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说唱音乐历史源远流长。说唱音乐属于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门类,是一种说唱相间、有说有唱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集文学、音乐和表演三位一体。宋元时期说唱音乐广泛流行,在此时期,说唱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蓬勃发展,流行于市民、乡间,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宋代说唱音乐民间发展
宋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承上启下的变革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商业贸易在当时的社会中进一步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增长。由于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比一般农民的休闲时间充足,,导致当地民众娱乐活动开始兴起和逐步发展,简单的娱乐活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市民文艺活动中出现了用栏杆围起的民间演出场所,称为瓦子,又称“瓦舍”、“瓦市”,已具有中国城市戏场的雏形。是宋代市民音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南宋孟元老《东京华录》卷二记北宋都城汴梁的瓦子,“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其中各类娱乐活动,“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瓦子的存在,使得各类民间艺术形式之间得以经常交流、吸收,艺术表演形式也日臻完善,并且使从艺者更为趋向职业化。这些也为各类音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演出环境。受到社会和商业活动的影响,音乐活动被逐渐推向市场,文化活动和市场商品交易比以前更有凝聚力的时代,开始蓬勃发展。当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引领宋代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在历代的封建社会发展中是首屈一指的。商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加速社会再生产的过程,方便社会分工,促进等,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物质、精神的消费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体现。宋代说唱音乐艺术的兴起和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和昌盛,也展示了市民大众的精神消费对商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说唱音乐的历史发展
中国的说唱音乐在周代即已萌芽,汉代乐府诗中的《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是早期的说唱形式。在汉代曾出土过书佣,生动地展示了说书人在汉代的形象,人们普遍认为在正式的说唱音乐的形成在隋唐时期,以寺院里的“变文”为标志。进一步发展到宋、元时期,说唱音乐,到了成熟的阶段。北宋时期,风靡于河南开封的瓦子勾栏,成为说唱艺术不断提高、发展的重要场所。开封城内外至少有9处瓦子,即《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东角楼桑家瓦子,近北的中瓦、里瓦,旧曹门外朱家桥瓦子,大内西边州西瓦子等等。瓦子中的勾栏,是用栏杆、幕幛等物封闭的剧场。各瓦子中的勾栏数目多少不一,桑家瓦子、中瓦、里瓦内有大小勾栏50余座。中国戏剧、小说等市民文艺就是在这里孕育的。南宋初期,瓦子随南迁的宋政府一起传入杭州。作为宋代特殊的娱乐的地方,瓦子勾栏里的文娱活动种类繁多,可以满足不同的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爱好的人。由于瓦子勾栏的存在,不少从前由上层独享的娱乐活动逐渐成普通市民的日常活动,以至于有“勾栏不闲,终日团圆”的说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在瓦子勾栏中轮番上演,无疑将我国民间百戏、说唱曲艺推向了新的高度。“说唱”这一艺术形式,开始于南宋,但到宋代时才逐渐成熟。最早记述宋代说唱活动的笔记著作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唱艺术是一种表演形式。宋代说唱人定义为相互融合为一体的说和唱的艺术。一方面叙说讲述故事,一方面进行表演故事,有说有唱,叙事艺术的表现力在演唱中体现;在说唱中,,彼此不同的曲调,对应不同的技术。显示一个成熟的说唱体基本特征的性能。
二、宋代说唱音乐的门类
宋代说唱艺术种类有很多,大致可分为诸宫调、唱赚、货郎儿等。
(一)诸宫调
诸宫调是宋时流行的大型说唱艺术形式之一,有说有唱,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基本上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二)唱赚
唱赚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汉族说唱艺术。"缠令"、"缠达"都是套曲形式的曲艺,是宋末元初在瓦舍中流行的通俗歌曲,前者是有引子和尾声的小型套曲,后者没有尾声,只在引子之后有两个曲牌交替演唱,唱赚的唱词叫做赚词。
(三)货郎儿
货郎儿是宋时期由"叫声"发展而成的一种歌曲和说唱艺术。"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武林旧事》)。宋、元以来,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因为来往于城乡叫卖,在当时称为货郎儿。其源起是和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有着密切的联系。
结语
宋代说唱音乐广泛流行,作为宋代最流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前朝说唱艺术发展的基础上日趋成熟。尤其是瓦子勾栏的兴盛、专业创作组织的出现,为说唱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