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白诚仁;音乐创作
白诚仁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当中,创作领域十分广泛, 但其中在声乐领域方面的创作最为受人关注。笔者通过搜索白诚仁先生在 1956 年至 2000 年这 44 年间的作品,其中有乐谱可查的作品就具有 99 部,并且留下了多部广为流传的佳作。从其创作时间上的跨度来讲,白诚仁老先生可称为是音乐界的一颗常青树,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创作生命力。从 1959 年白诚仁先生的代表作《洞庭渔米香》问世之后,白诚仁选择便一直笔耕不息,始终默默无闻地进行着创作,就算是在我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特殊的意识强制之下,其创作热情也始终未改。就算在其 1996 年正式退休之后,仍然没有割断与音乐的联系,反而进入了其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开始寻求更加多元化的创作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仍然创作了许多首传唱度较高的音乐作品。作为一名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音乐人,在其创作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历史以及不同时代所留下的痕迹,其创作作品普遍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可称得上是时代的缩影。
《洞庭渔米香》以及《挑担茶叶上北京》作为白诚仁老先生的代表成名作,分别创作于 1959 年与 1960 年。在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虽然人们的思想同当时客观的现实条件相脱节,但是人民百姓仍然沉浸在解放之后的喜悦当中,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与向往。《洞庭渔米香》便主要是通过对洞庭湖畔人民丰收景象的刻画,来展现出当时人民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是作者当时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这首歌曲一经创作便传唱大江南北。《挑担茶叶上北京》 则表达的是白诚仁先生对毛主席的爱戴,白诚仁先生凭借着对毛主席的爱戴来到了湖南,来到了毛主席的家乡,并且以作为主席家乡的音乐工作者而感觉自豪,整首歌曲音调高亢、旋律舒展、节奏清新,表现出了一种斗志激昂、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曲还曾受到过毛主席的称赞。并且在此时期,反“右”运动开始萌芽,在反“右”主义思想影响之下,开始对各类“黄色音乐” “艺术歌曲”进行批判。白诚仁先生的《洞庭渔米香》和《挑担茶叶上北京》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材上还是在音乐的安排上,尽管都难以避免地带有一些大跃进思潮中的无意识“拔高”倾向,但是它更表达的是一种年轻人的心态,它运用的是一种朴实的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个年轻人对于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充满朝气的祖国大地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党、对毛主席的忠诚信仰。这两首作品算的上是当时历史时期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品,它们代表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可称得上是当时一片肃杀气氛当中的积极因素。
随即进入了十年“文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各种艺术创作都得到了扼杀, 当时的音乐界几乎成了 《语录歌》 《忠字歌》的天下。在这一时期,极左的文艺路线严格要求音乐作品的创作要以革命斗争作为创作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主题必须是要赞美党、赞美毛主席,在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毛主席的个人崇拜似乎被蒙上了一层迷信色彩。当时的音乐家都担有极强的精神压力,不敢进行音乐创作,怕稍有差错便被打入“反派”。当时白诚仁先生可谓是初出茅庐,但是在“文革”时期,其创作热情也同样被打压下去,白诚仁先生在平衡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以及政治现实之后,他谨慎地只创作了一些在政治上无关痛痒的作品,因此也就没有被卷入批斗的浪潮当中。
特别是在李劫夫等人也开始致力于谱写 《语录歌》 的时候,白诚仁先生开始另辟蹊径,他选择了另一种倾向于两全的做法,便是为毛主席所创作的诗词谱曲。1967 年,他便为男中音独唱谱写了《沁园春·长沙》,并且得到了认可。直到“文革”的中后期,在这一时期器乐创作得到了复苏,他便开始借助苗族民歌的音调来进行创作。例如白诚仁先生在 1972 年创作的舞蹈音乐《阿妹上大学》以及在 1975 年创作的口笛曲《苗岭的早晨》。即使是在那种历史环境之下,白诚仁先生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仍然带有欢快的气息,可见在这一时期,白诚仁先生就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并且将这曙光带给广人民群众,帮助人们走出黑暗的阴霾。特别是口笛曲《苗岭的早晨》,它是运用苗族“飞歌”的音调谱写而成,并且用口笛这一乐器演奏出来,也正是因为《苗岭的早晨》使得口笛这样一种辅助性的乐器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民族乐器。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音乐作品造就了一件民间乐器。在 1995年,白诚仁先生又将《苗岭的早晨》进行改编,改编成了一首由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声乐作品,这也突出了体现出同一题材在不同的年代以及不同的艺术手法作用之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艺术价值。白诚仁先生在 1972 年所创作的合唱作品《苗岭连北京》以及在 1975 年为电影《枫树湾》所创作的主题曲以及插曲都是当时所流行的领唱形式以及合唱形式,这些创作曲目都延续了《洞庭渔米香》的创作风格,虽然同样是赞颂党、 赞美毛主席, 但是白诚仁先生的乐曲曲调更加铿锵有力,在情感的表达上真挚自然,点到即止,同那一时代的许多苍白生硬、缺乏艺术性的仅仅是高喊“社会主义好”的歌曲相比,具有天壤之别。在 1976 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被压抑许久的创作热情都得到了释放,此时,白诚仁先生也为郭沫若先生作词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谱写了曲,这一作品也可称得上是紧追了时代的步伐,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在“十月胜利”之后内心的喜悦之情。“文化大革命”所经历的十年, 对于音乐文化界来讲可以称为是一场大灾难,在这一时期当中,对音乐文化的打击是惨痛的。之后随着“改革开放” 国策的实行, 人们的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音乐文化界可称得上是百废待兴,都呈现出一副全面复苏的景象。这一时期也开始呼唤音乐艺术功能的回归,否定了音乐长期作为一种政治附庸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在这一时期,音乐家的观念得到了转变, 开始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艺术风格,从以往的以歌颂党、歌颂毛主席为主要基调的歌曲创作转为对普遍人民群众、 普通事物上的关注, 各类优秀作品层出不穷,音乐界如春天般生机盎然。但这时候的白诚仁,虽然也紧随时代步伐,但却并非盲目跟风,在经历过这些动荡时期之后,白诚仁也步入了中年时期,在这些动荡当中,他也被磨练得更加的沉稳以及理性,在器乐创作、新潮音乐、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形势之下,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创作风格,白诚仁先生仍然是将传统的音乐语言作为主要创作风格,其作品当中仍然蕴含着极强的乡土情结。
在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诚仁先生也创作出了多首经典曲目,其中包括 1980 年所创作的声乐套曲《故乡行》、1981 年所创作的《春暖桃花源》、1988 年所创作的《小背篓》等等,从这些音乐作品可以看出,白诚仁先生对音乐创作的执着并不仅仅是墨守成规,他的艺术创新是一种渐进式的,而不是急转式的。这是对传统的适当扬弃或者适度修砌,而不是直接彻底丢弃。其创作风格的转变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人为地助长。白诚仁先生 1981 年所创作的《春暖桃花源》同王立平先生为影视剧《红楼梦》所创作的音乐在听觉上有些相似,由此可见《春暖桃花源》的音乐风格在当时人民群众当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又比如白诚仁先生在 1988年所创作的《小背篓》,就是采用的湖南湘西地区山歌的音调谱写而成,其中优美的旋律能勾起人们对童年生活、对母爱的深深回忆。在 1990 年,宋祖英第一次登上春晚所选唱的曲目便是这首《小背篓》,自宋祖英将这首歌带上春晚之后,《小背篓》便开始在街头巷尾广为流唱。假如说《苗岭的早晨》成就了口笛的话,那么可以讲《小背篓》成为了宋祖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可以看出白诚仁对家乡的依恋之情,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看,这些作品同他早先所创作的作品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了转变,开始以一种更加内敛、深沉的的方式来表达一个倾诉式的或者感怀式的情感世界。除此之外,白诚仁先生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上也越来越显得不着痕迹,在这一时期,他已经开始逐渐将民间音乐的灵魂以及神韵融入到自己的创作曲目当中。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更为宽松,白诚仁先生又走入了其创作的丰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近四十首优秀作品。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白诚仁先生开始对自己所经历的不同历史时代进行回顾、总结以及概括,经历过的屈辱、苦难以及斗争纷纷回放。 但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崛起又给予了人们无限的希望,人们的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研究。白诚仁先生在二十世纪末的音乐创作,首先更加注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开始采用一些历史题材、 民族风情进行创作, 例如歌剧 《苍原》 。
其次更注重对人生以及未来的理性思考,注重对先秦哲学的深入探讨,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这一时期,他更注重的是作品思想上的深度。细数白诚仁先生在二十世纪末期谱写的曲目,有 1993 年创作的《九嶷怀古》,1995 年改编的《苗岭的早晨》,1999 创作的《山鬼》,1999 年创作的《山神》等等。尽管在这一时代的音乐思潮对白诚仁先生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白诚仁先生在这一时代创作上的风格的转变更多的是来自其自身的人生感悟。从白诚仁先生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步入花甲之年的白诚仁开始有了深沉的怀古之情。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白诚仁先生开始致力于古典诗词的谱曲,他综合自身的阅历再结合时代的眼光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通过自己的谱曲来表现出自身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理解,即便是其在 1994 年创作的《南岳之歌》以及 1996 年创作的《长沙之歌》,诸如此类的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白诚仁先生也能够从这些人文史迹当中引发感怀。
综上所述可见,白诚仁先生的音乐创作是与时俱进的,他始终能够跟随时代的脚步,根据所处时代的不同创作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但是也能够明显看出,虽然在不同时代他所创作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但是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一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艺术情怀,白诚仁先生对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对自然风光的深层领悟,都促进了其艺术风格的形成。白诚仁先生十分善于对民间音乐元素进行提炼以及运用,因而其作品当中都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从总体上来讲,白诚仁先生由于长期深入民间并且对民风民俗进行考察, 使他能够以一般民众的审美能力作为标准,为人民写歌,从而使其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在民间广为流唱。总而言之,白诚仁先生选择的是一条朴实无华的、深入民心的创作道路,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家,白诚仁真正摒弃了世间浮华,把自己置身于最平实的乡土之中,与民众同呼吸,才创作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音乐作品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陈帜、刘人博 . 百家文库:白诚仁卷 [I].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2] 徐云华 . 从《洞庭渔米香》到《小背篓》:访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白诚仁 [J]. 老年人,2007(9).
[3] 居其宏 . 新中国音乐史:1949-2000[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