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这是当前构建个性培养模式核心方针,需要整个社会、国家、学校、家庭全方面、多层次来关注。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之中,有五大观念需要注意。这五大观念是深化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综合发展。实际经验已经证明,创新人才必须坚持全面发展观念,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年龄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其所在群体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综合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和自然四大领域和谐发展。
(2)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脑海之中牢牢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培养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观念,让其明白成才并不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引导学生抓住机遇,提升其自信心,敢于突破束缚和阻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将转变人才观念,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将其潜能最大化发挥,以助其成才。
(3)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当前学生群体本身的兴趣和特长也呈现多样化特点。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传统单一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脱离实际。“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当前高校应该坚持的人才培养原则,这既是保证教育质量适应形势发展的前提,也是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突破口。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物质生活的持续改善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充电”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终身学习是当前社会成员个体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形式和实现自我价值发展的新型学习理念。经济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
(5)确立系统培养学习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或者问题就在于“一刀切”,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完全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家庭全力配合,教学、教研、科研、实践之间相互紧密结合,以最终形成教师教学与科研、学生学习与实践、家长参与管理的整体系统性培养学习方案,这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身心变化和心理特征,有助于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成长,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教育水平和居民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5月5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o))(以下简称《纲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之中审议并且通过。《纲要》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教育领域进行改革的十年教育规划方案,是10年内指导全国高校改革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要》内容总共涉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考试制度改革、地方教育保障、建立现代大学等lO个方面。其中最要的就是“更新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纲要》还指出:“高校应该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建立新型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保证每一个学生优势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想要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以下两个领域着手,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整个社会都必须关注人才成长,将发挥人才重要作用放在首要位置。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刀划”弊端,高校必须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设计能够帮助其成才的具体计划、目标,并严格监督其成长过程,帮助其在发展个性特点、开发优势潜能的基础之上能够健康、全面成长。另外,“以人为本”观念的落实要求当前高校必须改革现行教育评价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成绩占主的考察模式,将“注重书本之时”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添加到教学改革目标和教师教学内容之中,将其作为终期考察学生成长和教师教研能力评价体系之中。
(2)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与“学”、“学”与“练”、“练”与“做”等方面完全脱节。因此,在今后长时间段内,高校教育教改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结合,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理论实践之中,让学生了解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一方面提升其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更能帮助其升华课本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的封闭和保守,使得当前社会之中“高分低能”现象倍出。因此,以实践为核心,将创新能力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十分必要。
3.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改革之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应该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主要突破点,进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不断提高。
(1)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成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课程体系也分为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学校的公共课过多,导致其专业课程只能在高年级进行学习,一方面浪费学生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毕业实践过多导致专业课效果变差。因此,高校要想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优化课程体系方面着手,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实践的课时量。除此之外,针对部分“偏科”学生,引导其发展优势项目,指导其选择合适课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教与学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其实,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高校应该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教学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教学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学生则应该把握教学过程,与教师进行互动,针对教师教学内容提出自己意见。另外,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面,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则可给予其充分肯定。综合下来,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
(3)完全学分制度
学分制度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它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核心,注重学生个人的兴趣,附之以教师的培训指导,再通过学分和绩点,对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教学管理的教育模式。学分制首创于19世纪末美国的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实行学分制。新世纪以来,学分制改革已经在全国高校展开。学分制度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方面的更新,同时也是以“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模式核心。但在实际情况之中,国高校普遍存在伪学分制,只是形式上面的伪学分制度,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实行学分制的相关理念。
在高校教育之中实施学分制最重要的意义是其能够将学科之间的界限彻底打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或者爱好在专业课程之余选择选修课程或者其它专业,并取得相应学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陛。
(4)奖学金方式多样化
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设定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奖学金的获得标准必须多样化,或者学习成绩、或者创新思维、或者发明制造、或者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在发展个性思维能力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国杰.张建明.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