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弟书是清代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满族说唱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及衰微直接受到清代八旗制度的影响。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将有助于研究满族文学独特的民族性。本文主要从子弟书与八旗制度的关系、子弟书的思想内容人手,揭示子弟书中蕴含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清代;八旗;子弟书;民族
子弟书又名八旗子弟书、清音子弟书、子弟段、弦子书,是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满族说唱艺术。其题材多取材于明清传奇小说、戏曲故事,但在内容上更趋于独立丰富,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技巧上有着可贵的再创造。
一、子弟书与八旗制度
子弟书的出现、繁荣和衰微与八旗制度密不可分。子弟书从诞生开始就带有非常鲜明的满族特色,其创作者、演唱者均为八旗子弟,清末的震钧在咫偶闻》卷七中说:“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清代的八旗制度为八旗子弟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生活条件,八旗制度下的旗人不从事生产劳动,只当兵、当差,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并代代世袭,不论天灾人祸都可按时收益,可谓是一个旱涝保收的群体。尤其在康熙后期,国家安定、社会富足,八旗子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艺术创作以排解闲情。子弟书《天台f中也提到:“客居旅舍甚萧条,采取奇书手自钞。偶然得出书中趣,便把那旧曲翻新不惮劳。也无非借此消愁堪解闷,却不敢多才自奥比人高。渔村山左疏狂客,子弟书编破寂寥。”Ⅲ点明了子弟书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打发光阴,排遣闲情。满族人关以后,非常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八旗子弟的汉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能诗善赋的文人才子也层出不穷。可见,子弟书的产生深受八旗子弟特殊的政治经济待遇和文化素养的影响。
子弟书与八旗制度的联系如此紧密,那么它也必将随着八旗制度的消失而湮灭。八旗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保证族群强大的军事力量,但随着国家的繁荣,军事征服作用渐渐弱化,越来越多的旗人不思进取,反而消磨了族群的意志,以举国之力供养这个不事生产的军事集团,成为了政府的一项庞大开支。特别是清朝中后期,财政收入越来越吃紧,军饷拖欠也成为了常例,八旗子弟的生活渐趋困窘、落魄。这样的转变冲击着八旗子弟的生活基础,八旗制度也就彻底衰亡了。没有了八旗子弟这个创作和欣赏群体,子弟书原来被喜爱的社会基础也就消失了,子弟书最终只能走向衰亡。
二、子弟书的思想内容
子弟书往往交织着多重主题,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深刻地揭示了清朝的社会现实,有较高的思想性,对生活中美好的和丑恶的事物或颂扬或抨击,字里行间充满激情,展现出旗人独有的民族特色。
(一)讴歌满洲兴盛的辉煌历程
子弟书对满族由崛起到兴盛的历程加以热情歌颂,《喜舞哥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喜起舞是清廷最为隆重的乐舞之一,是满族人在重大宴会节日上的传统舞蹈。而在舞哥中,更能体现出满族人所特有的民族情感。全篇仅一回,从“三仙女”传说开始,热情讴歌了努尔哈赤以先祖所遗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建州各部,击败九部联军,在萨尔浒全歼明军,于沈阳建都城的丰功伟绩。同时也热情赞扬了人关以后,满族开疆扩土、统一全国的历史贡献,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热烈真挚的情感。“粤自我先发祥地,肇基俄朵毓山灵。长白之山锺祥瑞,鹊衔朱果育圣明”四句,介绍了满洲和爱新觉罗氏出现和形成的过程,而“九姓潜侵思跋扈,灭迹如扫顷刻中。蒙古五部咸归顺,来奉大号表忠诚。明师四路侵我界,五日而歼一扫平。定鼎辽沈鸿图壮,都城岩岩云汉中”寥寥数语,便将清朝统治者一统江山的丰功伟绩道尽。
(二)骁勇尚武的民族意识
满清人关以武力统一中原,为保持其民族性格的彪悍和族群强悍的战斗力,非常重视对八旗子弟特别是八旗宗室灌输有别于汉风俗的“重武轻文”的民族意识。子弟书对这种尚武之风颇多赞颂。《风流公》塑造了一位勤奋好学、文武双全的满族公子形象,“这是谁家几阿哥,竞把燕山秀气夺”,“论人才他有绝奇的聪明十分典雅,琴棋书画也曾学”,但“偏忘不了固山呢牙拉吗的本分学,一马三枪一马三箭,射布靶官场私练是一个规模。鹄棚儿闲时也微然点缀,硬弓儿一气儿能盘二百多”。《少侍卫中对京城贵族子弟是这样描绘的:“自是旗人自不同,天生仪表有威风。学问深渊通翻译,膂力能开六力弓。”《伏力将军》中“身如山岳气如虹”的大力将军吴六奇“威凛凛雄姿,虎头燕颔,气昂昂的状貌,猿臂彪形”。这里描写的满族子弟远非前朝的“权豪势要”或一般公子,他们出身于北方少数民族,天生身体骠悍强壮,骑马射箭无所不能,他们身上体现了满族人的勇武智慧和尚武习气。
清朝建立后,康熙帝怕长期的和平生活会消磨旗人战斗的血性和锐气,每年秋天都率领八旗子弟打猎,这种制度一直沿袭下来。子弟书也提到围猎的场景,((丰丁围回猎》里女主人担忧在外打围的丈夫:“闻听说哨内风高天气冷愁只愁秋风鞍马君不惯,怕只怕露宿风餐病染身最可怜扑面的黄沙迷俏眼,满山中狼虎纵横好不怕人。”妻子担心丈夫打围时风餐露宿,但也希望丈夫能“行围进哨多升赏”。而丈夫显然是个要强的人,“告围拿马你先充勇,出哨回家累断了筋”。在打猎过程中,表现勇武之人能引起皇帝的注意,赢得同僚的尊重,因此他一马当先表现出众,希望获得皇帝的赏识,直到回家后才流露出疲惫之态。这种勇武奋进、顽强战斗的性格,正是满族人骁勇尚武的民族意识的体现。
(三)记录官吏的Et常生活
子弟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记述清代中后期旗人官吏的iEI常生活。清朝府衙多数重要的职位由旗人担任,子弟书中侍卫和文职京官出现的较为频繁。
1.侍卫生活
对侍卫生活描写最全面、最真切的当属在道光年间任过侍卫的鹤侣,他撰写了《侍卫论》、《老侍卫口又》、《少侍卫口又》、《女侍卫、《鹋侣自Ⅱ又》等有关侍卫生活的子弟书。他以“也是其中过来人”的身份,成功地绘出清代后期王朝侍卫的真实画像121。侍卫的主要职责是警卫皇宫、护卫皇上的安全,鹤侣在《侍卫论》中将大门侍卫威风凛凛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平明执戟侍金门,也是随龙护驾的臣。翠羽加冠多荣耀,章服披体位清尊。腰悬宝剑威风凛,手把门环气象森。”站岗侍卫身份虽然不高,待遇却很好,“虽然难比翰林爵位,要知道比上步军是人上人”,正经当差就足够养活全家。然而作者并未去歌颂这些自认荣耀的侍卫,却转而痛斥侍卫中存在的一些小人,“似这般量力当差原属正道,奈其中既有君子未必无小人”。寺卫中既“有那胎里红出身豪门贵公子,靠祖父的余德荫及自身”的,也有那“真哭真笑的伪君子,假仁假义的正经小人”。《少侍卫口又》中将这些侍卫的本质揭露的更为彻底,本该是器宇轩昂的侍卫形象,在鹤侣的笔下却摇身一变成为工于心计的势利小人,作者对其极尽嘲讽。“立金门森森气象熊腰虎背,见上司栗栗悚悚兔遁蛇行又搭着小殷勤小扇子小旋风小妇气象,在章京前小心下气从小道儿进铜。所以才诸事合宜无人摸住,该班儿想叫他接班万不能”。少侍卫当班时,“在同寅内有说有笑也是瞧人行事”,“未开口先递烟壶满面春风”,随即找借口说“我有个朋友进京引见我说今日瞧瞧他省的明朝又送行”,临出门前还不忘好处“你们要是夺标算着我赢”,最后“一执手说请了告个假出门扬长去。”少侍卫的油滑嘴脸被描绘的活龙活现,真是“当官差胡鬼混要想认真万不能”。安逸的生活令八旗子弟沉溺于享乐,不计后路,有钱时挥霍浪费,没钱时典当度let也无所谓。《老侍卫叹》中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年轻时尽情挥霍而晚景凄凉的老夫妻形象,老侍卫“当差使四十余年没托堪,交朋友见天恋三合居”,而妻子“每日三餐拣着贵的吃。戴的是赤金点软翠,穿的俱是蚕吐的丝。”以至于到了晚年“酒债寻常行处有,朝回日典春衣。当票子朝朝三五个,帐主前闹泼皮。老妻自是多贤慧,挎竹篮每向坟边乞祭余”。老侍卫夫妻晚年穷困潦倒的生活正是八旗下层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斗Ⅱ又》也写出了他们的反省与自责:“可叹我三六年华不懂人事,整整的冤了十数春”。八旗制度对旗人的各种政治特权和优厚待遇,在客观上造成了八旗子弟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习气,旗人战斗力日趋下降,日常生活中又没有谋生能力,致使八旗子弟一步步走向腐败没落的结局。
2.文职京官
子弟书里也常常谈到文职京官。文职京官大多是下级官吏,俸禄少,没有实权。《司官真实细腻地展现出衙门里司官工作的烦琐和生活的艰辛。开篇即道:“我作司官悔之晚矣”,又感叹工作的不如意,“哪里有鞭板锁棍威风样,几曾见伞扇旗锣胆气豪。只一辆破车儿沿着街跑,枯他勒手拿坐褥又背包。怎比那外任县堂荣任美,翰院成名品望高。”不只出门的时候寒碜,日常办公也很琐碎麻烦,“每日里手不停批眼昏暗,遇有疑难稿案费推敲。”不仅如此,他撰写的文稿还常被上司驳回,“单只为稿中一字长长地计较,小司官应对怎敢违拗。叫毁稿侧着身子赔笑,要记过垂手不敢伸腰。”《銮仪卫Ⅱ又》讲述的则是銮仪卫的工作情况,他们“管的是辇辂乐器銮驾轿乘,外衙门象房火班内外库,钟鼓楼恩利库坛庙大祭神武门钟。随圣驾乘用之车也归咱管,旗民校尉不下五六千名。”銮仪卫的薪俸很低,只能维持表面的体面,需要用钱时也颇为狼狈,“外人瞧着他们像阔,谁知他翻褂子着急也向各处通融”。但銮仪卫的工作轻松体面,又易引起皇帝的注意,“差使是当帮车洒件件轻生。虚架弄靴帽鲜明衣服车马,为的是将来接续好去办事沽名。”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松,是因为种种琐事都交给“兼堂的”完成,他只要打扮体面去办事就可以了。因此“俱都是世受恩荣功勋子弟”,来此露脸以备提拔。(钛常寺》中也提及赞礼郎一职,赞礼郎的工作较为轻松,在祭祀时也处于十分显眼的位置,“上祭时走帛走爵挨靠后,唯有那赞礼读祝要占先。差事亦完遣官也走,都到那神库之中把闲语儿谈。”这个工作容易引起皇帝和上司的注意,升迁较快,主人公就是天天吊嗓子,凭借出色的表现升任地方官的。八旗子弟本身就是清政府的官员,对于中下层官吏的酸甜苦辣有切身的体会。透过子弟书对官吏的描写,我们看到了八旗子弟特别是高官子弟的好逸恶劳、汲汲营营,下层官吏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艰辛。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政府工作的真实情况,更是八旗子弟群体的缩影。
(四)尊重女性的民族习俗和心理
满族社会中有重视女系亲属的传统,女性的地位相对而言比较高,且女性富有反抗精神,这与只重视父系亲属的汉族宗法制度迥然不同。且满族崇尚勇武,满族女性幼年时与男孩一样需要学习骑射,女子同样参与采集、渔猎等社会活动,因此形成了尊重女性的传统。
子弟书中塑造了众多侠肝义胆、舍生取义的巾帼英雄形象,体现了满族特有的性别文化心理,即女性英雄崇拜。《花木兰》开篇即点明主旨:“叹须眉一生碌碌空埋没,还不如那替父从征的花木兰。”作者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刚离家的愁绪:“月落乌啼征马嘶,霜华满地晚风凄满目荒凉无伴侣,一身孤苦有谁依?”奔赴沙场的坚定信念:“孤身万里赴戎机,倒马蜚狐捷欲飞。寒光灼灼侵金柝,野火沉沉趁铁衣”;战场拼杀的执着:“或者是战死疆场身作鬼,或者是成功侥幸转家园”,细腻地展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本色。《盗中,歌姬张紫艳忠于爱情,仗义勇为,为救秦琼舍身盗令,自刎而终,目的是“愿将军以苍生为念寻真主,太平旗卷万方兵。”歌颂她坚贞不屈的意志和勇于抗争的献身精神。罗松窗的《红拂私中,文武双全的奇女子红拂女与李靖情投意合结为夫妻,她女扮男装偷令箭,与李靖一起逃出越王府,在投奔秦王李世民的途中,又I临危不乱化解危机,堪称“一代娥眉领袖女英雄”。芸窗的《雪艳刺汤》中,雪艳为报家仇,假意奉承,终将汤贼刺死。尤为值得肯定的是,她在刺杀成功后,想到的是“似这般,杀人的凶手应偿命,我怎肯移祸于人去偷生总不如,自行检举衙门去,也好把恩夫被害的情辩明。也诉诉,奸贼的万恶情种种,也摘一摘,无辜的旁人带累的情”,她没有仓皇逃生,反而自行到公堂之上诉实情,这表现了妇女不甘坐以待毙的觉醒精神,她们已从忍气吞声成长为为自己作勇敢的呼吁和抗争,这一形象是千百年来妇女解放的先声。此外,韩小窗的《除母训子》展现了深陷曹营的徐母刚烈、节义的性情,作者称颂其为“千古壶仪第一豪”。《长坂坡》也将糜夫人的义烈描摹得淋漓尽致。
在此类题材中,也有对满族女子大胆豪爽、敢于反抗性格的赞颂。如《湘云醉酒》反映了史湘云性格中豪爽泼辣、不拘封建礼教的一面。她与宝玉在园中一起生火吃鹿肉,不顾“那些见不惯的姑娘们笑掉了牙”,议论她“云姑娘哪象斯文小姐”,认为“自古真人能本色,一味的扭扭捏捏岂是通家”。晴雯撕扇》则体现了晴雯的反抗性格与叛逆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子弟书作者对传统女性英雄形象的重塑,体现了满族文化对女性英雄崇拜的民族心理。但作者在重塑满族女性形象时,也明显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花木兰、红拂女、张紫艳、徐母等女性身上所体现的忠君报国、节烈思想正是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及政治理念的影响,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了满汉文化的有机融合。
(五)体现满汉文化的融合
清初,顺治、康熙时满族子弟就开始努力学习汉族文化,子弟书作为满族的说唱艺术,大量取材于我国的历史典故和各种民间传说、戏曲、小说,本身就是满汉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的生动体现。竹轩的(馇关》,借刘唐建“北行沙漠”,梭罗宴查关的戏曲故事,写蒙古族姑娘与刘唐建的纯真的爱慕之情,由刘唐建之口赞颂少数民族是“仙乡”中的“仙人”,“乾坤的秀气尽在塞北收藏”,从而突出了兄弟民族间的互敬互爱,美满融洽。蟹段儿》描述的是一对满族丈夫和汉族妻子13常生活事件。一日,丈夫买蟹归来,夫妻俩缺不识何物,不知吃法,经邻妇相教,最后终于“有滋有味吃了个净”。其中对捉螃蟹的描写尤为有趣,“那螃蟹,跳挣往外爬”,他们忙去抓,却被“螃蟹往死夹着,把腿儿搭拉”,于是“这佳人的钿子掷打打了去,那阿哥,拿着小刀子用力扎;这佳人,脱了布衫满地下握,那阿哥,摘了卫凉扣了又哈”,闹了个不亦乐乎。文章通过通俗俏皮、满汉兼用的语言,将人物描写得生动活泼、细致人微,既展现了满族的生活习俗,又表现了满汉民族的团结友爱。同时,子弟书中的八旗子弟形象也体现出了满汉相济的多元文化气质及个性风采,如上文提及的《风流公亏、《少侍卫口又》,文中的八旗子弟允文允武,有相当高的汉文化造诣,既突出了北方民族特有的骁勇尚武之气,又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结语
子弟书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兴衰历程与八旗制度有着紧密联系,它真实地反映了满族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子弟书为我们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耐人寻味的八旗子弟形象,他们时而如(佩流公亏中英勇善战,文武双全;时而如炒侍卫Ⅱj中流于浮夸,庸俗不堪;时而巾帼不让须眉,展现出满族女子的大胆豪爽的性情和慷慨侠义之气。子弟书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满族的兴衰历程,真实地反映了清代旗人的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
参考文献:
【1】震钧.天咫偶闻【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姚韫.从子弟书对女英雄形象的重塑透视满族的性别文化心理【J].满族研究,2012(2):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