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育源于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过发展和时间的沉淀,启发式教育日臻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在数学学科中应用启发式教育,应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循序渐进性,才能将启发式教育功能最大化。同时,数学教育者需要从学生视角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兴趣爱好等方面实施启发式教育。从实践上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所谓启发式教育,主要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教学手段,以启发诱导方法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新知。由此可见,启发式教育集方法和思想于一体。从目的上来看,数学启发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数学理解;从意义上来看,数学启发式教育的意义在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那么,应如何将启发式教育应用到数学学科,才能有效达到目的呢?
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数学启发式教育的首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在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主动性更强,更敢于表达个性观点,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正视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性,并找准时机不时赞美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学习环境。同时,数学教师应放低身份,以引导者、合作者身份走进课堂,与学生多交流、多对话,以语言和动作启发学生,真正一改教师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让学生敢于融入教师,增强彼此间的信任感。传统课堂中,数学教师过于担心小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讨论的能力,过于压抑学生个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数学教师多鼓励、多融入学生,必定能一改以往沉闷的学习氛围,使启发式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激趣生疑是数学启发式教育的重要举措。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持久动力,这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如果数学学科能融合一些趣味、疑问因素,则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激发思维活动。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则可以起到激趣生疑的作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会主动思考,进而探究,获取知识。此时,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思维异常活跃,把自己当成知识的“小小探索者”,勇于带着问题情境去开拓进取。由此可见,为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可以问题情境作为牵引,进而引导主动探索。基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的缘故,数学教师在以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应注意去
掉情境中的干扰因素,排除学习障碍,带领学生入境,让问题和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引发思考。
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与运用是数学启发式教育的关键。数学教师启发学生思维需要落到实处,并把重点放在思维方法上。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思辨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否则实施启发式教育将闲难重重。当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能够有效联系新知和旧知,从而进行有实际意义的数学活动,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数学教师应把焦点放在数学思维方法的启动与运用上面,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启发式教育中,数学教师应做到有意识、有目的地启发学生吸收核心数学知识。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用思维方法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生成全新数学结论,继而再创造性发现问题,不断循环。整个过程,数学教师以引导者身份现,注重方法渗透和启迪;同时,在利用数学思维进行活动时,也是再创造活动,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注重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是数学启发式教育的重要保证。启发式课堂的重要一步是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反馈及时、得当,可以转化为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在启发式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可能偏离方向,并不是按预设进行。此时,一方面,数学教师应从错误中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启发学生从错误中重新思考,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应善待学生的非标准思路,允许个性存在。在启发式课堂中,学生的思路是多方面的,当非标准思路出现时,教师应从容对待,并保护、尊重、赞扬学生的非标准思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而在于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新课改下,数学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应及时进行反馈,掌握课堂应变技巧,凸显教育的灵活性。
在进行启发式教育时,数学教师还应思考启发的目标定向、启发学生学什么、启发学生如何学、如何启发学生学、启发的时机和力度。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启发式教育因素,才能最大化凸显其教育功能,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