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笔者参加省中小学百名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面试时,省教育厅孙鹤娟副厅长根据笔者编著的《学科资源课程化建设》这本书提问:“怎么理解学科与课程?”笔者自认为对课程很理解,然而,在专家面前的回答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此后,笔者加强课程学习与研究,关注课程与学科的区别与联系,引领教师树立课程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课程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笔者由此感到,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把握课程的内涵是实施课程建设的前提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
简而言之,课程是母,学科是子;课程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是知识与能力。
课程既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也包括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不仅指这些教育活动内容本身,还包括对活动内容的安排、实施进程、期限等;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
文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包括阳光体育,大型活动,兴趣小组;实践课程包括社会调查,学生会、团委等组织的自主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隐性课程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二、反思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是强化课程建设的基础
(一)从文化课程来看。一是挖掘国家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开好国家课程,但是常规落实、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三维目标的落实)、综合实践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和提高。二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抓的不实。这方面做得较差,教师只是抄抄笔记,让学生看看书,基本上处于应付检查和完成任务的层面,根本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出学校特色的目标,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从活动课程来看。一是重视、开展阳光体育不够。人们对阳光体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受学校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影响了阳光体育的开展,使本来能够进发活力的阳光体育运动只能是按照季节进行。二是大型活动普及程度不高。学校的大型活动和兴趣小组开展的少,没有达到普及的高度;三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贯穿于各个学科的一门课程,学校把综合
实践活动只当成了绿色证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一门学科,而贯穿于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三)从课程的实施来看,有失偏颇。一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重视国家课程,轻视其它课程。重视传授学科知识,忽视培养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很少参加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着注重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倾向。
三、强化课程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地方政府要重视教育。要按照地方政府制订的教育发展规划去发展教育,建立起有利于地方学校教育发展的机制,处理好“管、办、评”三者的关系,给教育一个宽松的自主发展空间,真正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学校要抓好常规管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吉林省义务教育教学常规》,既要研究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又要研究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精炼课程,落实好“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抓实校本课程建设,提高校本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三是抓出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学校要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品牌活动项目,带动和引领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门艺术专长,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四是抓好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各个学科要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可以各自安排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几个学科联合安排学生的社会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探究能力。五是通过开展教师集体备课、听评课、讲公开课、教科研经验交流、远程培训、影子培训等形式,全方位提高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主动研究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引导家长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家里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学校要放心让孩子参加劳动,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孩子在活动中增长见识,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品尝到失败的痛苦。经历抗挫折教育,使之经受磨砺,借此发挥活动课程育人的作用。
总之,我们在研究探索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强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环节再科学,教学方法再先进,如果传授给学生的课程无用,就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