是重要的,才是判断人的行为的唯一标准。鉴于此,嘉莉对物质有着无穷无尽的追求也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她只是当时“适者生存”大环境下一个很无助的受害者。
2.父权制社会
在这部小说中,即使嘉莉生活在美国工业化时代,但它仍是父权制社会,即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在父权制社会中,男性成为女性的主宰。因此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不管如何奋斗,都摆脱不了被征服、被蔑视的境遇。在小说中,嘉莉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便寄希望于嫁个好男人,来抬高自己低贱的身份。如杜洛埃曾向嘉莉说起“我们会结婚的,等我那笔小买卖一完我们就结。”“嘉莉把这些话当作希望的基础——这对她良心来说是一种解脱,一种令人满意的出路。”杜洛埃是嘉莉在去芝加哥的火车上遇到的男人。她到达芝加哥找工作无果后,便投向了他的怀抱,寄希望他帮自己摆脱贫困。其实嘉莉并非爱上了杜洛埃本人,而是为了逃避贫穷、逃避现实,依赖男性,拯救自己。正是这种心志,使她先后与两个男人同居,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毫无疑问,嘉莉最后职业的成功、荣誉的获得并非是靠她自己的表演天赋,而是靠男性的铺垫和扶持所取得的。那么为何男性乐意为她提供帮助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嘉莉有着美丽的容颜和苗条的身段,文中曾提到“虽然漂亮,她还只是一个正在发育阶段的美人胚子,不过从她的身段已经可以看出将来的美妙体态了。她的眼睛里透着天生的丽质。”这些成为她以后改变命运的资本。在当时父权制的社会背景下,容貌秀丽的嘉莉竭力迎合当时美国社会中男性为女性所制定的“美”的标准,以期在男性眼中变得更美。例如,每当嘉莉逛商场时,看到商场内漂亮的物品,她都想据为己有并暗自想象这些衣服会把她打扮得多么美丽。由此可看出,她看重时尚,渴望能够拥有更多新衣服,把自己打扮成男人所欣赏的美女形象。嘉莉对女人身上精美服饰的向往,对外在美丽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恰巧迎合了当时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满足了男性对美的需求,因此获得了男性的青睐和帮助。嘉莉对服饰的追逐,对自己外貌的过分关注,很明显是没有走出依附男人的心理表现,是取悦男人心理的外化表现。在她成名后,她收到了诸多男士寄来的信函。在她收到这些信函后,“她微笑着,想象着她在男人眼中突现的魅力,”因此,我们看到她一直关注的不是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而是她在男性眼中的形象,所以笔者认为嘉莉在心理上存在着取悦男性的心理定势,正是男性对这种女性美的欣赏和需求造就了她的功成和名就。从全文看来,嘉莉潜意识的自卑情节和依附心理,使得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终徘徊在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期待中,即在父权制社会中理想的女性是被动的、顺从的,她们的社会地位只能依附于男性或从属于男性。因此,嘉莉最后是借助于男人在百老汇取得了成功。在以男性统治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的相貌,女性的价值是以外表而论,这无疑造成了嘉莉对衣着的格外关注以及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3.宿命论
西方评论家普遍认为,德莱塞笔下的美国社会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而对于人物的描写充满了宿命论的观点。在这部小说中,德莱塞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宿命论观点,在整个作品中,女主角嘉莉像风中飘动的树叶一样,把持不了自己的命运,她的命运始终掌控在别人的手中:在家受父亲控制,投奔姐姐家后受姐夫控制,离开姐姐家后把自己命运交到了杜洛埃手中,离开杜洛埃后又把自己命运交给了赫斯特渥德,这之间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驱使她这样做。其实,与杜洛埃同居后,嘉莉有很多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她都没有去争取,依然把自己交给杜洛埃。例如,当杜洛埃知道她与赫斯特渥德约会后非常生气,与她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嘉莉准备离开杜洛埃,出外找工作,养活自己,尽管她已走到门口,但最终未迈出脚步,只是呆在房间哭泣而已。假如她当时跨出门槛,命运就会有所改变,她就有可能找到工作,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至于她与赫斯特渥德的感情,也是她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使然。例如,在嘉莉与杜洛埃居住的公寓里,当赫斯特渥德第一次触摸她的手进行试探时,嘉莉完全可以抽回自己的手并对他进行斥责,但由于她在生活中的顺从和被动,她并没有那样做,这就使得赫斯特渥德有恃无恐,使她成为自己的情妇,掌管她的命运。读者在阅读这部小说时,能感觉到有一种神秘的不可抵制的力量控制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书中人物的命运,这种神秘力量在小说中表现为各种巧合和机遇。女主角嘉莉与推销员杜洛埃在火车上的相遇就是一种机缘,假如杜洛埃的座位不是恰巧在嘉莉的旁边,那么嘉莉的经历将会重新改写,在嘉莉失去工作、准备返回老家时,她再次巧遇杜洛埃,使她的生活再次发生改变,并且也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杜洛埃把嘉莉妹妹推向了舞台,造就了她日后的成功。总之,在他的小说中,德莱塞通常描述那些冷漠和难以控制的力量横扫人类生活。事实上,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真实、客观地描述了人类的本性,作者给我们展现的人类是被动的,他们的命运是先天注定的,这无疑造成了以上所描述的嘉莉妹妹所具有的性格特征。
三、结语
总之,德莱塞在他的第一部小说蓓莉妹中描述了女主角嘉莉个人奋斗的过程,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故事,一个关于美国生活与价值的故事。在嘉莉妹妹的世界里,得到快乐和成功才是最终目的,在当时“适者生存”的工业化社会以及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父权制”社会,再加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宿命论,对一个女性来说真是别无选择,只有不择手段才能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塑造的女主角嘉莉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和质疑,她不仅给社会性别带来了深远影响,而且给新兴资产阶级既定道德伦理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从一个任凭男人摆布的乡下女孩变成一名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嘉莉改写了传统观念的女性特质。对工业化社会中两性关系进行了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1柏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