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多元文化格局的时代中,府谷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小戏,近几年成为活跃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带来的影响力,被国内外艺术界与观众认可,但如何继承和发展才能将这一璀璨的地方艺术发扬光大已经成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值得重视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总结府谷二人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府谷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府谷;二人台;历史;根源;发展;传承;非物质
正文:
陕北二人台属我国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区域就在陕西的神木、府谷一带,而府谷二人台作为屹立在黄土高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2007年被陕西省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政府对它的艺术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认定。文章经作者深赴陕北榆林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其整理详实资料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府谷二人台的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下府谷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一、 府谷二人台形成初期是一种民间演艺剧种
位于陕西北部的府谷县,紧邻山西、内蒙古两省,号称鸡鸣三省之地,又是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下的聚集地,也是我国历史上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种特殊的地缘文化成就了二人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环境。府谷二人台产生历史久远,但追朔其具体产生年代,至今未见史籍。从实际考察结果来看,判断它的起源最早大约可以追朔至清代同治(1862年)年间,据府谷二人台前辈丁喜才①老先生生前留下的口述资料中说:“当时已经有了二人台这种演唱形式,但当时没有二人台这种叫法。”当时将其称之为“唱曲”,“唱曲”即为府谷地迄今流传的山曲,它的唱词与陕北信天游式的民歌相类似,一般上下两句为一节。当时的“唱曲”主要是人们在劳动中用唱小曲来解闷解乏的,到了农闲季节那些爱唱、好吹拉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围坐一起自娱自乐,伴奏乐器也极其简单,有什么乐器就奏什么乐器,后来主要固定为枚②、四胡、扬琴等三大件。当时人们就把这种娱乐形式称之为“打坐腔”。至今在府谷一些乡村仍然还有这种形式。
打坐腔的形式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因其发展的需要,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府谷麻镇、黄甫一带,将其改称为二人班子,演唱中增加了叙事和说白,府谷县城周围称作秧歌班子,或称打玩艺儿、唱玩艺儿。该时期二人台演唱形式已由一人清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两人对唱、多人表演唱的形式。当时府谷比较有名的民间艺人团体有麻镇乡麻地沟的丁三成、丁四成弟兄与其子女丁喜才等一家五六口人组成的玩艺班子。
二、建国后二人台逐渐转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直至新中国成立,1953年由丁喜才代表西北地区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才把这种民间演唱形式正式命名为二人台。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府谷二人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府谷二人台演唱形式已由一人演唱、两人表演唱,发展为多人表演、小戏、大戏。1948年府谷成立了第一个“风搅雪”③业余宣传队,由丁喜才负责业务指导; 1959年府谷县组建了第一个二人台演出团,并由府谷县文化馆牵头。随着专业二人台剧团的成立,二人台已逐渐从生存在民间草根阶层的民间演艺形式转变为官方认可的“地方戏曲”剧种。《辞海.艺术分册》中明确指出它是一个戏曲剧种。“二人台是一种地方戏曲,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李野1982:27)但“十年文革”使二人台一度曾陷入停顿状态,20世纪80年代后,二人台又开始进入它的辉煌发展时期。而它作为一个戏曲剧种,与四大声腔剧种不同的是,它是与民歌、民间歌舞等民间艺术形式不断融合的品种,因为它来自民间,老百姓非常喜欢,有着丰厚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灵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该时期府谷二人台的创作成就与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1.二人台研究以地方专家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对二人台音乐和剧本的搜集与整理方面。
1955年由陈维业等人整理印刷的《陕北二人台》上、中、下三集问世。收录二人台牌子曲46首,传统剧目51首,民歌33首。
1972年榆林地区李世斌等人编辑整理出版了《二人台音乐》一书。收录二人台唱腔曲调300首,牌子曲103首。
1979-1980年期间由韩瑛负责选编油印本《二人台传统剧目选》三辑,收录了12首二人台传统剧目,6首牌子曲。
1985年12月府谷县文化馆编撰《府谷二人台志》,由贾登云,韩瑛执笔写出初稿。
1990年5月府谷文化馆对流行与本县的传统二人台剧目和唱腔进行挖掘、搜集、整理成书,名为《府谷二人台集成》。
2.逐渐形成民间戏班与专业剧团双轨发展阶段,形成以舞台为主要表演场合的地方小戏文化生态。
3.在保留富有府谷地域特色的传统剧目基础上,大胆进行样板戏的改编与新戏的创作。
其中最具府谷地域特色的传统剧目有《打樱桃》、《打金钱》、《十对花》、《送四门》、《懒大嫂》、《恩惠子垮嫂嫂》、《十里墩》、《连成拜年》、《打酸枣》、《五月散花》等。
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被改编的样板戏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滨》等;另外创作和排演了《三世仇》、《青松崖》、《二姐妹游新民》、《二仙女夸公社》、《喜事新风》、《山村小家》、《夕阳情》、《秋月曲》、《天是个啥、地是个啥》、《盼儿媳》、《山乡来客》、《山乡情》、《四老汉夸公社》等一百多部二人台现代大、小戏剧目。尤其是推出的大型二人台歌舞剧《天是个啥、地是个啥》于1996年获陕西省“月季花”地方戏调演15项大奖,几乎轰动了整个三秦大地,是二人台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到20世纪90年代末二人台已逐步向专业化道路迈进,该时期的二人台已成为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更是陕北地方文化的象征。
三、新时期府谷二人台发展新态势
二人台饱经风霜,历经百年,进入新世纪后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该时期府谷二人台的发展有了质的转变。不仅走出了陕西,还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荣誉和掌声,便是府谷二人台改革成功的最好见证。
2004年2月,府谷刘美兰演唱的二人台《走西口》获秦晋两省伞头民歌大赛特等奖。同年,获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大赛原生态对唱金奖。柴根获原生态独唱铜奖和舞台风采奖,温永开获原生态独唱优秀奖。
2004年4月由府谷文化馆二人台演出团代表陕西电视台,参加了晋、陕、蒙、冀四省举办的二人台电视大赛,演员分别荣获一、二等奖以及优秀表演奖。同年,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会“榆林信天游音乐会”上,陕北歌王王向荣、温永开和刘美兰等人的演唱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认可与赞誉。
2006年6月,府谷文化馆二人台演出团代表榆林市参加由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千年等一回”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绝响品鉴会》,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天籁之音“。
同年9月“府谷二人台”为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府谷作为陕北二人台的主要起源地,成立了“二人台”艺术团,2011年5月该团还远赴东欧、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受到很高的反响。
四、府谷二人台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下的传承
府谷二人台作为一种地方小戏剧种,能得到广大观众和国外观众的认可,它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何继承这一地方剧种,如何使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广大艺术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府谷目前对于二人台的传承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从2007年府谷二人台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到淡文珍、刘美兰等人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我认为这些措施远远不够,以下是我在调研过程中针对府谷二人台发展现状谈两点对传承的思考,以期与各位前辈同行们一同探究。
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培养二人台新人的投入。据调查,府谷的民间二人台艺人很多,但专业学习二人台的人员很少,府谷文化馆二人台演出团也不过二十多人,而榆林地区目前还没有一所专门培养二人台艺人的学校,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唯有对老艺人和有意于学习二人台艺术的新人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与奖励,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专业比赛,以激励新生代二人台艺人。
二是要加大主流意识的宣传,不断创新二人台剧目和形式。二人台二人台进入了新时期,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二人台所面对的不再是与传统艺术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竞争,而是面对诸如与话剧、歌剧、音乐剧、电影、电视等新的艺术品种的竞争。二人台须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那就需要二人台应表现现代生活,题材内容范围可以扩大化,不能局限在农村题材,不断创新审美意识和审美风格。
注释:
①丁喜才:(1920-1994),府谷县麻镇人,著名二人台艺术家,原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三十年。清末二人台艺人丁怀义之孙,丁四成之子。1953年代表西北五省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此后四次应邀在西安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后应聘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1954年灌制他演唱的府谷二人台《尼姑思凡》唱片。在演唱和教学实践中,他大胆地把陕北二人台和绥蒙二人台进行融会和嫁接,为继承和发展陕北二人台音乐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他改编的《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陕北民歌,经其学生鞠秀芳演唱风行全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
②枚,又称作梅,一种吹奏乐器,是二人台乐队中的主奏乐器,也称“二人台笛子”,它属于曲笛类,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笛子,枚的声音不透亮。枚筒比一般笛子较粗。
③风搅雪,是二人台的一种表演形式,即用蒙语和汉语表演一个节目, 有用蒙古族民歌的曲调填上汉语唱词, 即蒙曲汉唱,也有汉曲蒙唱。
参考文献:
【1】李世斌等搜集整理.《二人台音乐》〔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杨红著.《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榆林市陕北二人台研究会主办.《二人台艺术》,2009年第1期;
【4】张存亮、田昌安著.《二人台史略》〔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5】武兆鹏著. 《二人台音乐概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6】刑野主编.《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7】陈进德主编.《丁喜才与二人台》〔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出版
【8】周丽宁.浅谈山西河曲二人台的源与流〔J〕《音乐论坛》2000年第9期.
【9】贺宇著.内蒙古二人台产生背景与社会作用的初步研究〔J〕《阴山学刊》,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