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对其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文学经典中蕴涵着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守节操的人格精神,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面向人文素质教育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调整教学内容,精选人文精神蕴含丰富的作品;同时更新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代文学;经典;人文素质;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及一些负面问题的影响,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倾斜。在他们身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而社会感、责任心、公德心非常淡薄,表现出理想和信念的失重。
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讲实际、重功利、慕实惠,将热切的目光投向金钱、地位、权势,一味追求物质享受;他们缺少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社会、对同学都很淡漠,没有宽广的胸襟,又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虚拟世界中的争夺厮杀;他们公德意识淡薄,举止散漫,行为随意,以标榜个性为由,不肯接受那些本来必要的约束;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的同时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有限,面对困境不能自拔;他们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往往极度自我中心,很难与他人和谐共事诸如此类的问题,导致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大学生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社会对他们的希望与热情,转而变为失望与责备。究其原因,主要并不在于他们基本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等业务问题,恰恰就在于他们身上人文素质的缺失。既然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这种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那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帮助他们树立人格的尊严,确立高尚的思想,塑造健全的品格,确定和把握自身在现实环境中的位置,克服人情淡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偏执,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说,现在大学生人文修养的薄弱不容忽视,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已成为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文学经典大有可为
目前,对大学生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共识,很多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其有效途径,如建设素质课程,以优质的课堂教学直接教育学生;加强师德建设,以先进的模范表率力量感染学生;又如优化校园文化,以良好的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等等,从各个方面对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一些建议。所谓人文,包括文、史、哲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构成大学生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正是人文知识沉淀之后的升华。《荀子·宥坐》篇云:“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就是说读书、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飞黄腾达,而是为了遭遇坎坷依然乐观,处于忧患仍能坚强,知道祸、福、生、死而不困惑,即学习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格。荀子的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就是要加强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国古代作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这其中包含着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丰富的人文知识,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精神。而文学经典是这些古老而优美的文学作品经过漫漫岁月的层层淘洗之后积淀下来的,是经过代代前人的重重解读后清晰出来的,它们记录着前人的人格操守和志趣追求,表达着前人的热切情怀和饱满希望,诠释着前人的自强不息和奋发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因此,在诸多教学内容中,古典文学贯通经、史、哲、艺多个学科,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
三、发掘人文蕴涵。发挥经典作用
文学经典作品汇集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文知识的瑰丽宝库。要充分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就应该对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具体说来,文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之一。在文学经典中,这一精神有着生动而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这一类神话传说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与天、地、自然顽强斗争的勇气与行为,他们补天之阙缝,移地之阻隔,填海之惊涛,上射骄阳,下逐恶兽。面对灾难,面对困难,他们不逃避,不退缩,勇敢地抗争,正体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如,屈原在《离骚》中吟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对真理的不懈探索;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呐喊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对功业的热忱追求;杜甫困守长安,诉说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情系天下,心怀苍生的宽广胸怀。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也是以一个个离奇的神魔故事,展示着为了信仰和理想,为达到既定的目标,甘愿历经艰难险阻的磨练,九死而无悔的执着。
2.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坚持,是顽强,是乐观而勇敢地面对。这方面,古圣先贤们用他们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的榜样。李白仕途坎坷,仍然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宦海沉浮,仍然高歌:“莫听穿林打I1t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陆游以抗金报国为己志,即使须发苍白,还慨然宣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他们历尽磨难而始终冷静、达观、超脱,平淡看待个人的荣辱沉浮,保持超然自适的人生信念,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从这些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历经挫折,却不因此否定人生的顽强,能看到虽处困顿,却始终保持乐观的自信,能看到坚持信念和理想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
3.坚守节操的人格精神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说明l『作为“君子”对人格应有的坚守。古往今来,我们从来就不缺这样的人物与作品。屈原在被排挤、放逐时,反复申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町惩”;李白在仕途失意时,慨然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关汉卿狂傲恣肆,独立不羁,骄傲地宣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南吕·一枝花》),或自投于汩罗而表白自己的高沽,或纵情于山水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或放诞{壬Il生而高标脱俗,都以其对节操的坚守,成为我们所景仰的楷模。
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前述之外,古代文学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反对侵略、同仇敌忾的爱国思想,尊老敬贤、慈爱孝悌的伦理精神,扶弱济贫、舍己为人、知恩必报的良好道德,以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愤世嫉俗的批判意识、独立尊严的人格意识所有这些,无不是对人间真善美的褒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因此,选取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发掘其中深刻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可以培养生活情趣,提高文化素质,是我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文学经典教学,既是对文学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民族品格的宣扬、对民族心理的渗透。可以认为,古代文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呢?
1.改变教学理念,明确人文素质教育核心目的
在教育观念上,对课程的定位应该明确,要确定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这一核心,即把文学经典当作文化载体,发掘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发挥其人文性的引导作用。
文学经典的人文性总是与其审美性相伴而行。一篇好的作品,在具有高度审美性的同时,必然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高度的智慧,表现出极富个性的人生态度,这些“风雨江山之外”的思想、感情和态度,正是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聚,具有极为可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面向素质教育的文学经典教学,应该是以作品的审美性为载体,重点在于用当代意识创造性地发掘、阐释、激活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人生哲理、人生智慧,将审美愉悦升华为情感精神的滋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美感动人,以情感育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转化。
与此同时,文学经典还与历史、哲学、政治息息相通,与音乐、绘画、书法、戏剧水乳交融,因此,在作品文本欣赏同时,贯通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内容,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优秀的文化成果,提高审美能力,逐渐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遵守的一个原则。
2.调整教学内容,精选人文精神蕴含丰富的作品
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蕴涵丰富人文精神的作家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同时,要兼顾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曹雪芹中国古代的众多作家作品共同承载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精神,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源泉与动力,是人文精神的丰厚宝藏。然而,几千来积累下来的文学作品数量浩繁,内容丰富而庞杂,精华与糟粕并存。故而,在教材建设方面,不仅仅要考虑其艺术特质,还要重视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要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精选那些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作品,进行重点讲授。要兼顾作品的艺术魅力与作家的人格魅力,强调人格的崇高价值。同时不可偏难偏深,最好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内容调整。从而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平等的人格意识以及“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帮助大学生调控情绪,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宽容、平和、达观、洒脱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健康的审美心理,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3.更新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方面,应该有所创新。改单纯的教师讲解为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寻求音乐、美术方面的专业支持,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文字、画面、音乐等多方面结合,生动再现经典作品的审美风范。还可以尝试多种教学形式,讲授、讨论、演讲会、课本剧、影视鉴赏等等,利用各种可行的方式方法,其效果会远远胜过老师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促进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还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开展有效的教学。
4.革新考查方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文学经典教学中,一般均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兴趣往往消失在过于烦琐的篇章分析之中。而且,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后人强加进去的理解、解释,学生学还并不多见,但笔者相信,只要我国高校外语教师齐心协力,一定能探索出有效的语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外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38—642.
[2]杨玉晨.英语词汇“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1993(3):24—27.
[3]Wray,A.FommlaicLanguageandthe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
[4]Lewis,M.TheLexicalApproach[M].Hove:LTP,1993.
[5]NattingerJ,DeCarricoJ.LexicalPhrasesandLanguage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