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浏阳北乡夜歌是古老的祭祀音乐之一,由古代楚国流传至今,地域特征非常鲜明。其歌词皆由心生演唱方式以对唱斗唱为主,节奏缓慢。曲调凄凉、悲意动人。
关键词:浏阳;夜歌;祭祀;礼俗
浏阳北乡夜歌是浏阳祭祀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演唱时大家围坐在主家大厅,其中歌师(优秀的歌者)分为三拨,分别是母党、媳党与主家,歌师在演唱前需了解逝者的家庭情况,并且知时政、懂历史,并以此作为歌词的素材。浏I~lt;ll:乡夜歌唱词一般流行七字韵,每两句同押一韵,其伴奏乐器为鼓和锣,采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一、浏阳北乡夜歌的演唱形式
浏阳北乡夜歌的演唱形式类似于对唱,但却不属于对唱,演唱时由母党、媳党与主家三队歌师中的每位歌师轮流演唱或斗唱。如果三家请歌师都请得多,则每队有3至4名歌师;如果三家都请得少,那么每队歌,0只有1至2名。演唱时不是从第一个歌师顺次轮到最后一个歌师,而是由当时所演唱的歌师在歌词中指名道姓说出下一位接唱者,或者其他歌师直接在前一位歌师唱了约超过15分钟后抢接。
二、浏阳北乡夜歌的曲调特征
浏阳北乡夜歌曲调单一,斗唱时一般都用浏阳方言语调以不同的时值表现,在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有时会稍带一个小三度的倚音。值得注意的是浏阳龙伏镇上斗唱前的挽歌还依然能听出不同于方言音调的调式。《文公赞》是在正式唱夜歌之前的挽棺时唱的,其调式与正式斗唱夜歌的音调有所不同,并且没有锣鼓伴奏。
三、浏阳北乡夜歌的伴奏特征
浏阳北乡夜歌的伴奏主要是为了增加演出时热闹的气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首先,夜歌的伴奏只有鼓和锣这两种击乐器,无固定音高同时也无和弦伴奏。人们常说人去世后几天中能听到亲人们的哭诉,所以采用鼓和锣这两种乐器意为与逝者“交流”,让逝者能听到后人对他的尊敬与想念。当地人们在办丧事时心中都寄托着一个希望,希望逝者能够热热闹闹地走向天堂。锣鼓的伴奏与噼啪的鞭炮鸣响相得益彰,营造了丧礼上热闹的气氛。
其次,夜歌的伴奏只在演唱到每两句的中间歌师稍歇气时才敲响。早年间乡下没有音响等多媒体扩音设备,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地听到歌师所唱的内容就不宜边敲边唱;此外,每位歌师每次演唱一般都有十五分钟至半个小时以上,唱词多也是即兴编唱,所以在句与句之间加上伴奏,能让歌师有空隙时间来思考下旬歌词。
最后,夜歌的伴奏节奏比较松散自由,节奏型敲打得也不复杂,一般人都能够掌握。这样的自由节奏虽并不能确定具体时值,但为演唱者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节奏的密集或松散由歌师唱歌的速度来决定,某些歌师唱得激动时,速度犹如小快板,唱到悲痛时又犹如庄板。
四、浏阳北乡夜歌歌词的特征
浏阳北乡夜歌的歌词相较于曲调来说更丰富多彩。从古至今,从国家N4'家,什么题材都有。大家最感兴趣的六成杯,这都是生活中的题材,通俗易懂。只是通常夜歌都是用浏乡本地的方言演唱,所以如果不是浏阳人或者听不懂浏阳话的人听了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浏阳北乡歌师都较注重文化内涵,这在他们即兴编唱的歌词中有明确的体现。现代歌师们在斗唱环节时所演唱的夜歌通常都是按方言音调稍微加以修饰,与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正文本《文公赞》、《康熙圣叹》、《阳光三叠曲》、《十空歌》等作品的演唱有着一定的区别。
当地人们一般习惯称斗唱为正式唱夜歌。歌师的综合素质通常都比较高,但是在斗歌的时候,随机应变和即兴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唱夜歌时会关乎面子,让对方找到破绽会让人觉得很尴尬,尤其是演唱古典文学作品时,则会有点官话的感觉。斗唱夜歌歌词内容对厚养厚葬、厚养薄葬、薄养厚葬、薄养薄葬进行辩论。歌师们在唱夜歌时嘴巴毫不留情,如果在生前不孝敬父母者必遭批判,并在唱夜歌时警告逝者的儿女们。这对于在场的听众也是一种实在的教育。如果生前善待父母,在夜歌场上便会得到褒奖,逝者儿女便会成为村民心中的好榜样。
唱夜歌分为几个步骤:(一)开歌场;(二)介绍亡者生平;(三)交接歌:(四)相互进行辩驳;(五)中间人进行分析调解;(六)陪东简易总结,并致谢;(七)赞阀阅;(八)赞孝堂;(九)谢神灵。其中一、七、八、九歌词都有固定的模式与部分的固定歌词。每次念到都会让大家温习经典歌词,每个年龄阶段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浏阳人是百听不厌。二、三、四、五、六则属于自由式发挥,不仅歌师的智慧得以展现,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的思维跳跃能力与想象力。
四、结语
浏阳北乡夜歌是浏阳人在生活中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在当地老百姓生活中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当地百姓不仅不把夜歌看作是一种带着忌讳的民间仪式,有时甚至会自己编些词唱着夜歌表达爱情,可见浏阳北乡夜歌深受当地人喜爱,甚至已经渗入到了人民的骨髓深处,其歌词更多体现的是浏阳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承载了数代浏阳北乡人民的精神和情怀。一
参考文献:
[1]覃启宏.从民俗节日看祭祀音乐的社会功能[J].大学教育,2012,1.
[2]喻意,志章瑜.浏阳祭孔音乐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2.
[3]王娟.试论浏阳古乐及其开发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