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评估中更应该住注重评价学习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仅仅用期末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是很难客观地对以过程学习为主的大学英语学习状况做出评价的。因此形成性评价对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一、引言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是第一性的。语言测试是检验语言教学的一种工具。使大学生掌握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此具备通过英语为媒介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语言测试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对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进行评估,为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一种参考。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二者具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不可以互相代替。因此,测试手段应以评价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为主。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两种评估方法是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旨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的一种评价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应该建立健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有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使俩者能够很好的结合.
二、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独立学院把培养应用型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评估中更应该住注重评价学习过程。大学英语的学习不同于高中英语, 除了课内学习外,主要是课外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内更加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而学生需要在课外通过自学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仅仅用期末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是很难客观地对以过程学习为主的大学英语学习状况做出评价的。因此形成性评价对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细化的评分,使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技能是大学英语主要的评价内容。那么不同的评价内容要与不同评价形式相结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评价的形式主要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
(一)课内评价形式及其内容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衡量独立学院办学是否具有特色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独立学院学生课内英语学习也要不同于其他高校,应该能够从多角度进行大学英语的学习。如视、听、说,以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相对应的英语学习,如建筑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等。这些内容主要在课内进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方式如问卷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回馈。在形成性评价的体系中,教师能够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从而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就学生本身而言,形成性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可以使学生自己随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二)课外评价形式及其内容
由于英语语言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随之而来的是英语学习渠道的多样化,随着英语学习环境的改变,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这些学习内容和方式已经成为大学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之带来的,便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不能只针对对课内英语学习做出评价,还应该对课外英语学习进行全面评估。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的提倡学分制, 但学分制只是针对课内学习部分,学生的课外学习还是处于一种零星的状态。实际上,对课外英语学习进行有效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一些非正式的英语学习中(如英语角,英语派对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互评和自评,并且给予适当的学分。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英语实际交流能力。课外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 形成性评价可以把学生的外语学习从“课堂”扩展到“社会"。这也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构建的一个框架。
形成性评价能够使学校和教师有效地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掌握其学习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完善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终结性评价是在完成一门教学课程后所进行的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中,要合理地将二者相结合并加以运用,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进而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学锋.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1)
[2]庞继贤,陈婵.外语口语考试的效度和信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3]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