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解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探究语用解释策略在翻译学中的具体应用,结合语用学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对翻译的“信达雅”标准进行了重新认知。
关键词:解构主义;语用解释策略;信达雅;整体对应效应
语用学理论是语用解释与翻译的理论基础,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再到符号学,都对语用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尤其是解构主义理论下的语用学的迅速发展,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与审查提供了更加通用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与现代的翻译理论非常贴合,注重从变化不定的语言环境中整体把握原语言信息的动态系统,不再追求一字一词的对应,而是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对应效应的实现。
一、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解构主义把自己的行为称之为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批判,或者可以说是一套消解的语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确定了意义的策略。我们对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策略以及理论进行了整理,它们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为此,德里达用他的“去中心”的观念,对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所谓的柏拉图“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抨击和批判。他的这种理论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包含了反对“语音中心论”、瓦解二元对立、发明延异概念、“替补”以及“互文性”等五个方面。德里达在解构主义理论方面的重要成就突出表现在:否定了逻各斯主义的“语音中心论”,建立了一种“文字学”,以便突出并确认书写文字的优越性。一般来说,解构主义在翻译中的突出表现为:解构主义让那些长期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的逻各斯中论得到了解放,使得原本具有森严等级的对立的二元被打破了,进而得到了概念间没有中心和等级、只存在差异的观点;解构主义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同时,解构主义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
二、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解构主义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解构主义以无中心论反对中心论。解构思想并没有由于形而上学这样的悖反逻辑而变得成功,反而使会情况加剧恶化,使它陷入了另外的历史困境,即对事物进行意义不定、真理虚妄、漫无边际的解释。
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功能并不是万能的,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讲究语用学理论的具体作用。在解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语用解释策略将更有用武之地。
首先,从学科的交叉性来说。翻译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特点与语用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其次,从研究对象上来说,二者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即语言表达与语言理解。二者都认为语言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都注重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两门学科一致认为,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还涉及对认知、心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知识的全面理解。运用语用解释策略将成为翻译学研究与发展的一个新范式,会在翻译的进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运用语用学解释策略进行翻译的重要突破
解构主义与语用学解释策略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首先,从语用翻译中的关联理论来说,如果要准确理解原文,就必须先重视原文的语境,然后通过对语境的深入分析,再找出原文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而要获取关联,就得依靠译者的百科知识以及对原文语言以及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来获取对翻译的有用信息。
其次,从语言和翻译行为的施为性来说,解构主义指导语用学解释理论,更好地诠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解构性的语用学翻译理论,从崭新的层次、全新的视角,道出了翻译的一个更加具体的事实,即语言与翻译的施为性,批判了奥斯丁等人语用学理论的不足,建立起一种可以解释包括翻译在内的语言变化与语言交际的新的翻译策略。
最后,语用学应用于翻译是翻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解构主义在这种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更好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在当代,众多学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考察翻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奈达为代表的传统语用学理论翻译文本的诸多弊端。因此,罗宾逊先生参照多种翻译理论,并在解构主义的深刻影响下,提出施为语言学。
解构主义是与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从解构主义观点出发,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分为陈述性语言与施为性语言学两个大类。陈述性语言学的侧重点是语言中不随语言环境变化的方面,这就像一幢建筑物的地基,是一个稳定的客观结构,因此陈述性语言研究的就是语言中的一种“地基”结构;而施为性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中言者与听者之间对语境特点的理解。这种施为性语言学就是解构主义指导下的语用学翻译的重要成果。从这层意义来说,现代语言已经开始排斥施为语言学。因为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都是陈述性语言学,这样的一种翻译理论是一种追求等值的信息论模式,而这恰恰是制约翻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
为此,我们在解构主义指导下,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语用学解释策略在翻译中的重大应用。如果语用学的翻译策略只是复述原文内容,那还只是停留在陈述学的语用翻译技巧上,并没有上升到翻译活动的施为性层次上。其实翻译在有些时候和话语行为是一样的,都会对读者产生一种施为性的作用。在翻译中如果死守等值的的观念,会对译者的行为发出体产生偏见,从而否定译者是会话含义发出者的主体,而忽略了译者的存在。译者对作品中的各种语言以及符号的理解,甚至对语言施为性的理解与解读都是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因此,可以说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陈述性语言已经丧失了生存的土壤,施为性语言学的发展将是翻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语用学发展的必经道路。
四、结论
本文详细阐述了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了解构主义对翻译的重要作用;以德里达的结构主义为例,重点研究了解构主义对于翻译的创新与突破,指出了解构主义存在的缺陷以及遭人诟病的原因;分析了翻译学与语用学之间的联系,从本质和研究的对象以及未来的发展出发,指出利用语用学在翻译学上的创新应用将是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范式;指出了解构主义与语用学的结合,利用解构主义理论对语用学翻译进行指导的重要应用,肯定了语用解释翻译策略的重要应用,并提出翻译中施为性语言学将成为翻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娜.翻译中的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视角[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2]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3]吕俊.翻译学:解构与重建——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翻译学的建构性意义【J].夕语学刊,2oo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