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西文化;小提琴;民族风格
目前,学界对于小提琴民族化方面的研究,少有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层面。大多数中国学生对演奏小提琴作品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本文将在中西文化差异基础之上分析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的风格特点。
一、中国音乐家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追求民族风格
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中国的小提琴文化不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作曲家、教育家、演奏家,他们为民族风情与题材表现欲小提琴音乐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0世纪,中国开始有留学生在外国学习小提琴,如老一辈音乐家洗星海、聂耳、丰子恺、刘天华、陈洪等,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在传播和学习小提琴时,都能够重视小提琴的民族化问题。
二、中西音乐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从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看法,西方国家因在航海历史久远,强调在自然中勇敢抗争,并将此体现于音乐作品之中。西方小提琴协奏曲的首章一般都使用奏鸣曲式,能充分体现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思想文化是精、神相结合的生命观和自然与人相融合的宇宙观。其鲜明特点是基于农耕文明状态下,对于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协调,强调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自古以来,中国的哲学家们就普遍认为,“气”不仅是天和地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的主要构成元素。再者,作为自然界中最基础的部分,人类和世界万物都需要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和谐是最适合的状态,而保持和谐的基本方法就是站在中立面。由此看来,与西方音乐为了突出抗争思想而将多个主题体现于作品之中有很大不同,中国音乐则更多的是力求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不太强调对于强烈矛盾的凸显。借景抒情、描绘自然、托物言志等乐曲,音乐结构在力度、色彩、速度的改变上表现出圆滑过渡和感情渐变的过程。感情抒发时遵循“发乎情,止于礼”的分寸感,反映出中国文化中所追求的讲究秩序、和谐安宁、重视人伦的文化思维。
(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文化中的理论体色,传统音乐的审美方式注重的是“神”、“意”等方面,就如同中国绘画相似,重视意境而对于形象的表现并未过分重视,作者主要想要体现的是个人的情感寄托。中国音乐是在韵味和意境上的追求,如《海滨音诗》、《渔舟唱晚》、《夜景》等作品。西方音乐则侧重于结构上的美感,有着严谨的创作原则和曲式结构,将音与音间的管理进行发展和运动,例如:乐句、动机、和声、旋律、结构。
三、小提琴演奏时民族风格的把握
(一)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中国民族风格
由于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教学在使用教材、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艺术标准等各个方面都沿用了西方的教学体系,在西方教学法的影响下导致了民族文化和审美方式的缺乏。目前,有部分中国学生演奏本民族的音乐带有西方音乐色彩,但在演奏西方作品时又伴有中国文化感情在其中。对作品把握的不准确是由于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戏曲和音乐了解不够深入,又长时间的处于西洋教学的思维模式中,导致调性单一。中国小提琴作品在旋律方面应该从民间、民族戏曲和音乐中获取素材,在曲式方面多学习民族音乐的循环曲式、多段体、民间变奏曲式等手法,并从中国乐器的演奏方式和音色获得节奏、音色素材,增添民族特色。因此,在演奏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时,只是音符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要摆正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态度,首先从文化方面理解、分析和把握音乐作品的结构、主体、风格以及句式等特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仔细学习音乐中所反应出的文化意义,如此才能将中国文化深入的演奏中。中国小提琴教学上应该将一些中国乐曲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熟悉中国戏曲、民歌和优秀的传统音乐,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应该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二)从民族乐器中获取民族风格知识
中国民族乐器颇为丰富,其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每个音的运动可能性。例如,琵琶品距和弦高能够方便左手推拉对音色和音高改变;编钟的不同位置的音色各不相同;竹笛根据按孔方法的不同变换出不同的音色;古琴通过震颤和持续、虚与实、阻断和游移的变化,演绎着不同的民族风情。小提琴音乐应从这些民族乐器中充分把握好民族风格的演奏。
四、结语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要想真正在小提琴的演奏中将民族文化演奏出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音乐家长期不懈的代代发展。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小提琴音乐的民族风格,同时也有助于对把握中西音乐的相似性,加强二者的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杨园.中西文化差异与中国小提琴作品演奏风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71-172.
[2]张慧敏.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