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中源于汉语的音译借词在中国英语词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的来源,对其从新的角度进行重新分类,并对音译词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英语;音译;借词;跨文化交际
“中国英语”的概念是由葛传架教授在他1980年的文章谈由汉译英的问题》中首次提出的。汪榕培教授和李文中教授也都先后撰文肯定了中国英语的存在。李文中教授指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ill。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为英语国家的人所接受,在促进中国文化传播上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中汉语借词的音译词出发,从新的角度对音译词重新分类归纳,并尝试探讨音译词的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英语中音译词的历史溯源
在中国英语的汉语借词中,音译词占有很大的比例。音译“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嘲,即以目的语言中读音相近的字或者音来翻译源语言的一种方法。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西文化翻译高潮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这期间学者们对于西方著作和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活动使得中国文化在这些文化交流及翻译活动中得到了宣传和发展,对西方世界特别是西方的语言文化有较大的影响。许多汉语文化特色词就在这个时候被译借到英语中。“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相异重视保留译文的异域性”[3J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期出现了把中国经典著作翻译成英语的高潮。比如:中国学者王韬帮助苏格兰传教士兼汉学家理雅各翻译了《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及其翻译方法保持了中国经典著作的文化特色,使西方世界了解了中国经典和中国文化。许多中国的文化词如“Yin/Yang(阴阳)、Tao(道)、YiKing(易经)”等,都被他用音译或音译加注解的方法介绍到英语语言并沿用至今。
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成为了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工具。中国在利用英语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时,大量的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者特有文化现象的词汇在英语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译者采用了直接音译或者音译加注的方式。此举丰富了英语语言,并将中国的语言文化原汁原味地介绍给外国读者,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二、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分类
大部分学者把音译词分为专有名词、民俗词汇、哲学思想词汇、饮食文化等。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英语中的汉语音译词进行重新分类。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可按照其传人英语语言的历史时期及音节方式进行分类。
1.闽粤方言音译借词
最早的音译借词并非来自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而产生于中国与欧洲各国的商业贸易。在l7世纪之前,资本主义的萌芽使西方各国的对外贸易交流需求增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厦门、广州等几个港口城市,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于这几个城市。在交流过程中,许多极具中国特色的事物在英语语言中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大量的音译词便产生了。一些进入英语语言的汉语借词主要“与粤、闽等地的饮食、商贸、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有关,很多是粤、闽等地的方言词语,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而且,早期的汉语借词大部分源自闽粤方言的音译借词。
tea这个英文单词来源于中国福建的闽南方言发音“tae”。福建闽南一带人把“茶”读为“te”或“tav”
。很久以前,中国的茶叶就经水路传到了印尼的爪哇。爪哇人模仿福建人,叫“茶”为“te”。荷兰人在爪哇学会了te这个单词,并把茶叶带回了欧洲,然后又传人英国,最后几经演变,变成了“tea”这个词。其他闽南语音译借词还有cumshaw(赏钱)、tea(茶)、sampan(舢板)、bohea(武夷茶)、congou(工夫茶)、oolong(乌龙茶)等。
此外,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很多来自粤方言。维基百科中列举了大量的粤语音译借词如:typhoon(台风)、dimsum(点心)、yumcha(饮茶)、wok(镬)、bokchoy(白菜)、chop—suey(杂烩)等。这些闽粤方言借词传人英语语言的历史十分悠久,已经被英语语言完全接受。它们“和地道的其它英语词汇一样被使用,不受时间、地点、地域的约束,广泛被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所接受”[517。
2.威氏拼音音译借词
威氏拼音(又称威妥玛一翟理斯式拼音)由英国剑桥大学汉语教授威妥玛f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创立,主要是为了方便外国人(使用英语的人)学习和掌握汉语。该方案后来被普遍用于拼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它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1958年,全国人大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后,威妥玛拼音在内地停止使用。197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以汉语拼音取代威妥玛拼音,国际标准化组织也于1982年开始以汉语拼音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尽管威氏拼音在中国大陆地区早已停止使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表达中国特有文化和事物的词以威氏拼音的形式进入了英语语言,并被英语所接受。例如:我国首都北京在许多英语字典里的拼写方式之一“Peking”,就源于威氏拼音的拼法。198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专门下文规定,地名标志上的地名,其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此后,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北京地名皆采用汉语拼音拼法“Beijing”。
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不少是采用威妥玛拼音的音译词,如:litchi(荔枝),kungfu(功夫),taichi(太极)等。此外,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并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地名、人名和商标等。中国的地理名称和城市市名称,已基本上以汉语拼音代替了以往的威氏拼法。但是一些地方译名由于历史的原因,沿用了本地的语言,这类威氏音译地名得到了保留,如:HongKong(香港),Taipei(台北),Macao(澳门),Tibet(西藏)等。商标中有Tsingtao(青岛啤酒),Moutai(茅台酒)和Chunghwa(中华香烟)等。
3.直接拼音音译
随着中国的强大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翻译家们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时更愿意采用音译的方式,直接用汉语拼音音译或者音译加注成为主要的对外翻译交流方法。
在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刚刚发布时,福娃英文官方翻译是“friendlies”。这个翻译意思模糊,又无法体现中国特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最后,北京奥组委更改了福娃的英译,新的译名用汉语拼音定为“Fuwa”。这个翻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被各国友人所接受和理解。
直接用汉语拼音的音译在中国英语的音译词中占据着很大比例。笔者简单列举如下:YinandYang(阴阳)、iiaozi(饺子)、WUwei(无为)、pipa(琵琶)、erhu(二胡)、fengshui(风水)、wushu(武术)、kang(炕)、yuan(元)、qigong(气功)、mu(亩)、in(斤)、yamen(衙门)、guanxi(关系)等。直接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音译,也是现在使用最广与最流行的的音译方法。汉语拼音形式的音译词在中国英语词汇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它们可以更客观地反映中国的文化,更好地在国际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
三、英语中汉语音译词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入,英语中的汉语音译借词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拼音缩略语
国人对于“HSK”可能并不熟悉,但是学习中文的外国人对此却很熟悉。HSK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发起的、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HSK并非英文单词的缩略形式,而是拼音词组HanyuShuipingKaoshi(汉语水平考试)的缩略形式。许多网站直接使用了HSK这个词,还有一些网站使用了加注的方法,对这个词进行了解释:ChineseProficiencyTest。笔者认为这种拼音缩略语应该算是英语中汉语音译借词的一种特殊形式。此类的词还包括MHK(MinzuHanKao民族汉考)、PSC(普通话水平测试)、RMB(人民币)、GB(国家标准)等。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在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英语中的汉语拼音缩略语会更频繁地出现在英语语言中。
2.利用汉语语音造词
把中国特色词汇音译成英语,再利用音译词造出新的单词的做法,主要存在于那些完全进人英语语言、完全被西方人接受的早期音译词当中。汪榕培、常骏跃指出,“由silk派生、复合、功能转换组成的词有65个”:silk、silky(a.)、silkily(adv.)、silkiness、silkeda.)、silken(a.)、silk+nouns(41个)、silky+nouns(15个)”等。此外,随着茶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流行,仅以tea构成的英语复合词就有几十个,如“teahouse”、“teapot”、“teaplanting”、“tealight”、“teabreak”、“tea—party”等。
这种以音译词再造出新词的现象,原先只存在于早期的汉语借词,而且大部分新词属于复合词,即音译词加上英语原有的单词构成新的单词。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人,近期中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探空成功后,以中文拼音为词根的英文单词“taikonaut”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主流媒体中,并被收录进主流的英文词典中。它是由汉语拼音“taikong”(太空)和希腊词根“naus”合成的,特指中国的航天员。与它相对应的是“astronaut”(西方航天员)和“cosmonaut”(前苏联和俄罗斯航天员)。这个词在英文中的收录反映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于世界日益增强的影响力。
前两年在网络上出现了两个新词“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分别对应汉语的网络流行语“给力”和“不给力”。这两个词是具有一定英语造词知识的网民在汉语拼音“geili”的基础上加上后缀和前缀的生造词。目前在网上使用频率很高的“ungelivable”和“ungelivable”已经出现在了国外的线上词典www.urbandictionary.COB)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固有词汇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且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词汇被创造出来。
四、结语
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地丰富了英语语言。随着中华文化的日益崛起,这些音译词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持续关注这些变化对于对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8.
【2】刘祥清.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2008(5):38.
【3】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04.
【4】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06(4):24.
【5】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7).
【6]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200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