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倒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层次思考,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项目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1.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功利化”倾向,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高职教育的功能就会越来越窄,学生的适应性就会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特别是就业指导还存在方向性偏差,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关注于短时的就业,对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2.社会环境:“人有信则立,事有信则成”,信与被信的评价标准都是忠诚,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等现象已经从社会向大学延伸。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在于使各种知识通过人才这个载体为社会所用,而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后,持续从事一份工作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各用人单位的凝聚与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本和经验积累。
3.家庭因素:当前高职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基本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分溺爱,甚至抱着陈旧的择业观念纵容子女逃避就业的行为。顶岗实习期间或毕业就业后,一旦孩子以各种借口离岗,很多家长是站在孩子一方默许,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更坦然以各种理由离开岗位。
4.学生个体:调查发现,部分高职生对就业单位的规模、地点、薪酬、福利、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期望较高,自身能力却相对不足,缺乏基本的合作、敬业、创新等工作信念和能力。职业定位不准、就业心态不稳、职业志趣不明、专业自我提升后劲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放弃和逃避,于是社会担当,诚信也就跟着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