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潋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佛学家和美学家,但目前对吕潋的美学思想研究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美的价值说、美的态度说、美感论三个方面对吕潋先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梳理,以期复原吕潋应有的美学史地位,丰赡“五四”前后的美学研究。
【关键词】吕潋;美学思想;美的价值说;美的态度说;感情移入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吕潋不但可以算是佛学巨擘,也是近代美学传译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陈望道在《美学纲要》一文里说:“国人研究美学者很少;除蔡元培外,尚有吕潋,算于美学还有研究。”吕潋在早年从事美学研究中,著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代美学思潮》、妁晚近美学说和美的原理》和《西洋美术史》等美学著作。吕潋的美学思想研究,是连接20世纪2O年代初美学研究和传播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现代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目前对吕激美学思想的研究,仍处于不成熟的状态,相关的专著、论文凤毛麟角。而对吕潋美学思想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其在我国美学史的地位评价,更是重建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重要一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吕潋先生的美学思想重新进行了梳理,分别从美的价值说、美的态度说、美感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美的价值说
受当时日本学术界的影响,吕潋比较钟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因为他的《美学概论》就是在日本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阿部次郎的《美学》基础上编译而成的。而阿部次郎这本书就是专门介绍立普斯“移情说”的。在《美学概论》的“述例”中,吕潋解释了自己为什么要选择立普斯的学说。原来,他曾想建立一个“唯识学的美学”,后来发现立普斯美学的“移情说”与唯识之旨颇为相近,所以直视美学为心理学之一的启发,有志建立唯识学的美学。
在《美学概中,第一章即“美的价值”。美是一种价值,美学即是一种关于价值的学问。于“人生的继续或向上不可或缺的,都算是有价值。”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吕潋是我国美学界最早涉及“生命美学”的美学家之一,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物象是否具有价值、有多少价值以能不能引起人的快感为依据。而由对象引起的精神活动是感情的依据。根据感情与对象的关系,感情分为三种:第一,对象感情,如见到绿色的舒适、生机之感;第二,位置感情,如事情成功之后的愉悦、满足之感;第三,状态感情,如工作压力之下的倦怠之感。
二、“美的态度”说
吕潋的《美学浅说》和((现代美学思潮》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摩伊曼的“美的态度”说基础上编译的。从立普斯到摩伊曼,标志着吕潋先生从“纯粹心理学的美学”转向了“从心理学之见地借实验心理学助力而研究的”实验美学派。
吕潋的“美的态度”说是吕潋美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理解感情移入立论的切人点。在《美学浅说》中,谈论“美的态度”比较多,这部书主要就是以“美的态度”立论。那么,到底什么是“美的态度”呢?吕激说:“吾人于物象中发现生命之态度,是日美的态度。”在吕潋的美学体系中,生命、人格、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人格和情感的密切联系又被称为“人格情感”。人们关于“美”的种种活动,都从对于世界、人生的特别态度而来。这既不像理论推求的“理论的态度”,也不像计较利害的“实践的态度”;所以另称他做“美的态度”。
吕潋认为,摩伊曼的“美的态度”说可以避免心理学的美学和社会学的美学的各自片面性与缺陷,并把二者各自的合理因素综合起来加以互补,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美学体系。他在编译《观代美学思潮》时说,美学研究到晚近愈见其纷杂,要写一部简明的美学概论是很困难的,但摩伊曼的((觋代的美学》“在很短的篇幅里整然有序的将各家新说简明叙述出来,并还各以公平的批判,使读者于晚近的美学的全体一览了然,这真可算成功的美学概论,而且最宜于初学的书。”因此吕潋在江苏省立第一中学高三级讲授美学时才据此编为讲义。
三、美感论
要想了解什么是美感,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一)“美感和快感”
我们所有的快感不一定就是美感,并且美感也不一定是简简单单的快感。如果单纯地认为快感是美感,那么为什么我们看悲剧,一面落泪,一面还觉得美呢?难道平时落泪也是件快乐的事?我们看喜剧,明明晓得出乎情理,却还觉得美呢?难道平时也以无理为有价值么?所以吕潋说:“美学家也常将美的种类粗加分别做两部。有些纯从快感成立,最重要的便是‘优美’,平时所说的美丽的美,好看好听的美都属于这种;又有些从不纯粹的快感成立,那里面最重要的像悲剧一类的美就叫‘悲壮’,喜剧一类的美就叫‘诙谐’,还有像高山大海暴风骤雨那样雄壮的景象,使我们感情异常兴奋方觉得的美就叫‘庄严’。”总而言之,美感号陕感并不是一回事。二者虽然有重合的部分,但是谁也包容不了谁。同时,不能以快与不快来区分是否为美感。快与不快是人的感情的一般表现形态,却不是美感所特有的。
(二)“感情移人”
“感情移人”是美感产生的桥梁。像我们去登山临水,见着参天的古木便觉得它欣欣向上,听着滴答的泉声又觉得它幽咽欲绝。其实见闻着的还不是些没有感情的东西,有什么欣然不欣然?又有什么幽咽不幽咽?可见我们觉得那树木怎样,泉水又怎样,都是自己因那树木泉水的形色、声音,心里起了一种感情,便觉得那树木、泉水本来有这回事,被我们感受到了。树木、泉水所能表现的某种感情是由个体移入的;由于感情的移人,才使树木、泉水有了“生命”,这一切都是个体赋予的,并不是树木、泉水固有的。这恰像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面目,却以为镜子上本来就有这么个面目一般。吕潋说:“要从心理学说,这样在物像里重行经验自己的感情,既不是虚幻,也不为错误;凡人们能理会别人的表情,乃至从事事物物上见精神的意义,一概由此现象成立。现在便称这现象做‘感情移入’。”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所谓“感情移入”是一种深刻的感情体验,产生一种“纯粹的同情”,和一般的喜怒哀乐是不同的。平时某些事物也常常引起我们快与不快的情绪,但是十之八九只是被我们认识,并没有经过深刻的体验。虽然也可能有某种程度的“感情移人”,却不纯粹,夹杂着利害观念和抽象概念,所以这不能算是一种“美的感情移人”。也就是说美感是一种直觉活动,不含有利害观念。
(三)“美丑的辨别”
美的感情移入,乃是一种纯粹的感情移人。它不仅不夹杂利害观念,不以概念临诸世界,而且也不停留在表面上的喜怒哀乐,而是“感到那喜怒哀乐的表面是从怎样的根柢发动起来”的。也就是说,透过喜怒哀乐的表面而领悟到更深一层的人生意义。吕潋说:“由‘纯粹的同情’我们的生命便觉得扩充、丰富,最自然又最流畅的展开,同时有一片的喜悦;从这里就辨别得‘美’。所以美感祗是对于生命这样展开的快感。再从反面说,因着‘纯粹的反感’便觉得我们的生命受着压迫,不容顺其自然展开,同时起了一片的不快;从这里辨别到‘丑’。”在《美学概论》中吕潋曾以“人格”作为美丑判断的标准,把“人格”解释为善,以此作为审美判断的根据或标准,这也是受立普斯影响的结果。“人格”与“生命”是什么关系呢?吕澄说:“惟有生命者能言人格”。可见“生命”是“人格”的根柢,“人格”则是“生命”的升华。
(四)“静观与美感”
“美感是随着全体心理作用起来的。”感情移人所以纯粹或不纯粹当然和那时的心理作用有关系。“纯粹的感情移入”乃是产生美感或丑感的根本原因。如果想要达到“纯粹的感情移人”,吕潋认为必须采取“静观”的态度。所谓“静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直觉地把握世界,而没有抽象的概念参与;二是指超越利害的计较,抱着无关心、无目的的态度。有了这两条,才能有“纯粹的感情移人”,也才能有美感(或丑感)的产生。所以吕潋说,“由这里推去,人们‘美的态度’一面是美感的,一面是静观的,合了两面才成一个全体。”
在吕激看来,美感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主体是否有一种“美的态度”,而不在于客观对象是什么。有了“美的态度”,艺术品是美,花木土石,飞禽走兽世上一切可见的一切,也无一不是美。吕潋先生的美学著述并没有得到当代美学学人的重视,没有人去专门研究他的美学著述。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抹煞吕潋先生为我国美学界所做的贡献。在2O世纪20年代,中国美学正处于启蒙阶段,吕潋先生作为留日归国的学子,假道日本将先进的美学学说介绍给国民,为中国美学的启蒙和奠基工作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蓝吉富.吕潋居士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二十世纪的中日佛教【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1.
【3】李林.吕潋是谁?——汉语佛学界最严重的遗忘[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