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始终离不开二胡这一代表性民族器乐,而关于二胡的发展始终是当代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二胡的发展轨迹,就其在民族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胡;民族音乐;现代化进程;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流传极广的民族器乐之一,二胡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自刘天华成功将其从民间器乐发展成为一件音乐会上的独奏器乐以来,历经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二胡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作品、表现力等各个方面,均有了质的飞跃,因而也是我国民族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的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一、二胡的发展轨迹
(一)民间二胡创作时期
二胡最早是由奚琴、马尾胡琴演变、发展而来,经过逐步改进、完善,为二胡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1919年前,二胡独自为阵,以民间自发为主,且其发展伴随着戏曲、民间歌舞发展而发展,当时其只作为伴奏、合奏乐器而发展。此时的二胡还未完全脱离戏曲、民间歌舞,成为独奏乐器,因而专为二胡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几乎没有。
(二)现代二胡创作时期
上世纪上半叶,我国历史面临着重大变革,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却为民族音乐艺术带来了繁荣和新生。大批反映社会、生活的器乐作品由此创作而生,并以此深刻地传达对黑暗生活的抗争,对不堪生活的哀怨,对新生活的渴望。该时期,二胡创作以刘天华、阿炳音乐作品为主要代表。其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促进了二胡音乐的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两面旗帜。此外,还有蒋风之、陈振铎等人,其均为现代二胡音乐的发展和崛起发挥了“开宗立派”的作用。
(三)当代二胡创作时期
在1949到1966年期间,二胡音乐作品多以低沉、感怀风格出现,该阶段二胡音乐作品的最大特征,即开展转向对新时代的歌颂。无论题材、技法,还是体裁方面,二胡音乐创作均有极大提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二胡作曲者备受束缚,该阶段几乎无重要、优秀的作品,在政治形式好转后才有了些个性的作品。如《喜送公粮》、《喜唱丰收》等。文革结束后,二胡音乐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胡音乐不断开拓、创新,大批优秀作品诞生,且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为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二胡在民族音乐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方向展望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加快,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民族音乐领域也不例外。二胡作品自上世纪初到如今,无论是体裁、内容,还是技法方面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胡创作也突破了传统模式的禁铜,开始放眼全球音乐,让民族音乐更多地融入世界音乐之中。
21世纪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展态势迅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多元化发展逐步加强,二胡音乐创作也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2012年末所举办的“北京首届二胡艺术节”学术交流中,我国各专业、权威人士开始就二胡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热烈探讨,大家围绕着二胡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技法等分别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杨所欲言,试图搭掘其发展的无限空间,并明确了未来二胡将坚持朝着“发扬传统”、“兼容并蓄”、“多元化发展”、“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共进”的方向发展。随后,在“中山音乐堂”成功举办的音乐会中,深切体会到了民族音乐“中西合璧”的魅力,不仅演奏器乐丰富多样,而且作品风格多变,不仅吸取了民间的传统音调,还融入了西方现代音乐元素,而由二胡、管弦交响乐协奏的作品受到了万千观众的青睐。作品以西方现代音乐出发,彰显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二胡作为一件民族乐器,其创作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宽泛、多样,以前大家都认为二胡只能进行传统曲目演奏,但经过大胆尝试和创新后,二胡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例如刘德华的“来生缘”,全曲由二胡演奏,道出了歌曲所蕴含的凄凉之感,流行音乐天王周杰伦的多数作品中也运用了二胡,如“东风破”等,给人无限的遐想,取得了震撼的效果。
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二胡的发展也将继续追寻着国际现代化音乐发展步伐继续前进。但是,“国际化”并非表明全盘西化,而是应当立足于民族音乐文化根基,放眼全球,将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让全世界人民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当前,我国民族音乐现代化发展进程已经步入了空前发展阶段,并成功挤身于全球前列,日趋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使得国家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音乐教育。据有关部门的规定,未来音乐将被列入小升初考试科目之中,以更好地促进社会音乐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其普及率,为专业音乐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其中就包括二胡专业。
三、结语
随着民族器乐在国际音乐中影响力的日趋提高,国民对于民族器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未来二胡将亟需成为热门专业学科,我国各院校将构建日趋完备、科学的二胡专业学科体系,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以二胡等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民族最强音,成功登顶世界音乐之巅。
【参考文献】
[1] 朴晓妹. 20世纪末二胡音乐及其演奏技巧的新发展[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3, 11 (01): 139-141.
[2] 刘北茂, 育辉. 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M]. 人民音乐出版牡,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