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属称谓词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亲属称谓名词在表意上虚化了,构词时位置固定,能产性强,具有划分词类的功能,学界把这种现象叫做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选取了“哥”、“爷”、“姐”、“嫂”四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亲属称谓词语,运用隐喻、原型范畴以及意象理论分别诠释了亲属称谓名词类词缀化的原因、表现及差异。
[关键词]亲属称谓;类词缀化;隐喻;范畴;意象
近年来,在电视、网络等报道中,我们的语文生活出现了这样几种现象:(1)女子丢iPhone后微博求援“追脏哥”武汉追回;(2)违规经营公墓敛财数亿广东“坟爷”被实名举报;(3)陷入负面“舆论漩涡”后,“房嫂”一夜之间“火”了,有关她的话题更是铺天盖地;(4)宋茜“大本营”秀软骨功与坡姐谢娜拼厨艺。上述“哥”、“爷”、“嫂”、“姐”的例句表明,越来越多的由姻亲或血亲关系组成的传统亲属称谓名词走出了亲属这一范畴,用来指称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同时随着使用的频繁,一部分亲属称谓名词意义变得越来越虚化、位置固定、构词能力强、词性上具有类化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现象。据笔者考察,由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颁布的年度语文新词中,仅2010年新产生的500新词中,“x哥”类新词语达到了l8个,占3.6%。而2011年的594个新词语中,“X哥”类新词语达到了28个,占4.7%。2012年虽然“x哥”新词相比以往降低了一些,但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这种现象早已引起了学界关注,笔者曾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讨过这一现象¨。目前,关于亲属称谓类词缀化现象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罗湘英(2000)从意义、分布、原因三方面分析了亲属称谓类词缀化现象J。另外也有少数硕士论文如李华在分析表人名词类词缀时把“x哥”等这种现象归人“亲属称谓名词泛化而来的类词缀”。这些研究一般着眼于从历时比较语言学、描写主义语言学、文化语言学三角度来展开,本文试图专门从认知语言学这一独特视角来阐释这一热点现象。
在论述的过程中,笔者将结合几个较为典型的类词缀化亲属称谓名词“哥”、“爷”、“姐”、“嫂”来逐一展开论述。
一、从亲属称谓名词的词义变化看隐喻机制
“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此时“哥”的语义特征为【+亲属】【+同辈份】【+年长l【+男性】。但我们再看看以下“x哥”:“忧民哥”、“笑脸哥”、“犀利收碗哥”、“送水哥”、“睿智哥”、“抢修哥”、“浓烟哥”、“咆哮哥”。以上“x哥”属于类词缀化的用法,这种用法的产生归根于隐喻机制。传统语言学往往把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法,一种对语言所作的润色的工具。因此学者们很长时间内对隐喻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词汇和句子的层面。自认知语言学理论兴起以来,隐喻机制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比较突出的理论之?,成了研究焦点。学者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概念形成的一种手段,而且与认知、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认知现象,人们往往以某一个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个领域的经验,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简单来说,也就是隐喻是用A概念来说明B概念,A、B两概念间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起“认知工具”的作用。
很明显,在类词缀化的趋势下产生的“X哥”与“哥”的传统语义特征相比,其语义明显虚化了,仅保留了【士年长】【+男性】的义素。其语义表示具有某一特征或从事某一行业的男性。这种用法虽然对原语素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偏离,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说话者是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一贯所熟悉的“哥”的概念投射到新的认知域中。这种投射的过程就是隐喻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源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类词缀化后的“哥”具备亲属称谓“哥”的最基本的语义:年龄比自己稍长或相仿的男性。同样,在形形色色的“巴嫂”、“商嫂”、“环卫嫂”、“邮嫂”、“空嫂”、“军嫂”等结构中,“嫂”从原来的“嫂,兄妻也”的意义演化为指称从事某一行业的年长于己的已婚女性。从“兄之妻”的源始域投射到虚化后的这一目标域,传统文化中“嫂”的那种吃苦耐劳、成熟稳重的个性依然保留。事实上,除了“哥”、“嫂”的类词缀化用法有隐喻机制的作用外,其它“姐”、“爷”、“妹”等亲属称谓语的类词缀化均与隐喻有关。中国是一个藿视血缘亲情的民族,当“家”的概念被延伸、被扩大以后,人们就会用
家庭家族的理解来认知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了。这个认知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源始域到目标域的投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隐喻机制参与的过程。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看亲属称谓名词类词缀化的表现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构成的,内部成员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同时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认知心理学家E.Rosch在大萤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概念】。这一理论认为,范畴内部成员之间地位不是均等的,有些是典型成员,有些是非典型成员;作为范畴里的成员不必要具备范畴的所有特征,但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享有部分共同的属性,即具有“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的这种范畴理论为我们诠释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在众多的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例子中,有一些成员是典型的,如“票爷”、“息爷”、“膀爷”、“卡爷”、“捧爷”、“房爷”、“搅爷”。
以上“爷”与传统的表“父亲”意义的“爷”相差甚远,类词缀化后一般表示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特征的男性。“爷”的这种类词缀用法在北方地区尤其盛行,堪称是一种“爷文化”。只不过这种“爷”缀用法与旧时相比少了几分尊敬,多了几分戏谑、诙谐的意味。这种“爷”的用法是目前“爷”缀用法的主流,一般来说其共同具有【+男性】【+年长】的义素。这是“爷”缀中的典型成员。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如:《二次曝光》主题曲的演唱者李代沫还在现场清唱了一段《在我想起来》。他一直视范冰冰为心中女神,今日得见范爷本尊,羞涩得满脸通红,表示自己看过很多范爷的片子,直言告白“她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女神”(人民网2012—9—9)。很明显,此例“范爷”顾名思义指范冰冰,“范爷”这种称呼据说源自于早年一张刮胡子的照片,再加之范冰冰本人性格非常豪爽,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和纯爷们的霸气,自此“范爷”的称呼便流传开来。很明显,相对于前面我们提到的“x爷”,这个“范爷”是一个非典型成员。但她与“x爷”这个范畴内其他成员之间却又具有相似性,即她具有男性的某种特征或个性。类似的用法在娱乐圈中不在少数,如李宇春、赵薇、曾轶可、潘美辰、周笔畅、林青霞等当红明星都曾获得过“哥”的美称。如:记录李宇春八年惊艳转身从“春哥”到“女神”(人民网,2013—07—20)。与主流的“x哥”相比,她们绝对算不上典型成员,但她们在性格或穿着打扮方面与主流“X哥”还是有相似之处。同样,“爷”、“哥”等亲属称谓类词缀也有一个理想认知模型(ICM),这个理想认知模型(ICM)中的常规义素就是【+男性】特征,但很明显,它并没有包括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那些具备男性气质或个性、特点的女人们,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她们归人“x哥”、“x爷”的范畴,这正如我们不能因为继母、养母、代理母亲等不符合传统上对母亲的定义而否认她们确实就是母亲的身份一样。因为使用语言的人们是灵活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产品。据此,我们知道一个ICM与我们所认识的现实世界之间是可以有差距的,也就是说ICM的有些背景条件很少和我们所了解到的外部世界分毫不差地匹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范冰冰归入“x爷”,周迅等明星纳入“x哥”的范畴,因为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
三、从意象理论看亲属称谓名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意象是认知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不同于文学中经过创作主体主观改造后的艺术形象。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指由于突显的部分、采取的视角、抽象化的程度等这些识解方式的差别,导致人们对同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印象。这一理论在词、句法等层面均有广泛的应用。比如陆俭明先生曾经提到过这样两个短语:“掏出来”与“插进去”,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动作,不能反过来说“掏进去”、“插出来”,就是因为两个短语中的动词“插”与“掏”给人留下不同的心理意象。对于类词缀化后的亲属称谓名词而言,罗湘英曾认为“哥”、“爷”、“姐”几个类词缀有时可以“相互替换而没有区别”,并列举了“托爷”就是“托哥”或“托姐”,“的爷”即“的哥”J。但据笔者考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x哥”与“X爷”、“x姐”与“x嫂”在人们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是有差异的。
比如说,今年入春以来,随着媒体的曝光,产生了与“房”有关的一系列网络新词,与该文主题相关的有“房嫂”与“房姐”两例。这两个新词相继产生于2013年1月份,共同的地方在于“房嫂”与“房姐”均拥有多套房产,拥有者都为女性。但两个词留给我们的心理印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于语言运用者凸现的部分不同——年龄的差异,即“嫂”的心理意象是已婚、年长的女性;“姐”的心理意象是婚姻状况不明、年轻的女性。实际考察也表明,“房嫂”与“房姐”的原型在生活中确实有年龄差异。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个新词,“春哥”与“范爷”,上文中我们曾讨论过这两个词语属于亲属称谓名词类词缀化中的非典型成员。同样是娱乐圈当红明星李宇春、范冰冰,年龄相差也不大,一个被网民亲切地称为“哥”,一个却被尊称为“爷”,差别何在?这得取决于“爷”和“哥”的心理意象差异。我们也许还记得周星驰从出道到成名其由“星仔”到“星爷”的蜕变。在娱乐圈,能被称为“爷”的必然有一席江湖地位。范冰冰以其豪爽的性格、过硬的演技、坚强的个性而被尊称为“范爷”,这种称呼突破了性别的规约,尊敬之情同时溢于言表,这是“范姐”、“范哥”的称呼所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这些亲属称谓名词类词缀化后并不是可以随意替换的。
四、结语
语言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现实社会出现了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时,必将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类词缀化现象消解了这些词语原本的意义,其语用空间也得到了拓展,这对于丰富我们的语文生活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借助于新兴媒体的推动力量,这种类词缀化用法相信会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亲睐和推崇,而这种现象对于传统称谓文化的推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弥补当前社交称谓中的困境和缺环。当然,目前亲属称谓类词缀化的用法也不尽完美,有些时候有过度套用的嫌疑,有规范的必要。
[参考文献]
[1]邹晓玲.流行语“x哥”的语言学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1—83.
[2]罗湘英.亲属称谓的词缀化现象[J].汉语学习,2000(4):74—77.
[3]李华.现代汉语表人名词后缀、类后缀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3:36—40.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