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应当结合自身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走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之路,建立有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创新型人才,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特别是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之后,中央各相关部委、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界,高度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将科研、生产、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三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调整,企业、科研单位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提供相应的教育环境,高等教育又能为企业科研单位有针对性性的培养出符合实际需要的毕业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还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可以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美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是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等。我们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不可能完全照搬上述任何国家的做法,而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始终以培养“重基础、宽口径、动手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步积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通过共建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合作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方式促进校企合作,使高等学校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基地。
一、重视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和发挥这些潜能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拟定对策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最大特点是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由课堂拓展到企业、科研单位,把学校的理论教育环境与获取实际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产学研结合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现实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接受”,“重传统、轻创新”的教育弊端。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之路,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企业联合共建研究所(室、中心)。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很好地满足了实践教学要求。如机电专业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深入细致地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制造丁艺、产品质检和生产线等流程,动手进行电机绕组制作,听取公司技术人员对技术要点的现场解说等,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还通过实习基地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建立了校企共赢的长效机制,在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制度的确存在着一些不适应或者说是制约创新人才培养之处,主要表现为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否,忽略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单一、硬性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影响下,创新和能力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应用型高校应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议进行2个“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一个“3+1”模式即“小学期制”,也就是将一个学年分为3个课程教学小学期和1个实践小学期,此种方法便于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个“3+1”模式是指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安排基本实验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训和毕业设计,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加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以工程实际项目为题完成毕业设计,由校企双方导师对学生的毕业作品给出综合评定,得出的评定结果作为学生优劣的重要指标。由于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搭建好了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强调教学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由理论认知一工程实训一生产实习一毕业设计等基本训练所培养的初步能力,提升到参与企业或社会的工程实战演练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的程环境中得到锻炼,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对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分阶段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把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与企业实际生产有关的课程纳入其中,并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一是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对课程的结构形势,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其管理等一整套环节进行有益大胆的改革。对服务面较宽、体现学科基础的专业用平台结构组织,以保障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厚基础;对服务面较窄的专业用模块结构组织,以适应人性化的个性发展要求,培养多规格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高培养人才的教育质量。二是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保留原有重要基础课程的同时,删除部分相对落后、与科学技术发展不同步的课程,增加能够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要求的相关课程。
四、打造具有企业工程背景和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提供师资保障
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工程背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特点就是有些教学活动必须在企业内完成,因此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背景,这样既为教师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生产实际问题及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提供了机会,也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
改革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和考核制度,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优秀专业教师,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兼任学校任课教师,并且实施“工程应用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工程实践教学背景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和比例的教师到大中型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全脱产培训,或两年的半脱产培训(包括假期和带学生实习时间),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横向项目研究,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过程,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具有企业工程经历和海外学习背景经历的教师承担相关课程,大大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锡侯.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4).
[2]王正洪,陈志刚.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与工科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3]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