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钢琴创作的状况呈现“民歌加和声”特点,自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我国的钢琴艺术家不断探索新的体裁形式,逐步摆脱了原有状况,经过艺术家们的积极实践与研究,大量作品成为世界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精品,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越来越得到业界众多演奏者的关注。对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钢琴创作的历程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演奏者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风格,从而使音乐作品的思想意义更充分的在演奏过程中恰当表现出来。
一、新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钢琴创作以“文化大革命”作为分界点,其历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 文化大革命前期阶段。这一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到处洋溢着崭新的气息,新社会、新气象,给作曲家创造了良好的空间,使中国的钢琴创作初步进入繁荣时期。受毛泽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指导,我国的钢琴创作事业得到专业化发展,作曲家在钢琴创作中,大量融入民间音乐,使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不断革新,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中国的钢琴创作达到一个发展的繁荣时代。代表作有汪立三创作的《兰花花》;有储望华改编的《解放区的天》;陈培勋创作改编的《平湖秋月》、《卖杂货》等等,风格贴近人民生活,很受大众欢迎。
2、 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动乱的十年,一场文化浩劫,把中国的钢琴创作打上了政治
烙印,我国的文艺创作千疮百孔,受到很大冲击,钢琴创作也同时进入沉寂状态,一度停滞不前。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这一阶段我国的作曲家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之路,他们摆脱困境,找到合适的创作方式,推动钢琴音乐创作风格出现转型。1968年,样板戏《红灯记》,以钢琴伴唱的形式问世出炉,力挽狂澜,使中国钢琴创作获得新生。之后,我国盛行以器乐改编为主的钢琴演奏形式,即原有曲调和风格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将乐器换由钢琴演奏,演奏家可以进行创造性发挥,对曲目进行重新配编。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夕阳箫鼓》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精品。但是这种改编在作品风格等方面受到很大束缚,例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由于二胡特有的音色和演奏技法,将悲凉的曲调诠释得淋漓尽致,是二胡器乐演奏中的成功代表作,改编为钢琴曲,虽然演奏出不同的意境和情趣,却无法超越原作所要抒发的情感,而且束缚了创作者的个性,从表达上受到严峻的考验。
3、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十年“文革”结束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西文化得到很好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者们收拾残局,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中国音乐风格”探索之路,在钢琴音乐作品中采用无调性、十二音、音块等现代创作技法,奠定了新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发展的基础,中国钢琴音乐从此走向创作多远化的新时期时代。作曲家刘敦南于1979年创作了钢琴协奏曲《山林》,作品共分三个乐章,以欢快的节奏表现出苗家兄弟欢庆“火把节”的场景,借助作品歌颂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作品融入了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新中国钢琴创作的主要体裁形式
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钢琴音乐,从体裁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化。作曲家摆脱简单创作方式的局限性,深入探索和研究不同体裁的钢琴音乐。中国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从数量和品质方面不断上升发展。总体创作水平也呈现空前高度。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钢琴创作中,在体裁形式的发展方面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1949年~1966年,钢琴音乐的体裁形式以欧洲古典、浪漫主义为主。这一时期,创作者努力探索中、西技法相结合的体裁形式,创作出如刘庄的《变奏曲》、汪立三的《小奏鸣曲》、桑桐的《随想曲》等等。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多数曲目的体裁都是“奏鸣曲”、“变奏曲”等西方音乐体裁形式,证明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可以与西方音乐理论想结合。
2、1966年~1976年,钢琴音乐的主要体裁形式是改编类型。所以单一化的体裁形式局限了作曲家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这种局限下,作曲家只得另辟新路,开始尝试用各种形式对钢琴改编音乐进行创作。如殷承宗创作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以“伴唱”的形式呈现出新颖的创作思路;还如《黄河》,原本为大合唱,经过改编成为钢琴协奏曲,积极探索了改编方面的大型化和非吸收性改编的方式。另外如王建中创作了《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浏阳河》等钢琴改编曲,其精髓甚至高出了原曲的创作意蕴,成为典型的成功代表之作。
3、1976年至今,这一时期的创作体裁趋于多元化,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完美结合。中国钢琴作曲家们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得以更加宽泛、开阔地发挥,体现了创作思想的积极性,在创作技术方法上加强了现代意识,不断地进行实践、革新。在构思、风格上标新立异,大放异彩。例如钢琴曲《太极》,由赵晓生创作,作品力图把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与西方的多声技法进行多样化融合,为“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增添了很多新的体裁形式。
三、 新中国钢琴创作的主要风格
在西方的音乐艺术领域中,钢琴是当之无愧的器乐之王。自从这种西方乐器传入中国以来,要想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生花,作曲家们不断摸索创作,诞生出不同风格的钢琴艺术作品。
1、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所处的地域,各自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民俗文化,在音乐文化方面形式各异,风格多样。汉族作为其中的一支,其音乐文化在中国钢琴创作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最为深厚。在中国钢琴创作作品中,大多数都是汉民族音乐风格表现出来的音乐情景。
汉族的音乐风格大体分为北方音乐风格和南方音乐风格。由于豪爽、热烈、粗犷是北方人的主要性格特点,所以北方音乐风格也具有与之相一致的豪迈、高亢等风格,因此,具有北方民歌风格的钢琴曲大多也会延续民歌原曲的直白、激越、高亢等风格。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文革时期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1974年,正是钢琴器乐改编盛行的年代,作曲家王建中以此为原型素材,改编创作出同名钢琴曲,作品使钢琴的丰富表现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展现出极具北方风格的音乐特色。钢琴旋律热情洋溢、音调铿锵有力,和声清晰明快,非常到位地展示出抗战时期,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以及人民翻身做主人后的高涨的热情和欢腾场景,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
于此相对,由于我国南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于北方,形成南方人情感更加婉约、细腻的特点,音乐风格也于此相适应,一般线条比较圆润,细致,风格雅致委婉。表现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作曲家也是以此风格为基调进行创作改编。《思春》是一首富于创意的钢琴曲,创作灵感来自于何柳堂的《玉女思春》,但是整首乐曲的旋律、结构都完全跳出原曲的束缚,以典型的粤调小曲音乐的特征为主,创作出全新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
2、少数民族音乐则具有独特的异域风情,所以在中国钢琴创作中,不少的音乐作品以少数民族风格或曲调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蒙古音乐风格和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等。以维吾尔族音乐为例,由于其民族特殊的生存条件,造就维吾尔族人民坚韧、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其音乐调式、音乐节拍、音乐旋律等富有多样性变化,以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为例,作品采用变奏的创作方式,和五声音调旋律,运用不协和音加强和声的紧张度,用两个主题,多次变化反复的手法,表现出维族人民对苦难过去的回忆,和如今欢歌笑舞想对比的场面。
3、以中国古典音乐素材进行创作,形成古曲音乐风格的钢琴曲,雅致、淡泊、内敛,也是中国钢琴创作风格的一部分。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对古曲的表现力,使人听后神清气爽,心绪宁静。从审美角度,体现出一种古朴之美,折射出人在审美情感悠远静美之蕴。代表作品如《夕阳箫鼓》。
另外还有“古风今创”风格的钢琴作品,是现代人,从一些古诗词等里面生发灵感,得到启发创作而形成。
各种形式的文艺的发展,都从某种程度上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新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也不外乎于此。历经几十年,其发展走过了建国初的繁荣、文化大革命的停滞与复兴、和新时期的多元化创作技法,但是钢琴艺术在我国的生涯尚且年轻,并没有真正得到广泛认可,我们应该注意提起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共鸣,形成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钢琴创作风格,从而推进中国钢琴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道锦、孙明珠编选:《钢琴艺术研究(中册)》----《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2. 汪毓和、陈聆群主编;《回首百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3. 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查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4. 周奇迅,《丁善德钢琴音乐研究》;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提交
5. 于倩;《四首民歌钢琴改编曲〈猜调〉的分析与比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提交
6. 关淇;周广仁教授及青年钢琴家关淇系列教学作品赏析——中国钢琴名曲讲解与欣赏(三)[J];钢琴艺术;2004年08期
7. 叶键;;中国风格钢琴曲演奏中的点与线——由旋律构成的基本形态论其“线条美”及技巧表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