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素质化背景和个性化要求,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转向。在众多教育新理念中,加深传统文化渗透理念颇具实践性与发展性。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大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宝库有着得天独厚的利用价值 ,而最能与之紧密联系的就是语文科 目。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 中的融入更应该从低龄化做起,从小学阶段因势导入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新奇体验与学科认知。传统文化为语文学科建设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更灵活的语文教育接收模式 ,而最根本的是对语文学习人文深度的提升。
一、 引趣导奇。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语文教育向来和趣味引导离不开关系,怎样 “ 趣”得更生动,“ 奇”得更吸引,是语文教育理念中越来越被强化的需求。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典故无数 ,是和现代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的呈现。对学生们来说,新奇感是无疑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奇趣是最好的学科路引,只有 了解了学科,感受到了学科魅力 ,才可能让学生提起学习欲望,接受最初的尝试。虽然当前的教育手段中,提升学生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却能够做到由内绽放 ,不是靠外在的施加 ,而是靠学科内在力量的牵引,让文化与学科之间融为一体 ,相互感染 ,相得益彰;让学生与学科之间跨越被动 ,建立喜爱。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 “ 趣”还体现在它的表达方式上,简单易记 ,容易理解,对于低龄学生来说淡化了一些硬性学习要求 ,让学生在学习中少了负担,多了快乐,语文学习的抗拒感逐渐消退 。
二 、 拓宽知识 ,丰富学生语文视野
语文科 目是对 中国语言文字艺术的浓缩集成与弘扬延伸 ,因此历史传承性是比较特殊而突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担当了这样一个桥梁 ,传统文化的多面性与多层次性更将语文教育延展得更有弹性 。学生能够从中接触到相关历史 、德育 、审美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意识,从而能够发现更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语文学习讲求的是宽广的思维角度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如果单单从对现代文化的提炼显然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启的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 ,学生能够从中多加联系和实践 ,知识掌握量由单薄沉淀为丰富,学习思维也由狭窄走向发散,这是学好语文所不能欠缺的学习意识。当前我国语文教育中学生的知识面所呈现 来的状态还比较单一,语文应用能力也不够丰富,这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度不够有着直接联系。传统文化所涵盖的领域与方向积淀了几千年的经验和精华,因此 ,拓展知识点 、扩充语文视野,必须靠传统文化来加分。
三、 培养情感,促进学生学习热情
情感教育在新时期教育理念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情感共鸣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升华学习思想是相对表面的灌输更有效的途径。情感培养的渠道并不单一,其中由传统文化导入的方式更显新颖和深度。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思想精粹 ,其中不乏古人的经验和民族情感 。这些内容结合语文学习的典型模块,能够带给学生超越固有理解之外的思考欲望,学生能够从学习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了解吸收。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初入语文世界 ,难免会不适应固有的学习框架,传统文化渗透不是打破常规 ,而是为语文学习中增添一份震撼与动力。此外,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和敏锐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快更好地完成道德统一与艺术统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来 自于顺畅的理解 、发自内心的感应 ,传统文化中的正气与容纳无疑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催动剂。
四、 提升素养。积累学生语文涵养
语文教育的最终 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 ,而在于让学生找到 自我学习的方法 ,积累尽可能多的学科涵养,学生要能够从语文学习中沉淀自我,提升精神境界。因此,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这其中语文涵养发挥了决定性和延伸性的作用。学生语文涵养的积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内容显著指向于人文底蕴。人文底蕴包罗了语文学习所必须的审美艺术、健康思想认知以及精神价值追求等方向的内容,能够满足于语文教育中艺术追求、感悟体验 、精神互动等多种传导手段 ,让学生在平凡的学习中能够主动开拓 自我 ,提升学科综合素养,并能延续到整个语文学习生涯和进入社会后的自省自悟中,可谓受益无穷。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小做起 ,传统文化渗透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起跑点就能建立学科素养的概念,并能以此形成学习习惯 ,打下语文学习更坚实的基础,塑造更健康的人格 。
语文不是单一的学术学科 ,不能以数据标准作为最终衡量与教育参考,语文教育需要融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和精神渲染。传统文化作为语言文字艺术的本源,是值得回溯与弘扬的;同时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也正待汲取与传承。加深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是学科发展之需,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重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