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机制来看,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但并不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固定不变的,而是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发展变化性的,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认知。另外,受众也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者,会积极地寻求信息、选择信息为自己所用。广大民众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我们要充分重视并发扬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主自觉地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 了解广大民众的发展变化性
民众的思想、观念、诉求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民情必将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民众主要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平、关注社会经济问题,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无暇顾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思想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关注文化精神生活、公共生活等,自我表达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例如,当前民众对环境问题、廉政建设问题等就十分关注,参政议政愿望越来越强烈,某些地方发生了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就是一个表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不能回避民众的这种变化,而要高度关注民情民意的变化,了解民众不断变化的关切和需求,并及时应对,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最恰当的方式来回应民众。
2、尊重广大民众的差异性。
当前中国社会群体日益多样化,可以分为多个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地域群体等。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化传统、知识水平等也有很大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因此,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和利益诉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不同群体所关注的不同现实问题入手引入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不同层次受众的不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使用深浅不同的理论内容、宣传方式等,有层次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例如,对于工人和农民群众,就不能采用艰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向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 要从工人和农民的现实问题入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实让他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得到了实惠,从而使他们内心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党员干部作为领导集团和示范群体,要展开理论学习的热潮,进行深度的理论学习与探讨。
3、调动广大民众的内在动力
广大民众并不是被动的理论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主体,他们会根据自身的认识、需求、感受等进行积极的参与和选择。只有尊重民众独立的人格,并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大众化工作才能提升效果。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单一的、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要高度关注民众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向互动,尤其要注意引导民众主动学习并实际践行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了解民众的愿望与需求、要尊重民众的思想观念发展规律、要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按照民众的不同思想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等有针对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例如,多讲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理论问题,多引用贴近群众生活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述理论,多使用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从而让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甘愿接受、心服口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高度重视民众感受,关注民众反馈,以此衡量大众化工作的效果与质量,并依据民众的感受和反馈来不断调整大众化的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