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燕杰是当代杰出的教育艺术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构筑了宏大的教育艺术思想体系,是中国当代教育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他对教育艺术的地位、本质做了深入的探究,将教育艺术提升到教育战略的高度,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他关于教育艺术的创造性、审美性、实践性、启智性的本质论的观点,是我们区分教育艺术实践与一般教育行为的标尺;而教育艺术修养论和教育艺术魅力论的主张,则为我们建立教育艺术评价标准、引领教师成长为教育艺术家指明了路径;他的教育艺术实践论和教育艺术发展论所体现的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理念,是我们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增强教育艺术魅力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李燕杰;教育艺术;本质;魅力修养
李燕杰是当代第一个将教育作为艺术进行长期深入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杰出的教育艺术研究学者,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艺术家。在实践领域,他凭借在125个国家,800多个城市的5000多场演讲,当之无愧地成为足迹最远、区域最广、场次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至今仍活跃在演讲台上的久负盛名的演讲艺术大师。作为中国《教育艺术》杂志的创办人、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的创办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李燕杰先生构筑了宏大的教育艺术思想体系,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李燕杰先生的教育艺术思想体系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教育艺术地位论
李燕杰认为教育艺术不可或缺因为,“教育艺术是促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健康地走向未来的学问。”在长达6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李燕杰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必须成为艺术。因为,“缺失了教育艺术的校园一定是僵死的可怕的校园。缺失了教育艺术的学习一定是冷酷的苍白的过程。”因此,不仅教育应该是艺术,学习也应该是艺术。他认为:“今天我们必须强调使教育科学上升为教育艺术,如果教育工作没有魅力,不能做到老师教是享受,学生学也是享受,就不可能做到在教育过程中既减负又增效。不懂教育艺术的老师,难以成为好教师,不懂教育艺术的校长,绝不可能成为好校长,因为你没有吸引力、感染力、感动力、感召力,更没有向心力。”可见,教育艺术,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必备修养,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艺术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他多次强调:“教育艺术研究的是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帮助人、珍惜人的艺术,是让生命之歌流注其中的艺术,是以充盈的爱心给年轻的生命以最大张力的艺术。”教育艺术因为最讲究对人的尊重,所以与理想教育追求的目标一致,可见,教育艺术何等重要。
不仅如此,李燕杰认为,教育艺术关系国家民族命运。李燕杰说:“我经常在想,你要关心祖国的未来吗?请你首先关心青年一代:要关心青年一代吗?请你首先关心青年教育!你要关心青年教育吗?请你首先研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如果放手发动全社会仁人志士、民间学者,都横跨一步,思想工作一定会推向一个新高度。”可见,李燕杰是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教育艺术的地位的。他指出,“把科学和艺术二者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迫切需求。”在李燕杰看来,教育实践的核心就是育人,而育人,最重要的就是塑造人的心灵。所以,“教育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育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使教育过程成为有意识地进行无意识教育的过程。教育艺术使受教育者如沐春风,在爱与美中增进智慧。”李燕杰关于教育艺术的重要性的论述不胜枚举,并且都源于他的坚实丰富的教育艺术实践,所以总是真知灼见迭出,熠熠生辉,耐人咀嚼。
二、教育艺术本质论
长时间以来,对于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是科学,一些学者则认为是艺术,也有学者认为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总之,教育的性质之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要指出的是,这里首先有个对教育的认识问题,认定是一个学科,那么,教育有着特定的研究对象、方法、体系,视为科学,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将教育视为一种实践,那么,教育行为应该科学,且讲究艺术,这样的观点应该也是成立的。
李燕杰没有从学理上分析论证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而是从实践的角度,强调了教育是科学,但也是艺术的本质。李燕杰认为,教育艺术,是教育与艺术结合产生的儿女,它既不是给教育带上艺术的桂冠,也不是给艺术穿上教育的皮鞋,它是教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教育既是科学,更是艺术,但是,教育艺术高于教育科学。这是李燕杰关于教育艺术本质的基本观点,李燕杰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的教育实践有很好的启发。从李燕杰对教育艺术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教育艺术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性、实践性、启智性的艺术。
首先,教育艺术具有创造性。李燕杰认为教育具有艺术特征,主要是从教育活动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性来考虑的。“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需要创造,用自己的灵魂和自己的双手。”正是基于从教育实践的意义进行探讨,李燕杰认为,教育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伟大的艺术,教育艺术由人创造,又反过来创造全新意义的人。他指出:“人类,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又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类,创造了伟大的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必将增进人的智慧,去塑造人的美好灵魂。”
其次,教育艺术具有审美性。从教育艺术是一种审美实践的认识出发,李燕杰认为,“教育艺术魅力,是一种美感效应。作为一种效应,一方面是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的一种效力;另一方面,则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一种心理反应。教育艺术魅力,是教育审美主体、教育审美客体相互作用、辩证运动的教育过程。‘教育审美主体、客体,都需要实践。‘各种艺术,都是人审美的对象,如音乐、美术、建筑、雕塑、诗歌、书法,等等。而教育艺术,则是塑造审美的主体—一”在李燕杰看来,教育艺术实践本身是美的,具有美感形式。教育艺术实践的成果也是美的,因为是塑造美的灵魂。此外,教育艺术的内容也是美的。
第三,教育艺术具有实践性。教育艺术其实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特征,教育艺术也是教育家的必备素养。不仅如此,教育艺术高于教育科学。李燕杰认为:“科学使教育更加严谨,艺术使教育更加生动。”教育艺术是教育实践科学发展的结果,李燕杰认为“教育是人类的伟大实践,将其上升为理论,就成为了教育科学;将其继续上升,就会逐渐形成教育的艺术。”教育艺术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离开了教育实践,教育艺术就不复存在。
最后,教育艺术具有启智性。“教育艺术的目的在于净化灵魂,开掘智慧。”教育艺术是一项以美善铸魂、智德育人的伟大实践,而铸魂育人的实践需要教师智慧,以智启智,以德育德,正因为如此,李燕杰认为,教育艺术其实是一种教育智慧,而这种智慧并不是一般教师所拥有的,是教育家身上具有的。“教育艺术,是教育家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和光彩。”李燕杰主要是将教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来看待的,李燕杰注重从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教育的作用发挥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艺术本质。他是从施教过程中如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角度来认识教育的艺术本质的。
认真审视李燕杰先生的教育艺术观,不难发现,李燕杰先生的教育艺术观,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出发的,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运用。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的“第一手稿”“异化劳动”一节里,马克思在谈到人类生活的本质、人的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时,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的著名论断。李燕杰认为教育是具有审美属性的,教育活动是一个审美活动。李燕杰反复强调:“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如果把教育艺术仅视为一种方法,必然把它当成雕虫小技。只有把教育艺术视为真正的艺术时,才能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从内容到形式都使教育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教育艺术作为铸魂育人的艺术,当然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所以,真、善、美的传播,是教育艺术实践永不褪色的主题。因为,真,是科学;善,是道德;美,是艺术。
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李燕杰关于教育艺术本质的论述,似乎为我们揭开了教育艺术的神秘面纱。
三、教育艺术修养论
由教育应该成为艺术的理念出发,李燕杰提出教师应该成为教育艺术家的主张,认为不想成为教育艺术家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因为“教育艺术家,应当使一切有生命的人,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更善良、更智慧、更幸福、更有意义。”那么,怎么成为教育艺术家呢?李燕杰认为,主要是要提高教师的教育艺术修养。这种修养一方面体现为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一个教育艺术家,应当有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能力。”教育艺术修养的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审美、创美为核心的方法手段。“教育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美,弘扬美,用美的方式,塑造美的心灵,培植美的才华,让世界充满美和爱!”
李燕杰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自己师范学院毕业后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意识到,教育必须升华为艺术,才能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使师生在美的享受中增强智慧,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的栋梁。为此,他一方面在校内教书,又率先创立民办大学,创办MBA班。并利用巡回讲演的机会,广泛考察海内外多所名牌大学,如美国的耶鲁、哈佛,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又研究蔡元培、马相伯、张伯苓、霍懋征、斯霞等教育大师、优秀教师的宝贵经验及教育思想。他从1977年率先走上社会演讲,自发地实践教育艺术,到将教育艺术实践作为自身的自觉行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修养,将教育艺术实践作为自己的教师生活方式。
对于如何提高教育艺术修养,成为一名教育家,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结出了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艺术家成长论。“一个想让别人提高道德的人,他自己必须有道德;一个想让别人提高智慧的人,他自己必须有智慧。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价值高于任何物的价值,所以铸魂者要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的德、才、学、识、艺、体。”他认为,成为一名教育艺术家,首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爱青年,以青年为师,以青年为友,以学生为师,以学生为友。爱学生,这是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李燕杰提出了成为教育艺术家应该从六个方面不断进取,这六个方面是:第一、提高德才学识修养;第二、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第三、要把教育的长远目标的实现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与具体的微观的教育教学的手段结合。而不是仅仅把教育艺术看成是单纯的技巧、手段。第四、掌握文献与信息,善于实践,保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第五、真、善、美、慧。要做到天人合一,即真;要知行合一,即善;要情境合一,即美;要诚明合一,即慧。第六、要重视和坚持学习,在熏陶渐染中不断提升自我,还要在教学相长中达到顿悟、觉悟、领悟,然后,才能悟化,升华。
“总之,要做一名教育艺术家,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般友。正是:大本大元求大智,大美大智利大成。求真求善又求美,立德立言再立功。”李燕杰认为,教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善于、乐于与人相交,相识。所以他提出“识万般友”的观念。正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育艺术家应该在在交往中学习实践反思感悟,进而提高教育艺术水平。
四、教育艺术魅力论
李燕杰认为,教育应该成为艺术,因为,教育如果不具备艺术特质,就不会有魅力,而没有魅力的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什么是教育艺术的魅力呢?“魅力,是一个模糊概念,是含糊语言,但它却可意会。它是吸引力、诱发力、感染力、感动力等征服人心的力的总称。教育艺术魅力,是教育美感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多因一果作用,即诸多因素形成的一种诱人的力度。”李燕杰关于教育艺术魅力的思考,对于我们解决实践中教育无力、学生厌学的困境很有启发借鉴意义。李燕杰继承并发展了孑L子的诗教思想,他认为,孑L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就是教育艺术的体现。所以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要得到学生的认同,才能顺利施教,闽此,“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懂教育的艺术,那他的教育教学实践就不可能有魅力,即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怎么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欢迎,怎么可能教好学生呢?”可见,教育艺术对学生有着吸引力、感染力、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了上述力量,也就可以说我们的教育已经上升为艺术。或者说已经具备教育艺术的特征了。
那么,怎么增强教育艺术的魅力呢?李燕杰提出了诗化、美化、艺术化、哲理化的主张,并从教育改革的高度指出,只有增强教育实践的魅力,使教育实践上升为艺术,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要做到诗化、美化、艺术化、哲理化,这是必然的趋势,没有这几个方面的转化,所谓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谈。”教育必须增强魅力的观点,是从李燕杰几十年的成功的教育艺术实践中生长出来的真知灼见,因为是实践所证明了的,因此有强大的生命力。李燕杰的教育艺术魅力论,也是我们建构教育艺术评价体系的指南。
五、教育艺术实践论
怎样提高教育艺术实践水平,增强教育艺术魅力,是李燕杰教育艺术思想体系中极其有价值的一个部分。因为,李燕杰首先是一个教育艺术的实践者,然后才是教育艺术理论的探索者。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是李燕杰教育艺术理论的一个基本观念,也是他的教育艺术实践观。“教育艺术研究者,应当永远战斗在教育第一线,想学生之所需,思教师之所急。只为一己得失着想,是无法研究教育艺术的。”他的教育艺术理论,首先来源于他丰富的教育艺术实践,因此,李燕杰本身的教育艺术实践,就是研究他教育艺术思想的最直接也最典型的案例。他的许多实践,也是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李燕杰从1982年开始全面实践教育艺术,为探索教育艺术真谛,总结经验,他讲课、讲学、讲演,读书、写书、出书,团结同志,壮大教育艺术研究与实践队伍。他于1986年创建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1988年创办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1989年创办教育艺术杂志社。他指出:“作为教育艺术家,必须善于从纵向上继承、从横向上吸收,但他们更注重的是创造。”为此,他身体力行,潜心研究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艺术智慧,博采众长、熔铸百家,并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继承并弘扬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智慧,比如孔子的诗教思想,再如,苟子的言行统一观等,他发现,“大师级的教育家,无一例外,既是教育战略家,更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前的理念、成功的实践,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教育艺术的纯熟理解和自如把握。”为此,广泛学习,深入探究,他在自己的教育艺术实践中消化、吸收、感悟,从而发展成为自己的教育艺术理论。
六、教育艺术发展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认真反思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之后,李燕杰发现,只有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育实践必须因对象的不同而加以变革,不能僵化不变。不能用50年代的钥匙开80年代的锁。教育艺术是实践,而且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教育艺术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他认真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当人们对大报告感到索然无味的时候,他们成功地使用了演讲的形式;当人们对单向灌输感到厌倦的时候,他们采用了对话的方法;当人们对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感到怀疑的时候,他们采用了现身说法;当人们对一些地方的党风、社会风气不正感到忧虑的时候,他们运用褒扬真善美与鞭挞假恶丑相结合的方法。边唱边讲、边跳边讲、通信、接待来访、签字留言、探监等都是他们采取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