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众多文学形象中,女性人物形象性格各异,朱丽叶、苔丝狄蒙娜和克丽奥佩特拉这三个女性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们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追求人格的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当然,她们的性格也截然不同,她们的共性是通过截然不同的个性来体现的。
【关键词】女.陛形象;共性;个性;人文主义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朱丽叶、苔丝狄蒙娜和克丽奥佩特拉这三个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们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追求人格的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当然,她们的性格也截然不同。尽管作品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可是人文主义精神和她们自身的特点使这三个人物形象在莎士比亚文学剧作中成为不朽的艺术经典。
一、人物的共性
1.朱丽叶和苔丝狄蒙娜的共性:勇敢地反对封建礼教和道德
出身于名门望族,朱丽叶本来应该严守封建家庭的道德规范,做一个听从父母安排的孝顺女儿,可她没有违背上帝赐给她的本性:她自主地独立地选择了自己爱的人罗密欧。从此,她体验了炽热的迷人的爱,也经历了焦虑与不安。当然她也体味了家庭企图强加于她的包办婚姻的悲伤,可是她并没有沉浸于悲伤中,相反,为了不背叛爱人,她喝了劳伦斯给她的特制的药水,最后在爱人死后她也选择了死亡。当朱丽叶解脱了内心的烦恼,她摆脱封建枷锁的一面便得以体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苔丝狄蒙娜——议员的女儿爱上了黑皮肤的摩尔人,即便是她的父亲也误解了她。跟朱丽叶不同,温柔的苔丝狄蒙娜面临的是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社会地位的观念。在那个年代,未婚女子如果没有老年妇女在场是不能跟男性交谈的;如果要缔结婚约,必须有父亲同意,而且由男方提出。因此,女孩对丈夫的选择必须在理智的基础上,而非个人意愿。苔丝狄蒙娜的出场就说明她敢于蔑视封建传统、宗教歧视甚至敢于面对父亲的极度不满。在她为对摩尔人的爱大声疾呼,甚至为自己的私奔辩护,要跟随自己的丈夫远征时,她非常值得尊敬,可以说,苔丝狄蒙娜爱的宣言在封建社会很难听到:
ThatTdidlovetheMoortolivewithhimMydownrightviolenceandscornoffortunesMaytrumpettotheworld,myheart’SsubduedEventotheveryqualityofmylordIsawOthello’Svisageinhismind
AndtohishonorsandhisvaliantpartLetmegowithhim
2.三个女性形象的共同点:在爱的过程中忠贞不渝
情窦初开的朱丽叶难以克制对仇家的儿子罗密欧的爱,没有理由,这就是命运。她说她必须爱他,因此,她要克服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在著名的阳台场景中,她叹气为什么罗密欧有这样的姓氏,然后大胆地表达了对罗密欧的爱,根本没注意到黑暗的花园中罗密欧的存在。在深情地表达了内心后,她并没有对爱人发誓,她希望他们的爱天长地久。然后朱丽叶谈到了一个成熟慎重的恋爱中的女孩要思考的话题:婚姻。如果罗密欧同意,她希望婚礼能够举行。
Ifthatthybentoflovebehonorable,Thypurposemarriage,sendmewordtomorrow,ByonethatI‘11procuretocometothee,Whereandwhattimethouwillperformtherite.AndallmyfortuneSatthyfootI’UlayAndfollowtheemylordthroughouttheworld.
在这里,朱丽叶强调了在以后的岁月里跟随爱人的决心。在修士见证了她和罗密欧的婚礼后,她承受了所有的苦难和考验:先是罗密欧被驱逐,然后是父母强加给她的包办婚姻。所有的这些不幸都发生在这个孤立的女孩身上,不管怎样,她都努力反对封建家庭的专制,在跟父亲的正面冲突失败后,她采取了行动——假装到修士的小屋进行忏悔,实际上,为了摆脱包办婚姻,她想喝一种特殊的液体。可最后,在爱人死后,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然,她的目的是为了遵守对爱的承诺。在她的爱情旅程中,她没有一刻曾经动摇过。她的爱从始至终是一致的,没有罗密欧,她宁愿去死。
而苔丝狄蒙娜被奥塞罗讲述的冒险故事和勇敢行为打动,后来又钦佩他的品格。在某种意义上,她的爱更有先见,她的想法也更为成熟。在该剧所有的角色中,她是唯一能讲真话的人,如“我永远属于你!”在准备死之前,他甚至对艾米丽说她没见过奥塞罗。一次,仆人艾米丽跟她说到了奥塞罗的错误,苔丝狄蒙娜说,“如果他有什么错的话,上帝也会宽恕他”。奥塞罗能杀死她的身体,却不能扼杀她的爱。最后,她知道自己被错误地谋杀,可爱超越了一切。弥留之际她的话把奥塞罗的残忍变成了善良。为了保护杀害她的人,为了保护他的主人,她撒了谎。
从《罗密欧和朱丽口十))、《奥赛罗》到《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情侣,从生活中的凡人上升到政治上的主宰。在《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中,莎士比亚运用古罗马的素材,给我们描绘了世俗权利中的爱、理性和忠诚。安东尼和克丽奥佩特拉开始在一起,最后又融合到了一起。剧中记录了他们在空间上和精神上短暂的分离和永久的融合。克丽奥佩特拉是纯洁的爱情的最好典范。在开始,莎士比亚这样描述这对情侣的爱:
Cleopatra:ifitbeloveindeed,tellmehowmuchAntony:there’Sbeggaryinthelovecanbereckoned
在和安东尼的交流中,克丽奥佩特拉总是称呼他“我的主人”或“安东尼”,完全不顾自己作为女王的尊严。随着情节的发展,在她和恺撒信使的两次冲突中,都明确传递了她的忠诚。克丽奥佩特拉假死的恶作剧揭示了她对安东尼的无限依恋。在安东尼死之前,她一次又一次地吻着他,不想接受他让她在恺撒手下寻求安全和获得荣誉的建议。安东尼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却留在了无尽的黑暗中。在她最后留下的言语中,既歌颂了安东尼又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深情,和失去安东尼的遗感和落寞。
Thecrown0’thearthdothmelt.MylordO,witheredisthegarlandofthewar.Thesoldier’Spoleisfallen,youngboysandgirls,Arelevelnowwithmen.Theoddisgone,Andthereisnothingleftremarkablebeneaththevisitingmoon然后她决心以死来对恺撒作抵抗。她谴责使者劝降,“thismortalhouseI’ruin.DoCaesarwhathecan”。她对恺撒直接的拒绝正是对安东尼的忠贞不渝。
二、人物的个性
这三个女性人物形象有着难得的共性,她们的共性是通过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出来的。首先,朱丽叶和克丽奥佩特拉,两个年龄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人,他们待人接物,尤其对待地位较低的人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朱丽叶和戴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发展道路是不同的;最后,跟朱丽叶和克丽奥佩特拉相比,戴苔丝狄蒙娜的善良更为显著。
1.朱丽叶和克丽奥佩特拉对待仆人的不同之处
天使般的朱丽叶对待周围的人总是礼貌和体贴,甚至对待她的奶妈也是如此,她们的主仆关系十分平等和谐。当奶妈叫朱丽叶“羊羔,小鸟,可爱的小傻瓜”,当她说起朱丽叶的孩提时代,总是表现出极大的牵挂和慈爱。奶妈哺育了朱丽叶,似乎比朱丽叶的母亲更爱她。朱丽叶叫她“可爱的奶妈,甜美的奶妈”,对她完全信任。在对罗密欧一见钟情后,让奶妈去打听他的名字,让她去问是否罗的感情和自己一样。奶妈对朱丽叶也非常忠心,在罗密欧被驱逐后,她安慰朱丽叶。在发现朱丽叶真的死了以后,她说,“最悲哀的一天,最痛苦的一天!”因此,奶妈和朱丽叶的关系是亲密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是朱丽叶的爱、理解和信任才使得他们的关系这么协调。
而克丽奥佩特拉和仆人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朱丽叶。克丽奥佩特拉是拥有权利的女皇,她的至高无上导致了她的自负和骄傲。一方面,她想方设法取悦安东尼;另一方面,她变幻无常的性格使仆人很难堪。一次,信使报告说安东尼已经结婚。她诅咒道,“你得传染病去死吧!”在这个场景中,她的嫉妒靠鞭打带来不快消息的信使来宣泄。她和仆人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读完整个悲剧,一个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既不是纯粹的女王,也不是纯粹的女巫,而是所有特性的结合体。
2.朱丽叶和苔丝狄蒙娜的不同情感发展道路
朱丽叶是个不到14岁的少女。在这个年龄,她本来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她一见到罗密欧,这个仇人的儿子,她就不得不面临着违背父母意愿、背离家庭的选择。她先是被父亲抛弃,然后是母亲,最后是奶妈,直到她剩下唯一的选择——死亡。可是她的理想是追求真爱,一旦作出了选择,她就义无返顾,决不动摇。可实际上,作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她没有明智地活下来而选择了为爱而死,可她和罗密欧共同拥有的爱是人文主义者提供给我们的一种健康的情感。
而苔丝狄蒙娜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爱情道路。起先,作为一个温柔娴静的女子,她不顾外表年龄等的差异,选择了黑皮肤的摩尔人做自己的丈夫。当她在议会厅捍卫自己对奥赛罗的爱时,她蔑视封建传统特别是种族偏见的勇敢和决心清楚地得以展现。在这点上,她的勇气值得称赞。
可在后来的婚姻中,苔丝狄蒙娜的谦恭和顺从成了她致命的危险。在伊阿古设计让她和卡西奥进入陷阱,当奥赛罗用假想的不忠来指责她,她退缩了。尽管妻子应该对丈夫顺从,可苔丝狄蒙娜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所以,她对后来的每一次羞辱和指责都不作辩解。她的单纯甚至有些盲目,所以,在所有的事实没澄清前,她就在悲剧中死去。尽管她的忠诚很单纯,可这种忠贞令人遗感。
【参考文献】
【1】JohnRussellBrown.Shakespeare,TheTragedies[M].PalgraveMacmillan,2001.
【2】2Philippeberry.Shakespeare’Sfeminineending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3】VelmaBourgeoisRichmond.Shakespeare,catholicismandromance[M].BloomsburyAcademi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