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虽然一线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念,也关注学生在活动中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以下为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和继而引发的思考:
问题一:为合作而创设的伪合作情境。一次外出听课机会,教师执教学会调查方法指导课。课上,老师布置任务:要求各小组合作行动以最快速度调查下面听课教师,了解他们每天早餐吃什么。于是。每个小组各自分工,完成分工表。有的负责提问,有的负责记录,有的统计数据结果。2o分杨钟的时间内,各小组得到了五六个数据。我想,这一样的调查过程如果是小组成员各自分头行动,边问马边记录,然后回到组内统计数据,那么得到的数据更全面,效率也会更高。
问题二:只教合作技巧,忽略合作品质。刚成为一名综合实践教师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可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只顾自我表现,不愿聆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时间白白浪费了,小组合作也成了空中楼阁!我这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活动中只一味强调合作技巧,却忽略了孩子们一些好的合作品质的培养,学生有技巧却不懂得倾听、分享,如此小组合作也就“貌合神离”了!
问题三:合作方法指导流于表面,没有切实效果。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合作时,总是反复强调,组长要起到领导作用、组员要合理分工、不要产生矛盾、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可是,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小孩子,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实践应用起来。组长怎样领导小组活动,小组成员怎样合理分工,小组内部有矛盾,大家该怎么办?方法的指导只是这样流于表面形式,不能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当中去,学生的合作能力怎样提高?我的思考:
一、一避免不需要合作却强加于合作的伪合作
学生在研究子课题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都需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从选题到研究到成果展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需要学生们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合作才能很好完成的。可是,每一个阶段任务都一定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吗?小组合作是完成任务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这样的合作只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任何意义。比如,简单的小手工制作类活动,学生一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即便小组合作也是重在材料的共享及共同构思等方面,因此学生寻求合作的意愿并不大,我们也不必强拉硬拽追求小组合作效果。
二、不可忽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想问题、做事情,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这些不良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那么,在小组合作中,一般需要哪些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呢?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求助和助人;2、倾听和表达;3、欣赏和展现;4、责任和分享;5、包容和反思
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健康交往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自主地去合作,从而切实提高合作能力。
三、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要关注如何在小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组建小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以4人为宜,并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好的合作方法呢?
1.强化小组意识,确定奋斗目标,构建共同愿景。在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在小组组建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强化小组意识,只有当共同融入到小组中时,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更真诚、更自然、更深入。组建小组时,教师可以布置给小组起名、建立口号、设计自己小组宣传海报的方法。组名要能够反映组员共同的心声,能够激发组员的一种集体自豪感。小组口号反映了大家共同的愿望,激发所有成员为这一愿景而努力的任务,它能够创造出小组内部的凝聚力。
2.扩大合作范围。在活动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经过小组讨论、合作都无法解决,学生可以进行组间交流;也可以由小组中一位学生进行主持,向全班同学征集“金点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合作的魅力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4.总结交流,反思评价。活动过程当中或者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对小组合作的方法、感受、体验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如:在活动遇到困难时,成员需要共同讨论解决;当活动取得进展时,小组成员共同分享成果、畅谈体验;当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时,成员需要汇总活动成果,评价彼此表现;当遇到新问题时,及时讨论,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