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我国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整体处于杂乱无序和缺少城市文化历史特色的状态。同时和当前许多其他专业的设计面临的问题一样,艺术专业公共设施设计教学也面临着如何深入立足城市和当地实际的问题。在分析现有公共设施设计主要误区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恢复城市文化特色是提高公共设施设计水准的必然途径。利用实地考察与市民参与等方式将历史人文特征融入公共设施设计教学才能促进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水平获得提升。从城市特色出发研究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就是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实际出发研究问题,是高等教育与城市内涵连接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艺术教学、大学教育
一 研究原因
英国历史艺术学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曾说:“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历史的问题。”
伯格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本杰明的追随者,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先进思想代表的马克思主义。那么今天的我们怎样才能“始终”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我们怎样看待过去的艺术并从中确认我们今天的立场?怎样才能把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方法和途径是什么?
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公共设施——窨井盖说起。它们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过往行人对它们几近熟视无睹。这么一个普通的公共设施,很少有人认为它能代表什么。2011年11月,有人在古都南京城南街道上意外发现了几个民国时期的老井盖,这些井盖刻有“交通部首都电话局”“工务局”的繁体字样,样式精美,简洁大方,还能正常使用。建筑研究专家认为这些民国老井盖工艺令人敬佩,艺术价值极高,历史价值和中山陵几乎相等。但是,自来水厂和城建部门听闻南京还有这样的老井盖非常惊诧,不仅如此,他们认为“旧井盖不能代表南京的新城特色”“即使有,也应该换成新的”
这就是现在绝大多数涵盖历史信息的公共设施的状态。我们的城市建设从没有像今天这么欣欣向荣。我们的城市建筑级别和规模越来越大,我们竭力构筑所谓的上层建筑和人文风景;然而在这一切的热闹和喧嚣中,公共设施,作为一条无法替代的城市认知途径,一个恢复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手段,却是长期忽略的。
这也给我们高校公共设施教学提出了重要命题,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不能割断城市的历史;尤其对于注重实践教学的艺术教学来说,公共设施设计教学不能只注重实用功能,同等重要的还有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反映城市的文脉联系和历史特征, 从而增加市民对艺术教育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应基于城市自身文化发展的土壤寻求适宜的切入点。否则,我们做的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在加速城市精神的毁灭。
二 公共设施设计教育与当地城市特色之间存在的问题
以特“公共设施”(Public Faclities)一词诞生于英国,在国外它被市民称为“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可略见其在城市系统中的美学重要性。通常认为的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和保障的各种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文化识别系统的总称。它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设计门类。一般来说,城市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公交站台、座椅、垃圾桶、路灯、电话亭、公共卫生间、公告牌、指引牌、信息屏等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固定设施,属于城市细节设计,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
从现有历史资料上看,商周时期的祭天场所可以定义为最早出现的公共设施。古罗马的城市排水系统、奥林匹克体育场等也是较早类型的公共设施;中国一千年前的都城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保洁能力最强的城市。从现今挖掘出来的城市遗迹来推断,中国古代的城市设施完善、设计合理、富有传统思想“天人合一”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促使了农民阶层的消亡,公共意识逐渐代替私人观念;现代意义的西方城市兴起之后,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
但是,中国历次革命的不彻底导致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意识,在如何定位与发展城市自身特色决策上还存在不足,加上社会教育水平的低下,致使无意识思想渗透在国民内部,民众公共意识和社会常识缺乏,为当代经济快速发展下公共设施设计水平的缺失埋下了隐患。
另外,由于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一种观点认为在现代城市里公共设施设计中考虑功能的简单、控制成本并将制作加工简化是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使得地域文化在无形中被忽视了,造成了城市之间文化相互抄袭的现象并使城市地方特色逐渐消失,最后只能形成一种单一的、没有任何识别性的、面目可憎的文化。因此,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往往不顾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盲目的,难以体现城市公共设施的个性,使得每个城市失去了自己特有的特色和魅力。以当代著名设计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的一款公交站台为例,2009年南京市政府慕名花巨资“进口”了数十个站台将其放置在紧临紫金山的玄武大道上。这款站台设计理念采用欧洲现代极简主义造型,材料采用不锈钢质,曾在西方城市大量建造获得过巨大成功,但将其放置于南京这样一座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城市氛围中就十分不协调了。
因此在这些思维指导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育缺乏城市地域特色,其表现为:
首先,设计出的城市公共设施不能与地域环境和建筑协调统一。城市公共设施没有采用统一规划、设计和制作,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不仅没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反而使城市缺乏应有的整体感。
其次,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品过于雷同化和机械化。设计中本来应该拥有的地域感和历史感被日趋简单化的趋势所冲淡至无。中国几乎每一座大中型城市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然而现今情况是我国各个城市的公共设施基本都像复制品,很难让人感觉到身处在不同的城市里。
三 城市特色公共设施设计与教学融合
“公共设施设计”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由于该课程专业跨度大(相关专业另有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 涉及知识面广, 而且设计对象发展更新快,一直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难点。如今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公共设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说这一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好这一课程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改进教学方法,将理论尽快结合实践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使学生快速定位城市特色:
(一)让市民参与到城市公共设施的文化构建中。城市公共设施除了是城市美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给市民提供服务的设施。市民的意见能够最直接地反映大众审美需求,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要选择性的听取群众的意见,吸收好的理念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同时还可以征求文化学者和民间艺人们的建议,共同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设施。
(二)应该重视对城市文化深层次积淀的理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象,关注于表面的形式的地域化特征,还应注重精神内涵,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力。高校学生应该摒弃中庸的设计思想,在深层上挖掘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和创新。如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每个城市所具有的不同“性格”:北京的大气庄严、南京的民国内敛、上海的海派包容、苏杭的清丽秀雅等进行有目的的提炼和挖掘,并针对这些内涵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元素和资料进行分解和深化。
(三)应该提炼当地城市特有的形态、色彩和符号,并在城市的公共设施文化规划中统一运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面孔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性格,要试着提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设计加工,统一运用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不论是整体还是细节要做到与城市的风格特色相吻合,最终和整个城市面貌和谐统一。如辟邪是南京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虽然不少人对于这一镇墓兽形象的风水象征有一定异议,但不可否认它在视觉形象上的独特性,很多时候可以选择这一形象经过提炼加工作为该城市公共设施中统一的文化符号。
(四)展开实地考察并撰写调研报告。对高校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城市文化的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步骤。在课堂讲授基础知识以后,给学生设定考查范围及具体对象。课程内容的考查对象可以有选择性地缩小设定在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街道公共设施范畴内。学生分组根据意愿选择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要撰写调研报告, 并要求图文并茂。调研报告内容大约有定位(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主要人群、收入)、设施种类(使用情况、新旧程度、使用频率)、设施设计(创意、造型)、居民对设施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媒体资料等。
考察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他们需要随机应变,如有的地区不许人员拍照逗留,学生可以通过沟通解释得到许可;有的地区白天人少难以了解设施情况,学生可以另选时间前去调研,并通过与社区居民交谈的方式了解设施使用情况。一项看似简单的考察任务真正要做好是个挑战,同时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五)陈述报告成果。这是考察学生成果以及布置后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每个学生都应按要求考察拍摄照片资料、完成调研报告、制作设计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地点陈述自己的设计成果。一般应鼓励学生在进行调查的社区或街道现场进行。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对身边的公共设施产生一定的思考,在作品中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际现场中进行“回炉”,接受市民的二次检查。这样学生的设计思维就有了实际依据,课堂的理论内容特别是文化要素方面,都能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市民的调研报告交流,学生的观察能力、技巧等都得到了锻炼,口头表述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以说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教学环节,对提高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通过交流,学生自身的不足如知识积累、思维、与他人沟通能力等也暴露无疑。在了解学生的薄弱点和有了这些前期的考察和思考基础以后,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就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训练,学生再来学习理论知识和制作实践作品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和当前许多其他类型的艺术设计面临的问题一样,高校艺术专业的公共设施设计教学面临着如何深入立足的城市和当地实际的问题。从城市特色出发研究公共设施教学,就是从我们生活的环境和实际出发,是教育与当地城市内涵联合的窗口,可以让人们透过这个窗口,看到这个城市最深处的灵魂和她特有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冯信群,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英)Steven Tiesdell Tim Health,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张玫英、董卫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