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与日本从古至今就有着深厚的联系,文化也是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并发展出各异的文化成品。随着中日两国在国际上的交汇愈来愈深,在关于两国关系的层面上不得不重视文化要素所造成的影响。美学的影响无可厚非。文化的范围尤其广泛,但即使是这样相邻的两个国家审美观竟然也是尤其不同的,本篇论文将会单从中日审美观的差异方面究析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日文化;审美观;差异
一、简介
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地理关系,中日两国始终一衣带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随着国家政治交往与经济发展,现如今中日两国有很多人旅居、留学于彼此的国家,身处具有相当数量共同点的异文化环境中。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区别因此也就成了每个渴望了解中日文化的人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关于中日的审美观差别一直以来是很多人好奇但是很少做出系统对比研究的,笔者特就文学和日常生活做出对比,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中日文化及审美观
(一)中日文学
1、中国唐诗
中国古典文学所达到的高度是首屈一指的,而文学类别也随着年代变革而百花齐放,诗隶属于浩瀚文学库中的一种体裁,通过平仄精悍的语言反映日常生活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情,和乐而唱可为歌,烟雾般的清曼歌声袅袅而升意境情意更加完美。
盛唐乐见边塞,边塞这两个字是一种独特的情结,似乎每个人都对那景色怀有自我的想法,似乎总能点燃内心的疯狂。王昌龄的诗句里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与清冽的气场,奇妙组合了凛冽寒风与侠骨柔肠,细细品来别有风味。而将盛唐风貌反映的最彻底的无疑是李白。他的豪放不羁又憧憬立下丰功伟绩的情怀使他的诗充满着自信,意气风发,点缀着慢慢的理想色彩。
初唐时期的陈子昂,以一首《登幽州台歌》抒下壮志胸怀,孕有风气昂扬却不被赏识的豪壮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日本文学中十分常见,孤独是一个很好利用的氛围,日本艺术领域中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叫做“空寂”和“闲寂”,前者着重于表达在不完美中领悟独特的韵味,使心灵得到充实的意识。失意孤寂所形成的缺陷空间,是一个特有的四维空间,对于深潜其中的心情描述使这种人生境遇升华为审美的对象,专属枯淡清丽寂寥的美。例如通过描写萧瑟荒凉的秋冬季节,使人内心的孤寂之花绽放其中,正所谓“花爱半开、酒要微醺”,寻的便是潇洒。
2、日本和歌
日本的百人一首不得不说通过游戏,用了一种很成功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开始是作为新年的特定玩乐,现已荣升比赛项目的百人一首也越来越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重视。通过纸牌,将藤原定家的浮世绘版画传承了下来。
和歌最大的特征是有着鲜明的非政治性与非社会性,只单单描写内心懵懂的爱情。这与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有着极大区别的。诗人们喜欢、或者说是不经意间会将自己的抱负嵌入到作品当中,已成了一种惯例,而和歌是单纯的讲究两个人的爱情,为了表达这份纯粹而刻意将其他的因素省略,或者说并非刻意,而是日本人追求的纯粹使得他们在文学创作的时候避开额外的在他们眼中并不重要的部分。其二大概是对于瞬间美的追求了。季节的分明变化带给了日本人对于大自然色彩变化而产生的细腻的情感。一瞬间的碰撞带给自己的感触是最难以形容的,他们会始终关注于自然景象,将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收入囊中。对于细小的部分的刻意追寻形成了日本独特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中国则是反其道而行,歌颂雄伟壮观,抒写凌云壮志,均是更加倾向于庞大的景观,表达的是一种豪迈之气,富丽堂皇。
其三是和歌的形式,短小却精炼,所蕴有的意义含
蓄并悠远长久。和歌重在抒情,所以整个故事会不再赘述,另外禅宗的教诲深深渗入到和歌的形式当中,禅宗中的“一即多、多即一”透着万物的彼此转化而由此生生不息。由此形成了和歌专属的精炼审美。仅仅一个字浓缩着作者想要暗示的、象征的、比喻的内容,实为有趣!而诗词也无疑是这样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没有长叙,只有短短的组合,而只通过几个精妙的字句将自己的胸臆抒发的淋漓尽致。
(二)关于日常生活
1、饮食文化
邀请三五亲友一同享用自己烹饪的美食无疑是件乐事,而单在招待方面日本与中国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外食时套餐是非常常见的,并且习惯AA制,家庭餐也是分好餐放入餐盘,各人享用各人面前的饭菜,所以日本的家庭烹煮的食材是定量的,一般不会多也不会剩。而朋友到自家来做客自然也是分餐,米饭还可添加,而客人为了表达礼貌会将饭菜全部吃完,这也会使主人感到很开心,会认为自家煮的东西很符合客人的胃口,照顾周到。日本人是很细微的种族,很有个体意识,尤其文学作品中的“私小说”更是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分类,而这种下意识会推拒他人进入自己的方圆的行为是不是也影响到了日常饮食呢?
而中国的“请客”二字已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含义,到了结账时候就会出现一种争抢付账的奇妙景象,就连笔者本人与友人出行游玩也是遵循了这一已升格为社会现象的奇怪规则。在付账的时候表现出请客的欲望似乎会彰显个人的气度。而在外点餐时往往都是一个围桌,大家共同吃这一桌子的菜品,点餐时也是以多为好,如果将菜品吃光会让主人觉得没有招待好客人。中国比起小桥流水似乎更偏向于富丽堂皇,在饮食方面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笔者很不欣赏这种铺张浪费的做法,但这是很难去解释的一种心情,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不管你说的多么苦口婆心,有心人眼里不过是为了想省钱的托词,实属无奈。
2、礼物
中国人在送礼方面会达成贵的就是好的这样一个共识,例如名牌烟酒、珠宝、典藏字画工艺品之类的高档物品。而日本人的礼物学就相较于国人就相对有趣了很多。日本人的礼尚往来是促成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拿情人节来说,又分义理与本命的礼物,义理即每个人都有的朋友礼物,而本命自然是为真心喜欢的对象准备的礼物。很多腼腆的小女生往往会借着义理的名义给喜欢的人巧克力,而后期待男生在白色情人节的回礼,这种可爱至极的设定也为生活平添一丝美好。
而笔者觉得最有趣的是礼物的价值。中国人送的礼物往往就体现在礼物本身,而日本人则更加侧重于挑选礼物的场所以及店家所提供的包装。哪怕礼物本身只是手帕、名片夹之类的小物件,购买的店家如果在高岛屋等高档销售中心的话也会使礼物变得身价百倍。
关于礼品包装也充分体现出中日审美的差异。日本尤其注重包装,其精美程度体现了送礼一方的心意。若是庆祝喜庆的事情包装纸至少需要两层,另外显得郑重还需要礼绳,还可以插上礼签。一般都是装在方形盒子中,选纸要用红色等艳丽的颜色。而如果是丧事或者慰问,这是就体现出了包装的学问。较正式的有白色并且有皱纹的檀香纸,而包装方式也有讲究。喜庆的场合与慰问的场合包装方式是完全相反的。
而对于礼绳的选择也是有特殊规定的。“水引”是由和纸搓成的细绳,用于喜事的是奇数捻成一束礼绳,通常会染成金银、红白、红金等喜庆性的颜色备用,而丧事本是偶数,现在通常使用五条为一束。而搭配的颜色往往选用黑白和黄白的组合,与中国相同。礼绳打的结在希望不要再发生的事情上,例如婚礼和丧礼,要选择死结或者鲍鱼结,而期望可以反复发生的事情要用可爱的蝴蝶结或者圆形结。
三、总结
了解中日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文化交融和碰撞的时候,能够让所学知识起到一定的推助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学习与体验。
【参考文献】
[1]詹桂香. 跨文化教育中的《 日本概况》 教学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 (3): 76-81.
[2]李中林. 现代日本概况: 日汉对照[M].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0.
[3]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历史卷[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