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物理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贯穿于中学和大学的物理教学中。针对如今综合性大学广泛出现的大学生物理学习状况不佳的现状,本文结合了实际情况,从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在近代物理方面的教学衔接问题上,着重在教学方法的差异上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在旧的教学问题基础上发现了一些新的突破点,并提出了若干改善二者衔接工作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物理教学;近代物理;衔接
0.前言
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在内容上同根同源,但是两者在教学工作方面和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上面,尽管有些极其相似的地方,在实践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别。中学和大学阶段物理课程教学的不同在近代物理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难易程度、内容涉及深度、课程设置情况相距甚远。
1.物理学的概述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形态及基本转化规律的自然科学[1]。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处在不同的阶段,其中近代物理涉及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由于大学物理不仅是中学物理在内容的深度上、广度上的简单延伸,而且在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包括动手能力提高上都有更高更多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上,往往差异很大,令面临过渡时期的的中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学习,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
2.中学物理相比大学物理在近代物理学方面的主要差异
2.1 中学物理较大学物理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的问题
因为大学物理是在中学物理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和扩展[2],中学生进入大学后,难免还留着中学时代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待问题的认识存在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新的环境中难免会和新的形式显得格格不入。从而使得当前大学物理的教学面临了极为困难的挑战,顺利衔接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是使学生快速掌握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保障。
2.2 中学物理较大学物理在教材内容的问题
中学物理课程在“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基础”内容上只有少量提及,而大学近代物理涉及到伽利略变换、时间长度的测量与参考系、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等问题的深入。中学物理教材特别重视原子核、放射性和核能的基础教学,这些内容在大学教材中亦有重复,但要求却截然不同,同样涉及到的内容高中物理里中只是了解,而大学物理中却是重点掌握内容,需要做深层次的研究。
2.3 中学生过渡到大学时期的学习心态和方法问题
大多数中学生在进入大学的物理学习之后,由于长时间的放松忽略了基础物理知识的复习,在近代物理方面的知识本来就薄弱,往往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畏惧感。中学课程之余自由安排时间较少,没有过多时间去主动探的有关相对论。量子论等问题,从而养成了被动的学习方式,造成在自学能力上有所缺陷。
3.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在教学衔接中的不足
3.1 教学内容衔接不畅通
大部分中学生之所以在之后的物理学习当中难以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难度跨越大。在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以数学为工具的计算运用上,学生难以短时间内适应。导致了学生在理论性极强的近代物理学中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都极不一致。中学物理没有为大学物理做好铺垫,二者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桥梁。
3.2 中学物理教学在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中学关于近代物理的学习延续性和扩展性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物理教育的可能性,有意识地为其做好准备[3]。中学课业紧张且应试性强,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限,必然限制了对近代物理方面知识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加之大学物理教师的课程设置效率化、模式化,人情味缺乏,并且赶进度、授课方式没有统一衡量标准,并且忽视了跟学生的即时互动,使得学生容易在物理的学习上孤立无援,进而放弃。故而中学物理教学应加大近代物理方面的练习。
4. 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与大学物理在近代物理方面的衔接缺憾的有效改进方案
中学物理在近代物理方面的教学改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近代物理的内容,使学生真正理解、弄懂中学阶段基础物理知识并且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为进入大学物理的学习打好基础。中学物理教学改进应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①巩固物理基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还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全局观。②积极调查学生学习情况,授课过程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课程进度,跟踪学生接受状况。不能害过多怕涉及大学物理知识点,但也勿过分超前。③合理设置中学物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建立物理整体意识。
5.结语
通过比较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在近代物理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发现加强两者之间的衔接有着很大的必要性。尤其在加强中学物理教学方面,应充分考虑教材、教师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客观因素,应迫切要求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探索出一套套科学有效的教学衔接方案,打破成规,帮助中学生顺利实现过渡。
参考文献
[1] 李光辉,吴松安,李文斌.大学物理教学对接中学物理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9):84-86.
[2] 郑海务,康缈,任凤竹.大学物理课程和中学物理课程近代物理部分的衔接研究[J].物理与
工程,2011,21(5):45-48.
[3] 赵亚娟,陈浩.大学物理教育如何与中学物理教育更好地衔接[N].物理通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