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裔德籍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琳娜是20世纪8O年代以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作为一位女性作曲家,凭 借其超人的智慧和对声音的敏感性,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小提琴协奏曲《奉献》是其B0年代重要 的一部作品乐队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曲家通过各种技术各种隐喻,传递对上帝、对前辈大师、对艺术对生活、对演奏家的 敬意。也正是通过这部作品。作曲家逐渐获得国际声誉。
关键词:古拜杜琳娜;奉献;小提琴协奏曲
俄裔德籍作曲家索菲娅.古拜杜琳娜(SofiaGubaidulina,1931一)是当今蜚声国际乐坛的一位“重量级”女性作曲家。她与施 尼特凯(Schnittke)、杰尼索夫(DeniSOV)同被认为“俄罗斯三杰”,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曾戏称他们是“莫斯科三套马车 ”她的音乐独特、精致、细腻、感人,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其作品既有西方先锋派广泛运用的各种新技法,又融合独特的东方 音乐神韵,还蕴含浓厚的宗教情节。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其作品是“东方遇到了西方”。作曲家多次提及其创作是“恢复人 类精神的完整性”。其作品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其音乐在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广泛赞誉。
《奉献》的创作是接受前苏联小提琴演奏家吉东.克雷默(GidonKremer)的约定而创作的。1979年夏天开始写作,1980年3月创 作完成,并于1982、1986年先后进行两次修订。后由演奏家吉东.克雷默(GidonKremer)带着它在欧洲巡演,使得该作品名声大 噪,作曲家也因此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奉献》委约创作的故事,开始于古拜杜琳娜与克莱默在一次出租车上的邂逅相遇 。古拜杜琳娜完全欣赏克莱默的演奏技术,尽管克莱默并不熟悉古拜杜琳娜的作品,但是他听过作曲家的作品,并留下深刻的 印象。于是向作曲家约请为他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此后,尽管克莱默由于旋风般的成功演出,得到政府允许出国巡演2年而 忘记出租车上的委约之事,但这个约请却深深印在作曲家的脑海里。1979年夏天,古拜杜琳娜开始创作该作品,采纳了彼得. 梅夏尔尼诺夫(PyotrMeshchaninov)音乐方面的建议,于1980年3月完成。
关于这首作品“奉献”之意,在现有的论文中有如下解读:1、表达作曲家的宗教寓意,耶稣为拯救大众而奉献自己的身体;2 、表达作曲家对巴赫及韦伯恩两位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前辈大师的敬意。不过通过对《奉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作品的 细部分析,发现作《奉献》之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上帝的敬意
作曲家选择“奉献”作为作品的名称,一方面是借用巴赫的同名作品;另一方面隐含有对上帝敬意。因为从体裁来看,“奉献 ”(Offertory,拉丁语:offertorium;法语:offertoire)是弥撒仪式中祭司准备祭品、奉献面包和酒时演唱的内容。另外, 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对“奉献主题”进行一系列变奏时,采取的技术是有序递减与有序递增。纵观全曲三个部分中,“奉 献主题”共进行了22次变奏。第一部分共进行1O次变奏,每次变奏首尾各省略一个音,直至第lO次变奏时仅剩下单音E,体现出 “奉献必须牺牲”的思想内涵。同时,从结构角度出发,第i1音E基本位于“奉献主题”完整结构20音的黄金分割处,体现出古 拜杜琳娜对黄金分割比的重视。在作品的第三部分中,当主题重建时,作曲家采用相反的结构手段一一逆向思维,从单音E开始 逆向扩展,每次变奏时在句首递增一个音,至22次变奏后,主题完成6—18音的重建,恰好是主题中第二分句的全部音高以及第 三分句的前8音。随即,逆行方式完整陈述,与第一次的陈述构成逆向关系,而且作品第一句就省略的重要音级“D”,经过漫 长艰难寻找和期待终于获得,完成“奉献主题”的重建。因此,从对主题发展的技术层面分析来看,隐喻着宗教的“奉献”之 意。
二、对前辈大师的敬意
“奉献主题”主题是直接引用巴赫的《奉献经》。这个主题是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二世(Frederickn1712—1786)提供的“御 赐主题”。韦伯恩曾用这个主题创作一首管弦乐曲《利切卡尔》(Ricercare),以表达对巴赫的敬意。如今古拜杜琳娜再次使用 这个主题时,在外形上作了一些修剪一一减少了一个具有“主音”结构意义的D音,在内容上也作了一些修饰一一调性转在rid' 调上,通过“点描技术”呈现出来,尽管使用韦伯恩的技术,但是音色布局作了调整,具有新的音响听觉。作曲家用一种新的 语言和语调表达自己前辈大师的敬畏与崇敬之情。
从主题材料来看,古拜杜琳娜直接引用巴赫的“奉献主题”,可以看出巴赫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地位。此外,在这首作品中还有 几个音乐段落隐含着对“BACH”主题变奏,由此可知,该作品表达对巴赫的赞誉之情。同时,“奉献主题”最初陈述时,采用 韦伯恩的“点描技术”,“奉献主题”的20个音,分布在长号、大管、小号、圆号、长笛等乐器中奏出。表达出对新维也纳乐 谱大师的敬意。
三、对演奏隶的敬意
《奉献》创作是在作曲家多次看完小提琴家吉东.克莱默现场演奏后而开始创作的。在对作曲家的采访中,她也多次强调演奏 家的肢体语言及演奏时的全身心投入,似乎把自己奉献给了艺术,这给作曲家留下深刻印象。此外,在《奉献》作品中,第一 部分结束时,主题已经被“奉献”完了之后,有一段精彩的独奏段落,任由演奏家自由发挥。这个段落是作曲家专门题献给演 奏家而创作的。
“它(独奏小提琴)在乐曲中扮演着诉说者的角色,感情深刻动人。作者借此角色,倾吐内心隐秘,揭示自己复杂曲折的心路历 程”。《奉献》的整体构思和精神面貌都与安东.克莱默的个性密切相关,一些俄国学者认为,是克莱默赋予了这部作品的主 题思想一一奉献,因为在他演奏时,让听众感受到了如此忘我的表演,“如同举行宗教和祭祀活动一般:演员似乎献身于音乐 ”。
四、对艺术的奉献
前苏联时期,古拜杜琳娜的创作长期处于政治形态的压制之下,这使她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失落。她开始构思创作器乐弥撒曲, 以此宣泄心中的郁结。在她看来宗教和音乐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恢复生活的完整性,使生活重新连在一起”。然而,在 那个时代,公开地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是极其危险的。迫于形势的压力,古拜杜琳娜选择了以创作器乐形式表达自己的宗教观 。她赋予了乐器和音乐结构某种生命和象征意义,正如她本人所言:“象征的含义就是融合,就是乐器的特性和音乐的含意相 互交织熔炼在一起”。利用乐器本身的特性及音色特点结合不同的音乐结构来表达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在结构、音色、音高、节奏等方面进行诸多探索与试验。结构方面采用单乐章结构包含多乐章内容的浪 漫主义独奏协奏曲结构原则。同时又将古典奏鸣原则,2O世纪重新兴起回文结构运用其中,使得结构具有多解性。音高方面, 作曲家采用变奏与传统的技术大相径庭,运用有序递增、递减的逻辑思维组织每次变奏的音高。同时,乐章中所引申出来的其 它主题,如“恶魔主题”、“圣咏主题”、“自由主题”等就源于“奉献主题”的变形处理。音色方面,作曲家采用常规奏法 与非常规奏法纵向、横向复合,在配器中加大打击乐的分量(共5组打击乐,几十件乐器),还加入不常见的打击乐器,如邦戈鼓 (Bonghi)、古响板(CrotMi)、锯琴(Legni)、刮奏筒(Guiro)等,使得作品的音色·音响更加丰满,体现古拜杜琳娜注重民间音 乐、注重音色·音响的创作观念。由此可见,作曲家的《奉献》创作中包含她对新音响的渴望和探索,隐射出音乐艺术的挚爱 ,体现出她对艺术的奉献之意。
通过全曲分析,我们发现,在《奉献》中,作曲家为了体现奉献寓意,表达对上帝、对前辈大师、对演奏家、对音乐本身的奉 献寓意。在音高、音色、节奏、结构等方面运用引用、展开、变奏等技术手段,特别是将有序递增、有序递减的结构思维与宗 教中奉献与复活的寓意联系在一起,在形式和内容结合方面创造一个完美的典范。
偶然机会,《奉献》诞生。古拜杜琳娜从克莱默的表演风格中获得创作灵感和激情,特别是她利用了他对音乐的相反处理和他 的音调,这个音调作曲家认为是“完全的自我放弃的音调”。因此,《奉献》是因为一个人而又为了一个人精湛技艺而创作的 一部作品的经典例证。像她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奉献》也包含浓厚的宗教因素,作品中暗含着深刻的“死亡”与“复活” 的基督教象征意义。同时,在这首作品中,她倾心表达对两位前辈大师一一巴赫及韦伯恩真诚敬意,成为古拜杜琳娜成熟时期 的代表作
参考文献:
[1]ValentinaKho1opova.SofiaGubaidu1ina,MoscowCompositionsPress,2008.
[2]KurtzMichae1.SofiaGubaidulinaaBiography,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7.
[3]梁红旗.索非亚·古拜杜林娜作品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
[4]明虹.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一一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5][美]杰里米.尤德金,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6]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