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相信这是经过验正的。耳闻目睹的那么多个典型学校的成长和发展,事实证明,这是真理。一所学校,办学思路开阔,制度健全,课程丰富,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校园文化蕴藉幽远,这是因为校长有大格局,大脉络,大视角。
校长要有开阔的文化格局。作为中国本土的学校的校长,骨子里要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基因,这样,才能摆得开架势,才能厘清远与近、虚与实、大与小、先与后、内与外、得与失、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才能少些功利、少些浅
薄、少些浮华、少些狭隘。
校长要有载物之德。教师这个群体,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强,尽管现在社会时有微词,但总的来说,在道德方面,修养相对较高。作为一校之长,品德修养一定要承载得起这个群体的德行修为,让学校的大多数人有一种仰望的敬畏,有一种无言的威严,有一种身为其团队成员的自豪,有一种与物质无关的归属与依恋。
当前,对于大学的校长有一种去行政化的呼唤,大学尚且如此,中学、小学的校长对自己更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角色定位。校长不应该把自己当作官,他应该有权威,但他的权威应该在思想、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他应该有点清高、有点天真甚至有点小文艺,但绝不可以妄自尊大、玩弄权术,不可以沉缅于高高在上、颐指气使。
校长应该深深地懂得知识分子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人格上被尊重,需要民主和平等,需要激发其内在的精神力量,需要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情感上的默契,需要价值上被认同。所以,校长要抓住教师内心深处振动的频率,要做教师的精神解码人。
校长要有包容的胸襟,把学校的每一个体当作自己的合作者,而不仅仅是下属,要包容他们的缺点、不足,发扬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合力。如果在众人面前,耍威风、拿架子、显能耐、摆功劳、自以为是、文过饰非,有错误总是别人的,那么,其他人就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没有做事的勇气与动力,没有做主人肯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是这样,校长做事也一定只是浮在表面上,不可能沉下心来研究专业和学问、研究老师和学生、研究继承和创新、研究现在和未来。那么,学校的发展呢,必然是进退维谷、徘徊不前,谈什么以人为本、人文关怀,谈什么创新,简直是在骂人。
有一个良好的文化格局做背景,校长才能有一个对等的管理格局。管理格局规范、大气,守住根本,突出重点,形成体系,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混合、反应,学校才能形成风格,所谓的个性和特色才能显现出来。
校长的管理格局主要体现在制度、课程、队伍三个大的方面。制度是根本、是导向。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什么样的集体。制订制度需要研究学校的发展历史、地域文化、师生组合,是最需要“因校制宜”的。割裂历史,断章取义,不做调查研究,靠想当然、拍脑门,那个制度就只是写在纸上而已。制度不在多少,在于它的适恰性、可行性,在于是否突出重点矛盾、是否凸显了教师的主人翁地位。
课程建设能力体现着学校的软实力,是校长办学思想的既直观又深刻的显现,是校长人才观的全景呈现。是否尊重人的差异和个性,是否努力为学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物质条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得一目了然。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本,校长会努力借助一切条件,为学生开设多元化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他们有空间、有条件发展兴趣特长;以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那么就会走入学校间同质化倾向的狭窄发展空间之中。追求学生考试分数不是错,重要的是,怎么去追求。作为学校的校长,我们应该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副产品,以尊重、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为前提,给他们以自由成长的空间。让每一个不同的生命精彩绽放,这样追求学生考试分数才不违背教育的本真,也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了党的教育方针。
我们都知道,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和水平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发展高度。学校的发展愿景、人才培养规划、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依赖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确定什么方向,以什么为载体,借助什么力量,达到什么标准,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每个学校都要动脑思考的大问题。况且,社会各种诱惑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教师生活的空间,如何游走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选择中既使其兼顾而又能突出后者,这是考验校长智慧、人格魅力、做人做事格局的关键一环。校长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给全校教职员工立了一个标杆,无形中起着一种潜在的作用,是追随、模仿还是批判、鄙视,这种价值判断和选择无声无息地左右着一个学校的风气。
所以,一个校长不可以轻视自己,要理智、慎重地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