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中国的钢琴教育中存在着许多异化现象,异化的根源是钢琴教育中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异化现象不能得到矫正,就将背离钢琴教育的目的。本文分析了钢琴教育中学生、教师及家长三者的异化现象,具体分析了异化的成因,并探索了扬弃异化的路径。
[关键词]异化;钢琴教育;学生
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目前,多数人的工作和学习并不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而完全是一种生存的需要。这样就不能享受学习和工作的乐趣,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能充分地实现自我,扭曲和遮蔽了工作和学习的本质和真正目的。这种异化现象在中国的钢琴教育中也普遍存在,并直接影响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克服和扬弃这种异化现象,使我国钢琴教育沿着正确道路发展,并实现通过钢琴教育陶冶人们的情操和培养音乐素养的目的。
一、异化的涵义
在马克思以前,异化概念提出和使用主要在三种意义和形态上:一是以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在契约和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一是以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把异化提升到哲学的层次上来使用,主要用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与对立;一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把异化概念纳入哲学范畴即人本主义哲学范畴之中,用来说明人的创造物即宗教对人本身的异己性及压抑,说明人的自我分裂与对抗。异化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指出,宗教异化发生在人的意识中,因而是一种精神、意识异化;而经济和政治异化是发生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自我异化和劳动异化。他认为这两种异化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经济异化是基础,而宗教异化和意识异化是经济异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总之,无论是宗教异化还是经济异化、劳动异化,都是人的一种非正常状态,都是指人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人被外在于自身的某种东西主宰和支配,使人丧失了独立性、自主性,丧失了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完全成了消极被动的非人存在物。
二、钢琴教育中的异化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2O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加入到学习钢琴的队伍中来。随着队伍的扩大,钢琴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发展,各种各样有悖于钢琴教育最终目的的异化现象开始出现在中国的钢琴教育当中。其中作为钢琴教育中主体的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异化现象较为普遍。
1.钢琴教师的异化
钢琴教师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实践中过分看重孩子的技术和成绩,从而丧失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当今的钢琴教育中,学生的技术和考级的成绩成为教师证明自己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和尺度,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对钢琴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钢琴考级是一种对钢琴教育量化考核的重要手段与标准,对于钢琴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但是有些教师过分看重这种手段和标准,要求孩子以考级作为学琴的唯一目的,这就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如果把考级作为学习钢琴的唯一目的,就会使学习钢琴的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自己当作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而不应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技术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当成主要的教学目的与任务,而不是把学生的技巧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
2.家长的异化
很多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钢琴学习目标。在当今钢琴考级越来越被人重视的钢琴学习环境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考级。如果过级考试不理想,轻则对孩子进行埋怨,重则对孩子进行体罚,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厌学情绪,钢琴教育作为提高孩子音乐素养及综合素养的功能和目的被完全扭曲了。著名的钢琴家刘诗昆曾说过:“在1000名学习钢琴的儿童中,有999名学生不可能成为钢琴家或钢琴教师。”青年钢琴家郎朗也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说到:“并不是当了钢琴家才算成功。”他认为钢琴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陶冶情操,而且学习钢琴不应在家长的逼迫下完成,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培养。
中国新一代的家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对培养子女的内容与目标有了新的需求。培养有一技之长、在琴棋书画方面有一定修养的特色人才,可能更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看得淡一些,且施教得法,孩子就会更快乐地学习钢琴,学习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浓。
3.学生的异化
在当今的钢琴教育中,考级和比赛是评价学生钢琴水平高低的标准。学生不管是从家长还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都是以钢琴技术为主要学习目标的教导,这使得他们从学琴一开始就认为技术比钢琴音乐的其他因素都更重要,从而导致了很多学生学习钢琴不是出于内在的需求,而是受迫于一种外在的强制。只重视技术而轻视音乐内涵的心理,导致了学生的功利化行为。很多学生学了数年钢琴都没有真正理解钢琴音乐的内涵,对自己所弹曲目没有任何感悟和理解,学生的创造性被极大地挫伤。这样的钢琴教育最终只能培养出只会手指运动的键盘运动员,而不是懂得音乐、理解音乐的音乐家。
三、钢琴教育异化的根源及解决路径
对钢琴技术的追求和对成绩的渴望使得钢琴这个本该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反而成为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只重视钢琴教育的成绩和级别,而忽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音乐素质的培养是导致异化的根本原因。那么,钢琴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应如何克服和扬弃呢?重要的是不能把钢琴教育看成钢琴技术的附庸。教育活动的主体性要求就是在正确的钢琴教育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最终取得教育成果。教育活动的创造性要求就是为学生提供发现新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总之,要使教育的主要目的回归到“帮助受教育者计划他们自己的生活,使个人更充实、更有价值和更幸福”。使钢琴教育达到它提高人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目的,让钢琴和音乐成为学生、老师、家长的朋友。
钢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钢琴,使学生在钢琴艺术中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于孩子。学生要抛弃为比赛和考级而学习钢琴的错误观念,让钢琴成为抒发自身情感和释放压力的通道,让钢琴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高文新,主编.马克思理论基本范畴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5q4'龙.中国钢琴艺术发展60年(九)——学琴热潮中的钢琴考级[J].钢琴艺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