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多部钢琴音乐作品,其中夜曲是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为精彩的一组珍品。本文初步的概述肖邦夜曲的起源和发展并为其分类,同时找出肖邦夜曲与费尔德夜曲以及肖邦其它钢琴体裁相比的共性和特性,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自己对肖邦作品的理解,希望能为钢琴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肖邦夜曲;风格特点;旋律音色
弗 雷 德 里 克 • 弗 朗 西 斯 克 • 肖 邦 ( F r e d e r i cChopin,1810—1849),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39年短短的生命,是由无数晶莹耀眼的钢琴珠玉所镶缀起来的。他被世人称之为“钢琴诗人”,这是一个恰当的称号,并不只因为他是音乐史上专写钢琴音乐的极少数作曲家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对浪漫主义精神的完美演绎,构成了钢琴艺术的黄金时代。他重新诠释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并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肖邦其短暂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多部音乐作品,几乎涉及了当时所有的钢琴音乐体裁,他使许多钢琴音乐题材规模扩大、内容加深,还增加了新的思想性和戏剧性,无论从内容方面还是形式方面,都对钢琴独奏音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在这些创作中,夜曲是其最具特色风格的一种体裁,就像巴赫的复调音乐和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一样,是其音乐创作中最为精彩的一组珍品。肖邦本人特别适合演奏夜曲,他那不媚低俗的优雅气质以及高尚的情操,使得夜曲在其柔美的旋律中能够自然的表现出其丰富的内在情感。
夜曲(nocturne)原指“夜间的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独特体裁,一般是指一种音乐细腻、柔美、悠长的抒情器乐短曲,多为钢琴曲,伴奏音型常常采用分解和弦。夜曲不属于标题音乐,不是特别注重结构,也不注重任何主题的发展,它的精髓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或环境,便于听者和演奏者之间传递情感。
18世纪的夜曲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这一时期的许多作曲家均写有此类乐曲。海顿的《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是一首弦乐四重奏曲;莫扎特写过的小夜曲也是管弦乐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则是艺术歌曲;德彪西的3首夜曲《云》、《节日》和《海妖》则是管弦乐套曲,不属于特性曲的范畴。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夜曲”与“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音乐体裁。小夜曲是描写夜晚的情景的音乐,而夜曲则感觉像是作者在晚上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抒发。在肖邦的夜曲中很少有真正是描绘夜晚景象的,一般则是为了抒发自身情感或是歌颂爱情的。当今人们普遍会给“夜曲”盖上肖邦的印章,因为大多数人只知道肖邦的夜曲,然而提到肖邦的夜曲就不得不提到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Field,1782-1837)。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这一体裁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且费尔德作为夜曲的始创者对肖邦的夜曲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于1813年至1835年间共创作了18首钢琴夜曲。其夜曲特征是低音声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其右手所弹奏的主题旋律。费尔德的夜曲不管从名称、概念、还是风格都预示了肖邦的到来,并为李斯特和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提供了灵感和参照。1814年,费尔德在莱比锡出版的三首夜曲,成为了肖邦夜曲创作的源头。据史料记载,虽然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与费尔德交好,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在华沙演奏过费尔德的作品。而在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将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演奏曲目,甚至是将其作为教授学生钢琴所用的教材。
肖邦的夜曲和费尔德夜曲是有区别的,菲尔德的夜曲,为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形式简单朴素,内容多情善感,而肖邦的夜曲,自然且千回百折,让人迷醉;菲尔德总是让夜曲保持最安详的甜美,肖邦则喜欢在宁静的夜曲中加入戏剧性的冲突;菲尔德的夜曲总是像夏夜的微风一样,轻轻抚平人的心绪,在听者彻底放松的同时得到温柔和清凉,肖邦的夜曲却让您的心脏随其跳动,时而忧伤,时而甜蜜,时而激动。
19世纪前半叶是浪漫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肖邦的钢琴作品中充满着浪漫的色彩,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特别是他的夜曲,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精致的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都安排得得心应手,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他的想象献给了键盘,他的天才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了美。他以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艺术风格在描绘着大自然夜色的同时,也通过其旋律倾诉着自己心灵的话语。他的夜曲旋律优美、恬静、抒情,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形式多样且色彩绚丽,不像大型音乐作品那样充满矛盾和斗争,揭示出深刻的哲学和社会问题,而就像诗歌、散文一样,有眼泪,痛苦和愤怒,也有乐观和美好的愿望。在夜曲中,肖邦把他的整个心灵都打开了。肖邦夜曲的创作孕育于波兰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
它的旋律构成、音高特色、节奏组合、和声色彩和作品形式、体裁方面都散发出波兰民族音乐的浓郁风格。如大自然迷人夜景的塑造,月色掩映中情侣的幽会,夜间的疾风暴雨所引起的惆怅、忧郁的沉思,如丝如缕的伤感、内心的悲哀或思念、柔情的表白……这就是肖邦夜曲旋律特性典型的情绪和形象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火一般的激情,内心的惶恐不安,沉痛的倾诉以及与叙事曲相辉映的戏剧性的情节和冲突揭示了肖邦对祖国山河惨遭沦陷的愤恨和无奈之情,体现了其作品中的革命性。
我认为肖邦夜曲来源主要有三点:其一,主要是受费尔德的影响,其右手通常运用大气息的处理,主旋律柔美细腻,左手伴奏一般为分解和弦;其二,受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奏鸣曲慢乐章中的安详、亲切、宁静、悠远风格的影响;其三,在意大利歌剧咏叹调中经常出现一些旋律气息较为悠长且富于变化的音乐元素,也影响到了肖邦夜曲的创作。
在肖邦短暂的生命岁月中,只创作了21首夜曲,尽管他的其它一些作品的旋律风格与其夜曲风格较为相似,比如《降D大调摇篮曲》Op.57和《升F大调船歌》Op.60,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肖邦21首夜曲”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于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有三首是在肖邦过世后出版的,这三首中又有两首受到过争议。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朱利安•丰(Julian•Fontana)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第21首《c小调夜曲》Op.post原来打算编成Op.32 No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所以一些钢琴演奏家的演奏集中都没有收录这两首作品。
这21首夜曲曲目为:
三首夜曲:OP.9(1830-1831):降b小调夜曲No.1、降E大调夜曲No.2、B大调夜曲No.3
三首夜曲:OP.15:F大调夜曲No.1(1830-1831)、升F大调夜曲No.2(1830-1831)、g小调夜曲No.3(1833)二首夜曲:OP.27(1834-1835):升c小调夜曲No.1、降D大调夜曲No.2
二首夜曲:OP.32(1836-1837):B大调夜曲No.1、降A大调夜曲No.2
二首夜曲:OP.37:g小调夜曲No.1(1838)、G大调夜曲No.2(1839)
二首夜曲:OP.48(1841):c小调夜曲No.1、升f小调夜曲No.2
二首夜曲:OP.55(1843):f小调夜曲No.1、降E大调夜曲No.2
二首夜曲:OP.62(1846):B大调夜曲No.1、E大调夜曲No.2
e小调夜曲OP.72.No.1(1847)升c 小调夜曲OP.post(1830)c小调夜曲OP.post(1837)我个人认为肖邦的夜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单一音乐形象为基础,写法像是带伴奏的歌曲,如《降E大调夜曲OP.9No.2》和《e小调夜曲OP.72.No.1》;第二种类型是建立在抒情的歌唱性与戏剧性的不同想象的对比上,如OP.15 里的三首夜曲《F大调夜曲No.1》、《升F大调夜曲No.2》和《g小调夜曲No.3》;第三种类型则是超出了抒情作品的范围,成为真正的具有戏剧性冲突的作品,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如《升c小调夜曲OP.27No.1》、《降A大调夜曲OP.32No.2》和《c小调夜曲OP.48No.1》。
说到肖邦的夜曲与其其它曲种的异同,肖邦的每种钢琴题材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整体来说的话每个题材中也都有代表歌唱性、斗争性、革命性、幻想性、民族性的作品。他的夜曲是夜晚的歌曲,就有如优美寂静的深夜里吹过的微风,旋律情感中透漏着谈谈的忧郁。曲式结构通常为三部曲式,主旋律歌唱性丰富,弹奏时要慢下键;伴奏旋律一般为分解和弦,好比是伴唱,指尖要贴在琴键上摸着键弹。他的练习以单一的动机加以发展,每一首都针对一种技术难点,它们在多方面概括了肖邦对钢琴技术的可能性的想法,因此常作为高级别教学所用。他的即兴曲想象力十分丰富,节奏、速度、情绪变幻莫测,但万变不离其中。他的前奏曲像是大餐前的小菜,虽然短小但却色彩丰富。他的圆舞曲相比传统圆舞曲更加的自由,情感更加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心灵舞曲。他的玛祖卡和波兰舞曲通常用斯拉夫节奏音型,带有着丰富的波兰民间元素,同时具有幻想性,体现了肖邦内心中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肖邦在短短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的这21首黄金般的夜曲,其三种风格类型的转变,也正迎合着他那百般波折风云变幻的生命历程。其最早的Op.9的三首夜曲中,肖邦虽然有着一些模仿费尔德的影子,却也逐步摸索出自己夜曲的风格特色,很多人评论“这就是典型的沙龙音乐”。之后1830年11月29日华沙的爱国者们发动了起义,并占领了一些要地,当时肖邦身在维也纳,12月的时候他与朋友蒂特才得到消息。蒂特决心去参加战斗并劝阻肖邦不要去,而后肖邦无奈返回维也纳。次年沙皇军攻陷华沙,肖邦得知后十分懊恼,悲愤万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可以看出,肖邦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并为自己没能回去当一名士兵或鼓手为祖国的解放尽一份力而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痛之情。1838之后,父亲的去世以及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知道死神已向他招手,而他却坦然以对,这时悲剧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这时肖邦的创作热情依然没有减退,他在和声对位方面更加的完美。他以一种病态的美来谱出完美的生命终曲。洪奈克说:肖邦邦在编制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然而,风格的转变并没有影响到肖邦以及他这21首夜曲高贵、优雅的气质。这就是肖邦,这就是“钢琴诗人”能够创造永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