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呼吸;共鸣;上口盖;支点
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在演唱时可能存有一些问题,如:气息不稳、压喉、下巴紧、没有头腔共鸣或没有胸腔共鸣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应该间接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歌唱毛病改掉,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如何改正,这样容易使学生走入另一个误区。这一监督和引导很明显是每一个声乐老师的任务,同样这也是作为一个声乐辅导老师的价值所在。
“支点”的定义为:“杠杆发生作用时起支撑作用固定不动的一点”。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支点就是声乐演唱中的用力点(起支撑力量的作用),有必要指出一点,如果找错歌唱中的支点的话歌唱中各类不正确现象也会随之出现。还有一个值得说明的是,支点在歌唱中还可以起到力量转换的作用,本文正是借助这个作用来分析如何打开上口盖,是歌唱者获得正确的头腔共鸣。气息是一切歌唱的基础,因此呼吸的“支点”运用是值得分析的。
一、歌唱中呼吸的“支点”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几乎是每个声乐老师都着重强调的问题,然而,单从呼吸在歌唱中的运用这一点,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气息浅、气息和声音搭配不到一起、气息僵硬以及唱歌时出现憋气的现象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从整个声乐演唱过程中来讲是最容易的,因为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气息训练的数量和气息运用的质量是成正比的。气息浅,在学生歌唱时的声音就会发飘,没有根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歌唱前的吸气和歌唱中的用气。
歌唱前吸气是通过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经过训练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这里不赘述。歌唱中的用气:首先找支点,双手掐腰(胯骨上方,大致与肚脐眼稍微往上一点的位置平行),两手所掐的位置就是其中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就是用力点。其次是气息的转动,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呼气的过程,演唱时气息运用的思维可以这么想象:“气息从嘴里呼出,向前方下方转动至掐腰的位置,腰部支点的力量再将气息从腰部打向后背,这样便完成一次气息转动(每一次气息转动结束后,歌唱者腔体里的气息几乎用尽,就像一个被挤出气的矿泉水瓶子,当歌唱者身体一放松,气息便自然又一次填满整个腔体,这样便完成了下一轮气息转动的吸气动作”。大致结构如:口部呼气(起点)→ 腰部(支点)→背部(结束点),前提是腰部作为支点,从始至终不能懈怠。笔者将这种气息的运用方法成为“漩涡式气息转动法”。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理解成很多老师所说的叹气法,只不过叹气有一个不足是不能使气息“活”起来,也就是不能使气息流动起来。使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解决歌唱者气息浅、声音飘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演唱者气息僵硬的二、歌唱中头腔共鸣的“支点”运用歌唱的共鸣腔体分为胸腔、口腔和头腔。这三个腔体单独运用的话,他们各自的音色和穿透力是不同的。在声乐的演唱和教学中,要求演唱者的音色既要统一又要有穿透力,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演唱中歌唱的共鸣腔体要打开的一定程度,而且三个共鸣腔体还要贯穿起来融合成一个大的腔体,但是如何打开口腔,进而使声音进入头腔,是很多学生在初学阶段迷茫的一个问题。
口腔的打开与头腔共鸣的运用。很多老师在教学生时,会讲到,打开上口盖,至于如何打开上口盖,对于初学者来说同样是一个疑问:“在歌唱时到底如何打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如果不找到一个正确的支点,在打开上口盖时所用的力量就会变成牙冠、脖子甚至是下巴,这些都是声乐歌唱中的不正确方法,牙冠用力会造成口部无法灵活咬字,脖子用力会造成腔体不统一而阻碍气息流动,下巴用力则会造成唱歌时下巴酸累从而唱高音吃力。因此一旦学员出现这些问题,指导老师必须立马纠正,以防学员对错误的演唱方法形成习惯,这样的话就很难再纠正。
如何验证上口盖是否打开呢?很简单,在打开上口盖时,耳朵前方一指(宽)距离会有凹陷,凹陷越大说明打开程度越大。如果只是打开,并不能说明就能运用到歌唱中。还要看学生打开上口盖的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如果在打开上口盖时面部肌肉下垂、下巴支出则要考虑其打开的方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方法是:以后脑勺顶部为支点,向上抬上口盖,同时可以用微笑(提笑肌)作为辅助力量。还要注意下巴微收打开后在耳朵前方一指(宽)处凹陷。具体结构图为:笑肌(发力点)→后脑勺顶部(支点)→上口盖(受力点),明白这一图示,相信学生在学习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会事半功倍。
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和正确的打开上口盖方法,是每个学唱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问题之一。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的总结,希望能对学习声乐的学生们起到一定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剑.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探析[J].黄河之声,2012.
[2]吴碧霞.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J].中国音乐,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