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道情艺术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其五彩斑斓的艺术形式背后承载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文化传统从这平凡的土地上所生发和传播,这广袤大地上的文化传统变得如此神秘。本文以陕北民歌与舞蹈为例,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体验文化传统的魅力、寻根溯源探究陕北民间音乐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期获取对陕北民间音乐崭新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文化;陕北;民间音乐;道情艺术;民间歌曲;民间舞蹈
中国的音乐文化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产生以来,已有上千甚至上万年的历史,其在积淀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所谓的社会功能性,是指中国音乐文化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凌驾于生活之上,或是脱离于生活。如:音乐与祭祀文化息息相关。所谓的实用功能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声音形态,此时它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情感表达的媒介。如:山歌可以倾诉衷肠,烘托气氛;劳动号子可以规范劳动节奏,振奋精神。正是这两大功能性使得中国音乐文化在祭祀文化与礼乐文化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当音乐被用于种种仪式中时,它的功能性愈发突显,它具有为神奏乐和为人奏乐的功能。由于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在为神奏乐的过程中,作为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纽带,此时的音乐具有庄重且肃穆的文化属性。中国音乐文化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从国家到地方存在着贯通性,即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地方官府、军旅,寺庙还是民间,音乐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陕西省北部,包括延安、榆林等广大地区,被人们俗称为陕北地区,其与山西仅有一河之隔。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一带,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农耕与放牧相结合的劳动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劳作方式使勤劳的陕北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他们通过多种民间艺术形式来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期望。嘹亮的信天游是陕北人民来自心灵的呐喊;奔放的秧歌与有力的腰鼓是陕北人民顽强生命的舞动;剪纸艺术与陕北道情等等充斥着陕北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的道情艺术是陕北人民多彩生命的展现。
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绚丽多彩的重要部分,亦是民族文化极具生命力的体现。作为中华多元文化的分支,陕北民歌可谓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既是高原地势与陕北人民淳朴情感的碰撞,又是社会历史地域性的记录。陕北民歌主要划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等四大类。号子是陕北民歌中与劳动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类,如《打破号子》。这首号子吸收了小调与信天游的素材,旋律朗朗上口,可起到调节情绪,减缓疲劳与压力的作用,亦可达到集结力量的作用。号子的形式本身没有太大的程式性,速度多为中速或慢速,这与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有较大关系。
陕北山歌中的信天游几乎是陕北的代名词。其声调高亢,旋律流畅,情绪激昂。小调一般流行在休闲娱乐的生活场合中,陕北小调结构规整,节拍与节奏都有一定的规范性,依据小调的用途可分为丝弦小调、社火小调、风俗小调等。其中风俗小调接近吟诵,用于祈雨等。陕北民歌中还包括一些民间仪式歌,如撒帐歌。新娘入洞房时由长者所唱。进洞房后有上头仪式边梳边唱。上头仪式是古老的习俗遗存,有早生贵子之意。
陕北民歌题材多样,有反应生活习俗的歌曲,有表现自然风貌的歌曲,更有描述民间节日的歌曲。陕北是多民族大聚居的地方,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之特殊的文化环境,形成了风格独特,豪放粗旷的民歌特色。民歌中多反映了陕北民俗文化与生活内容。其民歌与民间舞蹈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进行。如打夯时要唱号子,办丧事时要唱孝歌号子,扬场时要唱“叫风”调等等。如叙事性民歌《兰花花》,这首陕北民歌可谓是耳熟能详,这首歌曲中所表达的悲凄动人的相思与怀念之情潸然泪下,其所表达的悲剧彩色,令欣赏者感慨万千。陕北民歌所抒发的悲苦之情是陕北人民生命样态的真实再现。陕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多为歌唱生命,演唱形式较为自由,歌者多为有感而发,或是随心而唱。大多是对命运的呼喊及控诉,在演唱中以问答的形式将自身与歌曲融为一体,从而将自我命运进行诉说。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流行的地方小戏,集音乐、舞蹈、文学等要素于一体。作为一种古老又神秘的民间艺术,道情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陕北地方民俗文化传承着,真实的记录着陕北人民的生活样态。陕北道情在当地又名“闹红火”、“闹五音”等,其主要流行于榆林及延安地区,又向外辐射到内蒙一带。波及范围虽广泛,但每个地区的道情是不同的,都会有地方特色。根据流行区域的不同,道情又可分为三边道情、清涧道情等。陕北道情在发展过程中先是坐班清唱,陕北人民在劳作一天后聚集在一起,唱一些较为简单的小戏或书词,这可看作是道情发展的最初阶段,后来闹社火时,道情被搬上舞台,演大戏。比较常演的有《牡丹亭》、《湘子戏》等。
陕北民间舞蹈是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中较为重要的一支。陕北民间舞蹈有多种形式,以秧歌和腰鼓为代表。每逢节日,各地会举办群众性的民间舞蹈活动,可谓是“村村锣鼓响,人人喜洋洋,扭起秧歌打腰鼓,丰收歌儿满山乡”。奔放的舞姿加之铿将有力的鼓声彰显着节日欢快的气息。民间舞蹈在陕北民间世代相传,它所表达的是陕北人民的精神追求与理想愿望。从陕北民间舞蹈中可以窥探陕北人民的思想情操、宗教信仰及审美愿望等,又可以体现出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陕北民间舞蹈有着祭祀意义。以秧歌与腰鼓为主的陕北民间舞蹈队被当地群众称为“闹社火”。“社火”一词可追溯到宋代,有着可靠的文字记载。久而久之,该词称为一大习俗,成为农村坊社群众祭祀天地的一种神圣的活动。每逢春节或是丰收节令,广大群众则会“闹社火”来欢度佳节或祈求丰收,这种“闹社火”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意识及祭祀祈天的思想信仰,在信仰的背后又深刻体现出人文主义内涵。
在众多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出,陕北人民具有一种信仰意识,则是相信神的存在,相信信仰的力量。古往今来,民间往往会存在着万物皆有定律,皆由神灵掌控的意识存在。如众所周知的“九曲阵”,相传是由姜子牙的兵阵图演化而成,在陕北地区,广大群众将“九曲阵”进行创新,使之成为一大风俗活动。男女老少在秧歌舞队中穿插九曲的阵仗,在上元节时,全家一起过九曲,在他们心中,九曲是一种磨难的象征,转过九曲即能消灾免难,岁岁平安。
如此众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是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会随着时空的变幻而改变,会随着生命的流逝而一去不返。因此,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活态传承,即口传心授。通过对老一辈音乐持有者的学习全面准确的感知音乐。在挖掘民间艺术时,需通过民间艺人来了解和把握音乐。隐藏在音乐事象背后的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则是人,通过人来探究音乐,才能更为深刻的揭示音乐文化内涵。陕北道情承载记录着陕北人民的艺术趣味与生活百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民间流传,成为老年人喜爱的民间艺术活动。陕北民歌唱出了陕北人民的热情与愿望,陕北民间舞蹈舞出了陕北人民的精神。但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均有一定的民俗意义在其中,不同的民间歌曲承载着不同的民俗文化,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田耀农:《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实例的礼俗音乐研究报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3期
[2]吕青、吴妍妍:《浅析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年10期
[3]张萍萍:《陕北民间音乐中的多元文化综合现象形成》;音乐生活报;2012-04-09
[4]任力:《陕北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内涵》;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