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论文网
君子论文网,专业代发职称论文,领航职称论文发表行业
为广大评职称的朋友出谋划策,为您解决论文发表难题,省心、省时、省力!!!
洛克曾说过:“一切的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即使学生学到完整体系的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陶冶道德情操。德育的范畴较广泛,中学语文教学主要从增强道德意识、训练道德行为、培养道德习惯三个步骤来进行德育教学的。
l、增强道德意识
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心灵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没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任凭这种斗争里自然状态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修身励志,是对人意志品质的历练,儒家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的都是情志作用。他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高中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其实都是说明情志作用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先秦至今世,教育家在这方面的论述多得不可胜数:《尚书》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论语》),曾子主张“士不可以不弘毅”(《论语》),《学记》中有“善教继志”,孟子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朱熹、王夫之等也各有论述。
2、训练道德行为
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机会引导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抓德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1﹚训练自我完善行为。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 (《论语》),并且创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曾西、冉有、公西华侍坐》),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顾树森先生认为,“孔子的教学原则,第一是启发原则。”“启发”一词,就由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语而来。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大师,颜回就说自己被他诱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他在“人不堪其忧”的恶劣情况下仍然“不改其乐”,便是孔子“善诱”的结果。从“侍坐”章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孔子循循善诱的长者之风。《学记》中有相当多的内容论述启发诱导,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原则。孟子也有类似见解,他的“引而不发,跃如也”已成为成语。程颐曾论述过启发诱导的原理:“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诽而发,则沛然矣。”
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研究他们自我完善行为的运动过程,分析行为起始中断的具体原因,再制定新的行动规程。如差生的作业,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根据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作业数量,再根据数量,确定具体的完成时间,这样他们写作业的行动过程,就处于“定向、定量、定时”的有效控制之中。不仅写作业,上语文课,搞课外活动,写作文,写日记,都去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才享受到战胜自己的欢乐。
﹙2﹚训练团结协作行为。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论语》);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时习之”,实在是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论语》的编著者把它放在开篇第一句,足见其重要。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颜元曾评曰:“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习斋言行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道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且说明做一个老师,必须掌握在“温故”中“知新”的艺术。后来这两条成为古今通行的原则,有人据此提出:复习是学习之母。《荀子·劝学篇》通过大量的比喻论证,阐明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学不可以已”,并强调学习贵在“积累、坚持、专心”。首先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行为。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重点、课时安排和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加强协作,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强调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如上课时有疑难问题,先由每四个人组成的讨论组讨论。让好学生介绍自己学语文的方法,还请学习差的学生和学习好的学生组成互助组。这样,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就树立了研究之风,互相帮助之风,密切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相互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今天有了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将来带入社会,会明显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3﹚训练爱国行为。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砥砺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无数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汉朝持节牧羊的苏武、宋朝作《正气歌》的文天祥,清朝“禁烟固疆以强国”的林则徐等等,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对社会、对国家具有高度的参与感、责任感。《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从小开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足社会,然后报效国家。个人道德修养的理想归属,就是要直接为国家的太平盛世提供政治蓝图,并使其得以实施。“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兼济天下”,也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实现治理国家的抱负。这形成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的国家民族意识。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至理名言,这种忧国、许国、殉国的民族精神,这些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国家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是传统儒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就语文教学而言,训练爱国行为的第一点,就是要写好祖国的文字。第二是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第三是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去阅读分析课内课外的文章书籍,自觉抵制批判那些贬低我们祖国、贬低我们民族的文章。第四是引导学生写一些歌颂祖国、赞美中华民族、分析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谈个人为国尽责等方面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