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戏曲中批评流弊、反映现实
1955年,杨兰春与许欣等人合作,将于村等编剧的歌剧《刘胡兰》移植成为同名豫剧,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但河南省文化局领导以 “剧中秀英叛变,刘胡兰谈恋爱的细节领导不同意按原本演出”为由,令其停演。杨兰春为此撰文加以反驳:“胡兰子谈恋爱,我认为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她是人,是有感情,有理想的人,......,这样的人谈一谈感情有什么不对呢?”这些观点是在现代看来仍是毋庸置疑的,戏曲需要的绝不是那些概念化的英雄人物,也不是那些脸谱化、程式化的剧情套路。
杨兰春的戏剧基本上都是在政治对文艺强制干预的时期创作的,他的作品自然而然的也表露出一定的政治色彩。例如他在《朝阳沟》中,鼓励青年们上山下乡,在《朝阳沟内传》中宣传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创作上,杨兰春总是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对党、对社会、对人们一直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但是在更深层次里,杨兰春的创作是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他常常在幽默的情节中揭露社会现实,在自然平实之中向人们输送新思想、新政策,让人们在欣赏戏剧的同时自我检查、自我教育。
三、革新举措
杨兰春先生不仅一位优秀的戏曲编导艺术家,同时也是个清醒的艺术家,他认为“传统戏的形式,远不能适应当代人民生活的要求,这就逼着我们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发展、创造。”[ ]因此从事现代戏创作的数十年来,他从不间断对豫剧现代戏的研究、探讨,不断的在他创作中进行实践。
(一)紧跟时代、大胆创新
杨兰春的现代戏创作,总是力求努力表现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他深知群众们需要在舞台上看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所创作的《朝阳沟内传》在他看来其实创作过程稍有些粗糙,却能引发群众的共鸣,原因就是当时正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时期,他的这出戏,反映的就是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的情感愿望。
在现代戏《冬去春来》中,杨兰春创造性的设计了一段边打电话边唱的唱段:“(接电话)喂!( 唱 ) 九龙社我姓李,问同志你找谁?啊!你是王队长,你现在在哪里?.....”这段唱段是十分具有开创性的,至今广为流传。在当时的农村,使用电话是件稀罕事。这段戏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偶然在农村看到的一位青年在打电话是对着话筒唱戏,便将他的所看所想搬上了舞台,这便是杨兰春善于观察生活的结果,也反映了杨兰春极强的创新意识。
(二)唱词格律上的创新
杨兰春在剧本创作中,也常常在遵守豫剧唱词格律的前提下,在符合剧中人物应有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豫剧唱词格律进行过一些探索和创新。老豫剧唱词基本上都是七字韵、十字韵,而在他的作品里却有了突破。在豫剧《朝阳沟》中的唱词:“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清凌凌,麦籽个个饱盈盈,白菜长得瓷丁丁。”杨兰春借鉴了武安段子的词曲格式,采用了活泼的三字韵,取得了新颖活泼的艺术效果。唱词格律的突破,带动了唱腔艺术的革新,从而使这些唱段脍炙人口。由此可见,杨兰春在努力保持豫剧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内容需要,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所进行的创新。
(三)始终致力于现代戏革新工作
除了自身在创作过程中实践改革、创新之外,如何使豫剧现代戏走的更长远,是杨兰春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先后撰文《戏曲现代戏需要扶植》、《为发展戏曲现代戏创造条件》、《用戏曲现代戏建设精神文明》、《想咋说咋说吧》,在文中他发声呼吁重视现代戏建设,阐述自己在致力于现代戏革新过程中的体会,并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1、建立青年剧团,积极扶植青年演员成长;2、倡导领导、组织重视民间文化与艺术工作,提供经费支持;3、剧团要形成包括作者、导演、舞美工作人员在内的坚强艺术班子,团结一致,共同创作;四、鼓励剧团多演出现代戏,或继承解放战争期间和解放初期那种文工团的形式,深入农村,为大家演出。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提出的许多合理设想都未实现,但他那种为艺术事业勇于革新、鞠躬尽瘁的精神令人敬佩。
杨兰春是一位不断把河南现代戏引向发展变化的探索者、革命家,他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成功的走出了一条戏曲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之路,他所取提供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所有艺术工作者研究、总结、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庞无比.杨兰春及其编导艺术浅探[J].戏曲艺术,1982,(3),53-58.
[2]王鸿玉.杨兰春戏曲语言艺术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3]韩萌.论杨兰春现代戏剧作的艺术特色[J].戏曲艺术,2010,(4):90-96.
[4]章诒和.从宏观角度看杨兰春[J].剧本,1992,(9),58-59.
[5]许欣.回忆豫剧《朝阳沟》的创作与演出[J].文坛艺苑,1999,(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