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5236618757
分类:文学艺术学术论文 编辑:君子论文网 作者:admin 时间:2016-11-28
摘要: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古典时期钢琴艺术的灿烂瑰宝,尤其是其晚期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风格之创新改变更是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本文以探讨分析其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层面和演奏音响等方面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生涯的璀璨尾声,为未来研究及演奏者提供参考与思路。
关键词: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在其著作中提及:“一般称贝多芬后期的作品,即指他在听觉异常开始明显化以后所作的曲子。后期的钢琴作品之艰涩,在于高超的演奏技术与不协和音的响度。”1由上述可知,贝多芬钢琴晚期作品是以耳疾明显恶化之后作为分界点,也就是从1816年之后所写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包括OP.101、106、以及109-111。
贝多芬在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每一首都可视为古典乐坛的经典曲目。贝多芬在钢琴古典奏鸣曲中最大的贡献也在于他完善与发展了钢琴古典奏鸣曲的创作结构与特征,使乐曲成为一个完美地有机生命体。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特征
贝多芬的作曲的习惯是边弹边写,但在耳疾每况愈下的情况之下,使得贝多芬的作品无论在心理创作层面或是演奏音响上,都与过去有大幅度的转变,笔者将其晚期创作的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一)性格
在接收不到外界的讯息后,贝多芬转而向精神层面发展,这时期所作的作品性格都趋向唯我,克里姆辽夫在书中谈到Op.101时提到:“罗曼罗兰由此产生这样的论点:贝多芬在奏鸣曲Op.101中拒绝了宣讲的作用,而『仅仅转向他自己本人和他的上帝』。”1,由此可见,Op.101及之后的作品,作品注重内心世界的探索,音乐语言呈现抽象幻想式的,并且摆脱旧有曲式架构,给予一个新的意象,而材料上的使用是极为浓缩且精简的。整体而言,晚期的音乐性格给人一种无限深邃且崇高之感。
(二)复音及对位的大量使用
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中一直不断地出现对位以及赋格的乐段,如Op.101第二乐章的卡农部份以及第四乐章的发展部、Op.110中的赋格等。笔者认为贝多芬对赋格的重新发展,原因不外有二,首先,自从1782年贝多芬跟随倪菲(ChristianGottlobNeefe,1748-1798)学习钢琴和作曲之后,倪菲要求贝多芬研习巴赫的24首平均律,自此以后,贝多芬一直都很崇拜巴赫(J.S.Bach,1685-1750);第二,复音音乐更能表达细腻、复杂且层次丰富的情感,对于晚期转向精神层面发展的贝多芬而言,是一个相当合适的选择。
(三)音响的改变
车尔尼在书中提及:“贝多芬一向的习惯是一边弹钢琴一边作曲,若某个地方觉得彆扭而不顺畅,他便一再地弹琴,经过数次的订正,直到满意为止。耳聋之后,对于作曲工作有如何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不难想像的。后期的钢琴奏鸣曲之艰涩的作曲手法、敏锐的不协和音,或者像贝多芬自己认为的缺少一贯性流畅、捨弃古老形式等,在在都是因为耳聋而无法听到琴音的缘故。”2由上述可知,由于贝多芬无法求证自己所想像的声音,而造成晚期创作独特的声响。另外,他在声部的安排方面也出现了变化,高低声部经常出现相当远的距离,而中间声部是空的,形成一种相当独特的音响。
(四)变奏曲式的应用
彭鹏在文中提到:「贝多芬是一位变奏曲大师,他的许多此类作品都有内容異常丰富和形式极其多样的特点。而他在晚期创作中採用变奏技巧的作法则显示出贝多芬创作思维的一个转变-即主题素材的发展由奏鸣曲原则的辨证式(即建立于主题、副题、发展部等)转于内心冥想式(即单一乐思的自我发展)。」3由上述可知,贝多芬所使用的材料趋于精简,他重视的是对内心的深层探索以及哲理性的表达,如Op.109的第三乐章以及Op.111的第二乐章。
三、总结
贝多芬在其创作生涯的晚期是一个善于突破固有模式同时敢于创新的作曲家,这种创新的创作手法在以往的音乐创作领域中都是少有的。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音乐载体必须完整的表达他虽饱受痛苦却勇于追求自由的的性格特征。从历史背景上分析,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失败同时深受拿破仑影响的贝多芬,深刻地受到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从他的自身经历上分析,贝多芬在其创作生涯的晚期己完全丧失了听力,被病痛所折磨的身体与性格已被完全颠覆。因此外界和个人的诸多因素都会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改变都需要通过音乐的形式完整地表现出来。
要研习贝多芬创作风格,我们必须考虑到贝多芬所处的时代以及贯穿其一生的思想意识,尤其是贝多芬创作晚期中的钢琴奏鸣曲,其独特的自由风格即不同于考究的古典主义风格也不完全等同于温柔的浪漫主义抒情风格,因此,在处理和演奏贝多芬晚期作品时不仅要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张力与情感深度,同时还要保持清新的演奏风格,注意情绪的控制,多利用听觉去引导演奏,仔细品味音色的变化、体会复杂音乐结构中所表现的的生命之感悟,不断揣测与练习去领悟贝多芬晚期创作风格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克里姆辽夫,《论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丁逢辰译。页200,(台北市:大吕出版社,1994)
[2]彻尔尼,《贝多芬全部钢琴作品的正确奏法》。张淑懿译。页35,(台北市:全音出版社,2006)
[3]彭鹏,《贝多芬晚年的“五大钢琴奏鸣曲》,《艺苑,1996:28》
最新文学艺术学术论文
热门文学艺术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