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和思维方式差异两个方面,阐述母语负迁移对汉英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语言特征;思维方式;汉英翻译
当母语的影响渗透到二语习得中,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不仅包括语言因素,如发音、词汇、词义、句型结构,而且包括文化、思维、历史、社会等语外因素。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定性,与外语是相同的或类似的,那么母语的语法、句型等就会对目的语的习得产生正面影响,这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如果母语与目标语语言规则相异,就会对外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译者如不了解目标语的规定性,在翻译时就容易产生错译或误译。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特点以及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母语负迁移不可避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语言特点方面的负迁移
(一)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1.汉英两种语言中很多词义不对应的词容易造成负迁移
在汉英翻译中,准确理解词汇意义是做好翻译工作的根本。汉英两种语言存在大量的对应词汇,这是两种语言可以互译的基础。然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不对应的词,这些不对应词很容易造成翻译中的负迁移现象。
英语中,“account”作名词时可以兼顾“账户、报告、理由”等意义,作动词时可以表示“解释、导致、认为”等意义;“cousin”既指堂兄弟姐妹,又指表兄弟姐妹,汉语则不存在这样的词汇。这些英文单词无法确切地表达汉语词的精确含义。在对这些词进行汉译英时,我们一般用相对笼统或概括性的词来解释。同样,汉语中的喇叭在英语中有“trumpet”“hom”“loudspeaker”等,猪在英语中有“pig”“hog”“swine”等,这些确切的英文单词也无法表达汉语中“喇叭”“猪”等词的概括含义。因此汉译英过程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才能选择合适的词语。
2.汉英词语的外延意义和内在意义差异产生负迁移
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很多共同方面,这些共同方面导致他们拥有很多共有知识,人们在阅读时会调动这些知识来帮助理解所读的内容。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在知识结构上自然会存在不少差别,对词的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也会很不相同。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使文字的使用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比如,黄色在中国有很多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金黄是财富的象征;明黄是皇权的象征;五行的土居中,以黄色来表示;中华民族有位人文始祖“黄帝”。当然黄色也有消极意义,用以指代色情、淫秽、低俗的东西,如黄色杂志、黄色事业。而英语文化中yellow”没有那么多隐含意义,常常指代忧郁的、病态的、令人讨厌的、胆小的等涵义,象征着怯弱。
(二)旬式结构层面的负迁移
在句式结构上,英语语言注重形合,而汉语语言强调意合。英语句子的构成必须具有“主一谓”结构,而且“主谓”要求一致,否则就不能箅句子。汉语则不同,只要语义上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合成在一起组成句子。这就表现出汉语很强的“意合特性”。如DavidPollard所翻译的余光中先生的《尺素寸心》中的一段:其实即使终于鼓起全部的道德勇气,坐在桌前,准备偿付信债与万一,也不是轻易能如愿的。ActuallYeve[1ifyouscrewupal1yourmoralcourageandsettledownatyourdesktopayoffyourletterdebtcomewhatmay,thethingiseasiersaidthandone.很明显,这段话中的汉语并没有表明谁鼓起勇气,没有句子的主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而翻译成英语时则必须把主语补上,否则就成了一个错句,让人不知所云。
(三)篇章层面的负迁移
英语和汉语的语篇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思想,都是为表达主题意义服务的,但汉语语句和段落之问更多的是靠意义衔接,而英语则依赖于各种衔接手段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更加紧密、完整。
紫鹃一面收拾了吐的药,一面拿扇子替林黛玉轻轻的扇着,见三个人都鸦雀无声,各人哭各人的,也由不得伤心起来,也拿手帕子擦泪。
Zijuan,whohadcleanedupandwasgentlyfanningDaiyu,wasso",affectedbythesightofthethreeofthemweepinginsilencethatshehadtoputahandkerchieftoherowneyes.
上面汉语句与句之间很明显主要靠意义衔接,而译文用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一个“SO?that”句式以及一个“weeping”分词作后置定语结构实现了该段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看起来不仅句式紧凑,而且让人感觉一气呵成。
二、思维层面的负迁移
(一)中国的形象思维和西方人的逻辑思维
汉语中的象形字是中国人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汉语用词活泼形象,通常以物言志,而英语常常借助于抽象名词。如“蒙在鼓里”(bekeptinthedark)、“哭笑不得”(finditbothfunnyandannoying)等。在汉英翻译的处理中,常需要采用形象转抽象的翻译技巧,即句法翻译中的抽象译法。
(二)中国人的同向思维与西方人的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原文本与翻译语虽传达完全一致的信息,但表达方式迥然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经常使用相逆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概念或现象。如“您先请”英文译为“afteryou”、“八五折”译为“fifteenpercentdis—count”。汉英翻译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西思维顺序的差异,否则可能会产生与原文大相径庭的译文。
(三)中国人追求“华丽”,西方人强调“确切”
中国人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对事物进行渲染与夸张,偏向于感性,而西方人偏向理性,修辞审慎。这一特点在描述景点时尤为突出。
珠江景色迷人、碧水潋滟,华灯闪烁,犹如七色明珠镶嵌十里珠江,汇成一条异彩纷呈的珠江彩虹。ThesceneryofthePearlRiverisSOfascinating,withjade—greenwaterandbeautifullights,thatitseemsthelongPearlRiverisinlaidwithseven—coloredpearls,whichformsacolorfulrainbowofthePearlRiver.上例中汉语四字词语的使用凸显了华丽的色彩,如果采用直译法,这些修饰词的译文会很冗长、夸张。译者采用了重组法,用平实的语言把文中的实用信息传达了出来,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三、结语
中西方由于地理、人文、社会等多种因素的交错影响,使两者不仅在语言的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明显不同。我们在汉英翻译时必须意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习俗、思维习惯方面的差异,避免由此而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莉.跨文化交际导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丁铭,林欣达,金海英.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与翻译[J].文化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