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是由杨荫浏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主编出版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音乐
史研究的专业书。这套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其论点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史料基础之上的。本文是在认真阅读上
册的基础上写出的学习札记。
【关键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杨荫浏;学习札记
一、作者及本书的简介
杨荫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学家。杨先生从小就喜爱音乐,研习了多种中国传统乐器:琵琶、二胡、箫、笛子等是民族乐器的专家。12岁时又学习了钢琴、乐理等西方音乐艺术,曾参与圣歌集《普天颂赞》的编写,有着丰富的国学功底和西方音乐理论、实践能力。从五十年代起,杨先生进行了多次的民间音乐采访,抢救了很多珍贵的民间音乐,如阿炳的六首传世乐曲。他对中国古代的律制、乐谱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著述了很多影响深远的著作。这本书的编写不仅拥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而且与当时的国际发展相接轨,利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国乐。他的主要论文有《国乐概论》、《国乐前途及其研究》等,主要著作成果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弦乐定音计述略》、《三律考》等。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以下简称为史稿)一共八编,是按历史朝代顺序来划分的。第一编:远古,第二编:夏商,第三编:西周、春秋、战国,第四编: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五编:隋、唐、五代,第六编:辽、宋、西夏、金,第七遍:元,第八编:明、清。这是一本专业性的学术著作,内容丰富,“是一部实实在在的音乐史”, 对国内外的中国音乐史研究者都有深远影响。这套书从古代到宋代的部分内容,原本在1964年分为上、下两册出版,80年代由作者重新修订并补充了元、明、清三代的内容,分为上、下册出版。后来本书被《中国文库选辑》选录,本书被收录的时候内容没有做多大的改变,只是稍微改变了书本的版式——出版说明前面加了作者的油印头像,增加了“中国文库”的出版前言,目录与说明调整了顺序。
史稿的上册主要描写的是从远古到宋代的音乐发展史。从第一编第一章音乐的起源到奴隶社会六代乐舞的初具规模,到秦汉时期乐府的兴盛、多种音乐形式的发展,再到隋唐时期雅乐、燕乐在社会上流与民间交相辉映的繁荣场面,最后到辽宋时期市民音乐的蓬勃,无论在哪个朝代作者都会先描述音乐发展的基础——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然后再分述各时代具有代表特性的音乐事物,像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新形成的音乐机构、乐舞、律吕制、采风制度等。
二、简述本书的写作特色、研究方法及相关较大的遗漏点
(一)研究特色
历史性学科的研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以史实说话,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演,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寻找历史发的规律。杨先生写作的这本史稿,不仅内容丰富详尽,以敏锐的专业眼光,而且极富个人研究特色,甚至大胆的采用当时新的研究方法——“逆向考察”法。这是杨老先生致力于音乐研究事业,大胆创新的表现。
本书的时代特色: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作者往往会在章节的开头或者结尾处表明政治态度,这种写法与大时代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本书作为史学研究性质的书目,用词考究,对历史的纵向把握到位准确,章节逻辑联系紧密,对于整个古代史的章节划分,是以朝代为依据以音乐的发展为依托进行的。每个章节都是以音乐特征类似或者相近的音乐事物为划分的基础。这样的历史划分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音乐事物的发展脉络。
文章内容写作特色:对国内外的中国音乐史研究者都有深远影响。本书文风朴实,内容叙述严谨,史料详尽,见解独特,并且在细节上研究深入,这充分体现了杨先生知识的渊博,做学问态度端正,注重历史细节描述,为后辈学者尽可能多地收集最详尽的研究资料。例如在 第三章第二节《大武》中,作者在介绍乐舞的演出情况时,采用了左右分栏,左今右古的对照版式。作者还将《大濩》和《大武》的创立意义进行了比较,这两首大型的乐舞都是新朝代的领导者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夸耀自己的英明神武,并且从精神上安抚人民而创立的。作者不仅做了大量的史料收集工作,而且由此及彼,尽量从多角度来了解历史。其他的同一时代的音乐史类书目,像孙继南、周柱铨编写的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一书中对于《大武》只是简单提,并没有很详细的解说。 在 第四编第五章中,作者对于汉代大曲的“解”的部分,不仅详细说了“解”的概念,而且总结了其音乐特点和用法。
(二)研究方法
1、技术性研究方法。杨先生通过搜集大量的史料,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分析,这种技术性方法在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 第二编第三节是 “奴隶主对音乐的利用”,书中杨先生专门写了统治者对音乐的利用,阐明了当时音乐的社会作用,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夏商时期音乐受奴隶主重视的真实目的。
2、导向性研究方法。本书每章的开始都会介绍当时
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在正文中描述音乐事物自身的纵向发展状况。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对每一时期的音乐发展形成纵横联系的知识经纬网。
3、逆向考察的研究方法。本书内容见解独特,采用了逆向考察[3]的研究方法,作者在 第五编第十章介绍唐代燕乐二十八调的时候,从现存的西安鼓乐用“上、尺、六、五”四个调,福建南音用“四腔、五腔、五腔四仪、倍思”四调,智化寺用“正、背、皆、月”四调,这些古乐活化石与古乐的关系论证推断,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可能是“七调四宫”。
3、遗漏点
本书由于出书的时间早,很多重要的学术观点、新近出土的古代的文物未能收录到书中,这里简单例举一些,因为时代原因未被收录到较为重要的乐器:舞阳贾湖骨笛、春秋战国时期乐器总类数(现在大多数认为是70多种)、湖北随州
三、学习心得
首先,关于史料学习研究方面。针对文中出现的古籍史料,应先按脚注查找古籍原文,假如能看懂原文最好,如果不能顺利的阅读文言文,找古籍较刊翻译本也是可以的。自己先独立的阅读较刊,再搜索相关的文献比较各家的研究,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观点,寻找各种观点的异同之处,批判的进行取舍。
其次,音乐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音乐艺术是根治于社会、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与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升华性学科——艺术的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音乐史学习者不仅要学习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必须尽可能的多了解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有助于我们从多方位了解音乐事物和现象,增强我们的学习技巧。
作为一名音乐史的学习研究者,我们应该继承先辈学者们研究的辉煌成果,取其精华,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音乐现象音乐事物,运用准确的研究方法,客观公正的进行历史评价。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民族,不同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运用到音乐史的研究领域,创造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J].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5(2007重印).
[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2009年重印).
[3]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概论[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0(2000年重印).
[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2008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