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湖北译书局,开展译介活动。本文以该局译介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分析了未来研究的内容、重点和难点,以期达到启动和推进“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还原晚清湖北区域翻译历史活动的全貌、为我国地方翻译断代史学研究奠定基础的目的。
[关键词]湖北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
一、现有研究之不足
晚清重臣张之洞设立的湖北译书局(以下简称“译书局”),近百年来研究者不多。江凌、王扬宗、姜元庶、皮明庥、张美平、马敏等学者,针对译书局的译书方式、译员类别、文本类型、文本选择、书目考证、译著影响、术语翻译方法等课题都作了细致研究。现有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二:首先是现有研究呈现史家“编年史”论述模式和平面、静态性描写,没有对文本进行系统性内外互动研究,缺乏研究的横向跨度与纵向深度。其次是翻译文本外因素论述较多,文本内要素论述篇幅较小,描写力度弱。如对翻译目的、翻译影响论述较多,对译书局翻译的丛书书目没有进行考证,没有展开针对原文来源与译文译者的研究;再如对译书局发展史略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无法全面了解译书局的设立、兴盛、平淡与终结。
二、研究内容
在系统描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湖北译书局的翻译史料,评判翻译作品,探讨翻译策略与技巧,对译书局翻译赞助人、译员、书目、文本等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梳理、对比与研究。拟达到如下主要目标:
其一,研究译书局发展史略、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范围以及文本类型。综合各种原始文献,深入考察译书局的创办缘起及历史发展,以便佐证译书局产生的意义、存在的作用以及影响的深度。并以上述社会历史和区域条件为论证依据和理论主线,论述译介活动参与者的多层次目的,论述“洋译华述”的翻译方法在译书局的应用、替代与终结,探讨新的翻译方法的产生、运用与效果,论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策略选择的依据与选择背后的权力话语关系,论述转译和非转译两类翻译形式在译书局的发展与演变,开展译书局翻译文本选择研究以及译局间的文本选择对比研究,并在多学科视阈下综合探讨译书局翻译产生与接受的机制以及上述翻译目的、方法、策略、范围、文本类型彼此之间的关联与制约,横向、纵向地审视译书局的译介活动。
其二,开展译著书目、术语考证。通过参阅各种原始文献资料,包括晚清湖北及全国报刊、图书及书目等,统计出译书局翻译西书的数量、特点与类别、译著名称、刊行年代、原本和原作者、中外译者、译书内容、每册卷数以及出版状况等,考证经由译书局借入汉语的西语词汇及其数量以及其他相关表达。
其三,开展文本个案研究。针对译书局所译西书展开文本个案研究,从微观和宏观视角对单个译本或某一类别的译本,如所译教育类西书,进行语言学的、文体学的、文化学的、比较学的翻译研究,并在具体文本分析中探讨翻译风格、方法与策略,分析选译、节译、删译、编译等诸多翻译方法在策略指导下的具体运用;结合具体文本,探讨译本的接受与价值,译文的等值与转换、可译与不可译,译语的规范、异质与变异,译者的主体与受控、隐形与现身,探讨西方思想文化在译语文本中的入侵与抵抗、移植与再现,译者在文本中处理他者与本土、自我与征服的方式,以及实现翻译目的途径等等;立足于译本,开展译本内外互动、互补研究,深挖微观译语文字背后隐藏的目的、政治、权力等因素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其四,开展翻译评论、译著影响研究。通过清末民初的报刊杂志,搜寻学界对译书局译介活动所作的评价与分析,归纳汇总,作出综述与评判。研究译书局的译介活动对当时湖北乃至全国以及后世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重点探讨与辛亥革命在湖北的孕育与爆发之间的关联性。
其五,开展译书局翻译赞助人研究与译员研究。对译书局翻译赞助人张之洞进行系统研究,探讨赞助人思想对译者翻译主题的选择、翻译内容的确定、经济上的控制以及社会地位的抬升等方面的影响,进而为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和操纵性奠定基础;研究译书局译员的来源、成长与更替,统计主要的口译、笔译人员,研究重要译者的译著与生平事迹,包括其译述动机与过程,方法与策略,译著的部数、内容与类别、影响与局限,研究不同译者间学理思想的传承,以及译书局翻译赞助人、译员与当时国内其他译馆赞助人、译员间的关联与差异。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上述内容,有以下四个重点要予以突破:其一,考证。包括考证的内容与项目以及针对它们的多维度对比、分析与评价。其二,文本。通过具体译本、译例,研究微观译本世界在语言层面上的对等与转换、方法与策略、修辞与风格,宏观文化层面上的入侵与抵抗、传播与操控以及彼此在译本中的表现形式与显露痕迹等。其三,影响。重点探讨译书局翻译西书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关联性,所译教育类书籍对湖北乃至全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功用。其四,赞助人。对比分析张之洞与晚清国内其他重要译馆的赞助人在意识形态、翻译目的、发展思路、翻译范围、文本选择、译介效果、译员选择、地位与培训等方面的关联与差异,探讨翻译中的主体、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
研究上述内容,将会碰到以下三个难点:其一,史料收集。晚清区域翻译史料大多散失在国内外浩瀚文献中,史料收集困难,需科学、合理、高效地收集有价值的史料。其二,综合分析。如赞助人静态描写容易,动态对比困难;文本内微观分析容易,内外宏观互动论述困难。需利用现代译论,优化研究方法,拓展文本的维度,加大论述的深度。其三,翻译史理论研究。如何通过此课题研究,探寻、分析与初步尝试性确立区域断代翻译史学研究的性质、对象、范畴、方法、路径、原则和框架,探讨多学科视阈、现代译论指导下的翻译史学研究与元翻译史研究,参与翻译学科建设,为我国地方翻译断代史学研究奠定基础是本课题的主要难点。
四、研究意义与目标
开展“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具有多重意义:一是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术界推广,二是可以指导当代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结合当代中国普通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史研究以及晚清科技翻译研究的现状,研究地方翻译史学,如研究“译书局”译介活动,由此研究晚清湖北译述事业,并把晚清湖北译介活动放在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视阈中。该研究开展的文本个案研究,以及结合文本对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翻译范围等诸多视角的讨论,都能对我国当代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提供很好的指导与借鉴。
开展“译书局”译介活动研究,拟达到如下目标:首先,以“描述翻译理论”和“多元系统翻译理论”为理论参照,对晚清湖北译书局的译介活动,从多个视角进行全方位的学理审理和现代解读,努力描绘出“译书局”发展的脉络和特征,进而获得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地理条件下所进行的区域性翻译活动的全新认知。其次,把针对“译书局”的翻译研究当作探究晚清湖北译介活动其他诸多课题的一把钥匙,科学系统地还原晚清湖北区域翻译历史活动的全貌,为我国地方翻译断代史学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江陵.试论近代编译书局的兴起对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2]姜元庶.试论近代编译书局的兴起对湖北教育近代化的影响[J].鄂州大学学报,2009(1).
[3]张美平.翻译~事,系制造之根本——江南制造局的翻译及其影响[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暨国际英汉比较与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