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语文教学的模式可谓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其存在、发展的依据,但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似乎都成为了语文教师的烦心事。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很快提高,常常是这篇文章做得好,而下篇文章却又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阅读,没有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没有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把做题或读几遍课文当做了一种差事,读几遍或做完了题就完成了任务,如此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怎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学生没有了兴趣,又何谈提高阅读能力呢?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研究文本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尝试,深得其益。
一、理解明确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批注”意即批语、注释。“批”即对文中旬、段及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系列内容的点评以及自己阅读的感受、思考、所悟等;“注”即勾画,圈点重点字、词,明确其意义、表达作用等。那么,“批注式阅读”就是以“批注”的形式对文本进行阅读,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并有自己独特收获的一种阅读方式。其特点是意随文生,是个性化阅读的明确体现,有利于实现学生与作者、文本、自我的生活之间的多重对话,有利于启迪教育。
二、批注式阅读的内容
(一)对重点词句的注释。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重点的词语、精彩关键的句子,这些词句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理解,并谈自己的观点、感受,不但有利于学生准确阅读文本,而且也对学生写作有着指导、促进的作用。
(二)对文章中心(主题)的理解把握。解读一篇文章,仅仅停留在字、词层面,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更谈不卜受到教育或启迪。因此解读文本时,要注意研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即想通过文章来赞美或揭露什么,表达自己何种感情?文章主题(中心)把握了,阅读中就易于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启迪。
(三)对写作手法的借鉴。阅读文章主要是获取信息,提高分析能力,并从文本作者的写作中借鉴手法,以训练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文本中深入研究作者写作手法,明确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思路、运用的方法等,并能理解这种写法的好处,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写作技巧方面的收获,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四)对文本的感悟。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用具体的方式进行思考、体验、感悟,真正与文本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阅读中
引发心灵的熏陶、震颤等。如果只读不思、不悟,那么这种阅读就是走马观花。昙花一现。死读,读与不读没有什么两样,既不能提高能力,更不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任何作用。
(五)对文本产生的疑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因而,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并通过具体的方式解决疑问,切实实现读、思、问、释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注意做到疑在终点处,疑在难点处,疑在关键,让问题问得有价值、有可研究性。
三、批注式阅读的形式和方法
批注式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及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但通常采用符号式和文字式两种,以文字式最为常见。
(一)符号批注。符号批注即使用特定的符号在文章中标注,用以表达不同的作用。常用的符号主要有:①波浪线“?”或直线“——”;②圈点“ooo”;③问号“?”;④感叹号“!”等。阅读文本中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二)文字批注。文字批注即运用文字在文章中作标注。这种批注比较自由,可长可短,力求简洁明了,准确表达意思就行。文字批注可以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行问、旁空等处。
四、批注式阅读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层次明确,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同一个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明确层次,即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素质,解决实际的问题,不强求难为层次低的学生,也不放松对高层次学生的标准要求,使班级各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收获,而且达到自己能力的最上限。这样全班学生均有所发展,切实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
(二)课前自主批注与课内专题批注有机结合。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由学生自主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教师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样,将课前自主批注与课内专题批注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又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防止学生课前预习的敷衍塞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