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堂乐歌”运动虽然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但在与课程配套的教材编写教材出版.引进西洋音乐理论及表演形式、教具制作、音乐师资的培养等学科建设方面,我国教育战线的前辈们做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为其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论述“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正面影响,对近现代中小学音乐教育认识及今后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影响
一“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小学音乐教师发展
“学堂乐歌”是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它的出现对于近代音乐教育的思想、规范、课程、教学方式、师资培养以及专业的音乐教育等都起到了模板以及促进的作用,催生了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使中国的音乐师范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师资力量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从这方面也推动了音乐师范教育的发展。
“学堂乐歌”促进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为解决音乐教师严重紧缺的难题,适应音乐课程之需,我国相继成立了多所音乐师范教育学校。较有代表性的如: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它是我国近代最早成立的一所艺术类师资人才的中级师范学校。它1919年成立,1922年改称“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后因经费困难,几经改组、调并,终至停办。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界一批有影响的音乐教师,如邱望湘、陈潇空、钱君甸、唐学咏等都曾就读于此校。这些新兴的音乐教育机构符合历史的需要,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的音乐教育家和普通学校音乐师资队伍。对于加速普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步伐和弥补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队伍的不足,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
学校音乐教育在当时,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教习音乐课所需的教材非常匮乏。许多留日学生归国后成为乐歌课的教师,他们根据教学的需要,编配适合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如沈心工、李叔同等最初直接效仿日本学校歌曲,学习和借鉴日本学校歌曲的创作经验,开始编配歌唱教材。沈心工是在1903年担任小学音乐课教师时,为了解决音乐教材稀少的难题,开始根据自己在留日所学及收集相关资料等编写的教材。
“自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歌唱集》作为中国最早一部音乐教材的出现,至1905年,全国相继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7O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O多种,而有词曲可查的乐歌有1302首之多。”这些教材的编写,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了考虑,根据不同年龄层次,所处年级不同。从选材到编写乐歌的难易程度,作了更细致安排。这样的教材对中小学音乐课的初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除了习唱乐歌之外,一些基础乐理的掌握也的必要的。曾志志先生编译的《乐曲教科书》、《音乐全书》等,就有比较系统的介绍外国基础音乐理论知识。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界的一大助力,对推动乐歌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时候的“乐歌”教材内容多数注意到了思想性、教育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教材较多反映了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也有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妇女解放以及对少儿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广泛内容。除了乐歌教材和一些基础乐理之外,关于和声、作曲技法等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也相继有出版。
三“学堂乐歌”的发展对中小学生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作用
历史表明,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是在这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而音乐体系本身也从此开始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在学堂乐歌时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该时期所产生的系列历史文化产物,对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特别的意义,反应了中国人民炽热的爱国情感。具体作品如:宣传爱科学、爱文化、反迷信旧思想的《何日醒》、《祖国颂》等:提倡妇女要有理想、有新追求,以崭新精神面貌直面生活的《缠足苦》及《勉女权》等;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新思想的《演说》、《欧美二杰》;有大力宣传新科学文化,破除迷信,反对封建思想及各种陋习的《辟占验》、《文明婚》等;以及配合学校教育,反映学生生活,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开学礼》、《春游》等。此外,还有一些歌颂革命,庆祝共和的歌,如:《革命军》、《光复纪念》等。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大多数学堂乐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思想要求,宣传爱国民主,提但科学文化思想,这些思想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受到群众的欢迎。学堂乐歌这一注重教育与思想的使命,它使音乐不限于专业化技能训练,而或多或少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的尝试。“学堂乐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反映人民要求抗争外来侵略,歌颂祖国历史和大好河山,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思想。从而使这样一种思维升华为一腔爱国热血,对当时的中小学生思想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以后的学校音乐教育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0.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版.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马爱红.试论“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现代企业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