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斯特是匈牙利民族乐派的领军人物之一,是19世纪欧洲最富盛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以匈牙利民歌和舞蹈音乐为素材,创作出了一大批兼具浪漫主义与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匈牙利第二狂想曲》是李斯特作品中最为人所熟悉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钢琴独奏曲,这首曲子塑造了热情、奔放、乐观的吉卜赛民族形象,表现了匈牙利民族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笔者结合李斯特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民族性、乐舞性和浪漫性三个方面去探析这首曲子的意蕴特征。
关键词:李斯特;匈牙利第二狂想曲;民族性;乐舞性;浪漫性
《匈牙利狂想曲》是匈牙利民族乐派的领军人物李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出生于匈牙利雷定,是19世纪欧洲最富盛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从1846年到1886年间,李斯特先后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以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素材,结合当时的城市流行曲调创作而成。这套钢琴独奏曲将歌唱与舞曲相结合,自由而奔放,将吉普赛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史诗情怀和浪漫主义情调,是李斯特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之作。其中,被演奏最多、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第二首《匈牙利第二狂想曲》。笔者主要结合作曲家生平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从民族性、乐舞性和浪漫性三个方面去探析这首曲子的意蕴特征。
一、民族性
出生于匈牙利雷定的李斯特,从童年起就广泛接触到匈牙利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舞曲,举家迁到维也纳之后,也常常在街头巷尾接触到各种民间音乐和舞蹈,如匈牙利民歌、吉卜赛歌舞等,这些具有浓厚地方风情的民间音乐形式对李斯特的音乐创作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李斯特四处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匈牙利民族器乐曲、吉卜赛民歌舞曲和当时的城市流行曲调,于1839-1847年间将这些民间音乐曲调改编为《二十一首匈牙利主题和狂想曲》,其后进行再次改编,即为著名的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这些作品或直接引用匈牙利民歌和舞曲的曲调,或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进行加工,或添加大量的装饰音效果,具有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其中第二首尤为突出。
《匈牙利第二狂想曲》作于1847年,发表于1851年,乐曲激情充沛,富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对匈牙利音阶的运用和对匈牙利民族乐器的模仿。
首先是对匈牙利音阶的运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音阶体系,不同的音阶体系具有不同的调式、调性和音色特点。匈牙利音阶是匈牙利民族所特有的音阶体系,具有独特的音响特征,它包含两个增二度音程,在自然大调的音阶基础上,还出现了如增四度、增六度、减六度、增七度等一系列特性音程,这使得乐曲在和声上更具匈牙利民族色彩。李斯特将这种特有的匈牙利音阶体系和当时流行的欧洲大小调音阶体系结合起来创作了《匈牙利第二狂想曲》,其音调、音程和音响效果都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例如在乐曲的第二部分“弗里希”乐章中,匈牙利音阶的特性音程和音响效果营造了典型的吉卜赛舞曲风,让人很快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情。
其次是对匈牙利民族乐器的模仿。在乐曲的第一部分“拉绍”乐章,旋律缓慢低沉,像是在模仿某种弦乐器。这一部分运用大量的装饰音和浓重的和弦以及低音部的持续音来模仿匈牙利民间弦乐器的音色效果,营造一种沉重的音乐情绪。而在乐曲的第二部分“弗里希”乐章,旋律轻快活泼,像是在模仿扬琴。这一部分运用了同音反复的轮指技巧和八度的技巧模仿匈牙利民间传统乐器大扬琴的音色。李斯特运用快速的轮指技巧和双手八度快速跳音交替的方法来模仿大扬琴细碎而绵远的演奏效果,以表现匈牙利民间狂欢舞蹈的热闹场面。
除此之外,在这首曲子中李斯特还频繁使用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常用的变奏手法,以变奏重复和变奏再现的手法组织音乐,以八小节为单位不断进行变奏,这种变奏手法和匈牙利民间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乐舞性
在亚欧大陆上,有一个被称作吉卜赛的古老民族,他们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以占卜、歌舞为生,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在16世纪时,有一部分吉卜赛人定居在匈牙利,成为匈牙利最大的少数民族,吉卜赛人热情奔放的歌舞文化也成为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的典型代表。这种吉卜赛舞蹈音乐文化给了李斯特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吉卜赛音乐大师寻求一种音乐形式,它适合表现狂喜,并赋予其悲哀以最为冷峻的表现。这两种感情的涌动表现在开始时严肃,继而变得活泼的舞曲之中……他们在这里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将一切抑制在其内心的眼泪宣泄出来,并将整个华丽的或哀伤的世界展示给我们。”①
1847年,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为素材创作了一首钢琴独奏曲,即《匈牙利第二狂想曲》。《恰尔达什》是匈牙利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称为“拉绍”(Lassan),即缓慢的意思,这部分为男子的圆圈舞,舞蹈音乐缓慢低沉富于歌唱性;第二部分被称为“弗里希”(Friska),意思是新鲜,这部分为双人舞,舞蹈音乐活泼快速,热烈奔放,是典型的吉卜赛舞蹈风格。
在这首狂想曲中,李斯特借鉴了民间舞曲《恰尔达什》的音乐结构,作品共448小节,分为慢和快两个部分。前117小节为慢的部分,即“拉绍”(Lassan);后331小节为快的部分,即“弗里希”(Friska)。在乐曲的第一部分,首先是以C小调lento速度、f力度的8小节引子,音乐沉着舒缓,有着即兴随想曲风格。接着是以C为主要调性的“拉绍”乐章部分。这部分结合了吉普赛歌舞旋律中悲愁压抑的元素,运用了大量装饰音,进行重复和变奏,去营造沉重压抑的音乐氛围。在乐曲的第二部分,是以F为主要调性的“弗里希”乐章部分。这部分直接是快速的舞蹈风格,运用变奏手法展开,在变奏中音乐能量不断进行累积,用切分音来体现音乐的热闹气氛,用跳音半分解和弦来体现民间节日欢乐的集体舞蹈场面,最终在沸腾的狂欢气氛中结束乐章。
作品整体上表现了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的典型特征,“拉绍”和“弗里希”将曲子划分为慢与快两种不同性格的部分,其中前后两部分在音乐的力度、速度和音色上都体现了强烈的对比性,前部分缓慢低沉,给人压抑沉重之感,后部分生动快速,给人轻快活泼之感。整体上与吉普赛舞蹈音乐风格保持一致,具有强烈的乐舞性。
三、浪漫性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可以说和浪漫有着不解之缘。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出现了一个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主导思想是打破传统,强调主观情感在音乐中的抒发和表现。这一潮流席卷了整个欧洲乐坛,为音乐带来了新的思维和生机。随着思想的解放,浪漫主义音乐家更加注重运用新的方法和技巧来表达和宣泄个人情感,而不再受到理性思想的束缚。李斯特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音乐特征。他将音乐与文学、美学、舞蹈等结合起来,重视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带有匈牙利民族史诗意味的浪漫性。在《匈牙利第二狂想曲》中,李斯特将这种浪漫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音乐形象上,这首曲子塑造了一群命运悲苦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吉卜赛人形象,表现了他们那段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经历,同时也描绘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高度称颂了匈牙利下层人民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也表达出作曲家对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必胜的信心。在乐曲的第一部分,音乐低沉缓慢,仿佛一位行吟诗人怀抱匈牙利民族传统弦乐器,在茫茫草原上缓缓行走,一边吟唱匈牙利人迁徙的历史,一边控诉匈牙利民族的悲怆往事,给人庄严肃穆、低沉压抑的感觉;在乐曲的第二部分,旋律突然加快,从音色来看像是在模仿大扬琴,弹奏速度非常快,呈现出轻快、愉悦、热闹的氛围,让人仿佛看到了匈牙利人聚集在一起欢乐跳舞的场面;而在最后一部分,旋律不只是快,出现了很多变奏,时快时慢,像小提琴一样抑扬顿挫,直至高潮收尾,好像一场热闹的民间舞会由独舞、双人舞到群舞的整个过程,非常有匈牙利吉卜赛文化特色。
在音乐美学上,这首曲子呈现出一种极端对比的美感。乐曲采用的是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的音乐结构,前半部分低沉缓慢,后半部分快速热烈。作曲家将这两种极端的音乐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了一首曲子里,用前半部分的低沉婉转来表现吉卜赛人与生俱来的悲哀气质和神秘气息,表现了受压迫下的人民心中的悲痛之情和对新生活的坚定信念,而用后半部分的轻快热烈来营造热烈狂欢、载歌载舞的场面,以表现吉卜赛民族的热情奔放和乐观向上。前后的强烈对比,让人体会到的是哀的部分更加悲哀,而乐的部分更加欢乐。通过低吟和狂欢两种风格不同的音乐场面,作曲家将整个匈牙利民族的悲怆往事和匈牙利人民乐观热情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在短短的9分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唯美的音乐美学的表达,不只是作曲家的个人情感得到了宣泄和表达,乐曲也具有了超越音乐的力量,其强烈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甚至可以感染那些即使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们。这也是对浪漫主义的完美诠释。
无论是从民族性、乐舞性还是从浪漫性来看,李斯特的这首《匈牙利第二狂想曲》都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曲家在其中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并融合了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民俗特征,使得乐曲在展现匈牙利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和吉卜赛人热情乐观的音乐情绪时显得尤为自然。总之,这首曲子值得我们仔细欣赏和回味。
注释:
①弗朗茨•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俞人豪,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蒋帆.浅谈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作品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技巧[J].大舞台.2010(3):122~123
[2]陈烈刚.从《匈牙利狂想曲》看李斯特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3(3):55~56
[3]陈海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的艺术分析及演奏要求[J].大家.2012(17):56~57
[4]许尧.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的民族性探索[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83~86
[5]孙佳佳.浅析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