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课程资源的各种因素发掘来,有机整合.真正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因此,整合多学科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整体上的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整合,实现学生学习的全方位,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也是教师必须实施的一项重要行为。
一、转变课程资源观念,实现学生学习的全方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出现了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科”的传统课程观。虽然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观打破了学科界限,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单一化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以教材为例,让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去探究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课程资源观念,整合文本资源、师本资源和生本资源,融多种资源于一体,把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是教师参与其中进行课程加工整合,学生参与其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多样性、趣味性、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习资源的整合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服务和帮助,实现学生全方位学习。
(一)整合文本资源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存在“学科本位”思想,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就教材教教材”,“就知识学知识”的狭隘性的教与学。知识具有生成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学科问知识整合的教学运行框架。由本学科的某一知识点向相关学科发散,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核心,兼容并借助相关学科内容,为解读本学科的学习所用。这样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在丰富的文本资源下的有意义同化。学科教学就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学习过程也能够更有效地发生、发展。如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教学密切相关。多媒体、网络教学走进课堂内外,成为师生学习的媒介。师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可见,多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丰富的文本资源,而且还是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搜寻推荐信息资源,还可启发学生自行搜索。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既能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的机会,又能增强学生运用优秀信息资源学习知识的辐射度。获得充分的感知信息,激活思维、想象,促使理解、内化,有利于实现学生
全方位学习,提升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审视师本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耆,是实施课程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教师决定蕾课程资源的积累和利用。不同教师对相关学科课程的感悟不同,就会呈现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资源的发掘、整合和利用的程度,以及教学效益水平。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师的行为习惯等都将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所以,要注重发掘教师身上潜藏着的知识能力资源、精神资源等,为学生发展提供可塑资源。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审视自己,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念。
(三)整合学生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构建事物的意义,不同的人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这种客观差异性本身就构成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力结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与他人合作方式等都是可利用的生本资源。因此,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发点,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线,整合学生资源。使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再思考,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为学习注人新的生命活力。
二、优化课程资源,促进学生思维整合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最后目标是使各个部分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起,构成了有机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这正突m了多学科问资源整合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处理教材时,要以本学科的知识为主,抓住教学资源的生成点,借鉴、汲取有效信息进行创造性整合,吸收多个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使相关多学科教材资源得到创造性的应用,重建课堂教学结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去开发和整理为学习而用的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把学习某一学科的方法、途径、手段、知识等自觉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同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